提到秦观,秦少游,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得给他贴上风流才子的标签。
事实上,少游重诗文,词作不过是他随意写写的,没想到称为一代婉约词宗。后来南宋大文豪陆游,字务观,据说就是陆游的母亲是秦观的超级粉丝,所以给儿子起名为游,还字“务观”。
别的文豪,大家也不过称称才子、大家罢了。秦观却是被称为“国士”的。
少为人知的是,秦观的初心是属意兵法的:年少好盛时,读兵家书,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他花费了大量心血去研究,写下了《将帅》、《奇兵》、《边防》等等军事著作。在他的心里,一定隐隐藏着有朝一日成为傅介子、班超那样的想法,有朝一日,建功异域,封侯拜相。可惜,他终究是没有这样的机缘,一生都没有得到施展军事才华的机会......
名士风流秦少游一定是个妥妥的情种,否则又怎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是写给一个相恋已久的歌女,据说是在被这位名为“巧玉”的心上人逼婚后,犹豫不已,而写出来安慰她的。
在民间传说中,歌妓娄琬(东玉)、陶心儿与秦少游的恋情,长沙义倡对少游的生死绝恋,苏小妹三难秦学士等。虽有小说家言的成分,却大概也不全是凭空杜撰。
秦少游先生对每段情都很认真,就好比《天龙八部》里的段王爷,更是时不时得给她们写个小情书,把情人的名字藏在其中,撩得她们一阵一阵的。
“小楼连苑横空......玉佩丁东别后”--这是写给娄琬的;“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这也是送给心上人陶心儿的。
他也似乎的确以风流才子自居,以“兰台公子”(宋玉)自比,这些对于生命的感伤和激情,转而为哀婉艳丽的词曲,风靡词坛,历久不衰。直到现代,还被演绎成流行歌曲,传唱不绝,比如大歌星邓丽君演唱的《清夜悠悠》:“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就来自秦观的《桃源忆故人》.
秦观被苏轼戏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这首唯美的词作。据说就是写给佳人的。根据《艺苑雌黄》记载,秦观有一次路过绍兴,当地太尉得知后盛情款待。席间,秦观为一个歌伎所吸引,而这个歌伎,也是个雅人,素知秦观的大名,仰慕得很。这一来二去的,两人就眉目传情,很快擦出了火花。
事后,秦观便填了一阕《满庭芳》以记此事。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以“山抹微云”开头的词写得实在非常美,一下子就流行开了。苏东坡读后也是爱不释手,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从此,秦观便有了“山抹微云君”的绰号。
国士无双看到这个标题是不是很惊讶?同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曾经给秦观写诗称他:“东南淮海惟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 为什么黄庭坚为这样说呢?
在人们的印象中,作为一个风流才子的秦观,既然能成为万人迷,大概是长得玉树临风的吧。可是我们看一下旁人的描述,大概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一样名列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曾这样写秦观:“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 就是说秦少游,是个满脸大胡子的人。《邵氏闻见后录》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说苏门四学士和东坡闲聊,就有人取笑他胡子多,少游回答:“君子多乎哉!” 苏东坡笑着接道:“小人樊须也。” 樊须,也叫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是孔子的学生,但似乎不太受孔子待见,据说孔子曾经在樊迟请教庄稼之事时,怼过他:“小人哉,樊须也!” 樊迟以勇武著称,苏轼这样取笑他,说明秦观不仅胡须多,大概也长得有点威猛的。
秦观画像
无独有偶,樊迟还以有谋略而著称,在军事上很有一套;而秦观之所以被称为“国士”,大概也和这有关。
史载秦观少年时“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 他的祖上是南唐武将出身,所以秦观从小就喜欢读兵书,常常与豪侠饮酒、游玩。
大概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秦少游深谙兵法,有点类似晚唐的杜牧。秦观早年就写过一篇《郭子仪单骑见虏赋》,他向往像唐代名将郭子仪那样“匹马雄驱”兵不血刃地解回纥之围。壮年时期他还写了一系列用兵的策论,如《将帅》、《奇兵》、《辩士》、《谋主》、《兵法》、《边防》等。这一些军事论著,得到了当时人士的赞赏。
对于国计民生,他也提出了许多高见。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九月,时任蔡州教授的秦少游,应制科,献《进策》三十篇,《进论》二十篇。《进策》三十篇,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治术、军事、财政、铨选、人材、官制、治安、役法等思想;《进论》二十篇则是历史人物论,立足当下政治环境,以古讽今,成一家之言。这些策论颇见胆识,黄庭坚曾称赞说“少游五十策,其言明且清。笔墨深关键,开阖见日星”;到了明代,还颇受赏识,张綖赞赏他的策论说“灼见一代之利害,建事揆策,与贾谊、陆贽争长...雄篇大笔,宛然古作者之风”。
秦观甚至还写过一篇关于农业的专著《蚕书》,全面介绍了养蚕技艺,从蚕生长、吐丝、结茧的全过程到养蚕的工具器械和避忌,以及西域蚕史,都有比较清晰的勾勒,颇具科学性。
这样的一位人才,的确是有可能成为国士的。只可惜秦少游的命运也和杜牧一般,仕途坎坷,大概终其一生,都无法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也许也正是因为生活的不如意,仕途的坎坷,在一次次的困顿、失意之后,他的性格和作品都悄然发生了变化。
一代婉约词宗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十二月,秦观的父母随他的祖父到江西南康任职,走到九江时,生下了秦观。也有说,秦观是在故乡高邮出生的。
值得一提的是,秦观父亲秦元化,是被誉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大学者,理学先驱胡瑗的学生。
前文说陆游的名字可能和仰慕秦观有关,秦观的名字也是因为他父亲希望他向榜样学习而来。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秦观的父亲游历京城太学,回家后向秦观兄弟谈到游历情况,极力称赞王观和他的堂弟王觌(音笛)智力高超,学识过人。秦观兄弟羡慕不已,决心向他们学习,于是父亲就正式给他们起名秦观和秦觌。
大概是得益于这样的家庭背景,还有潜移默化的教导,小小年纪的秦观在偶像的激励下,志强气盛,入学读书,据说是过目不忘,聪颖过人,博览群书,抱负远大。
十多岁时,一身侠气的他开始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等地。一来是游学长见识,二来也是寻求入仕的机会。
可惜好景不长,大概在秦观十五六岁是,父亲去世了,家道自然有些中落。
不知为何,秦观这一游学,似乎就几乎游到了30岁。熙宁十年(1078年),苏轼知徐州,29岁的秦观非常仰慕他,闻讯就前往拜谒,两人一见如故。次年,秦观应苏轼之邀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看过之后,赞不绝口,称赞他“有屈(原)、宋(玉)才”。此后,他们一起同游无锡、吴江、湖州、会稽各地,从此结下深刻友谊。
也是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惜运道不佳,竟然两度名落孙山。苏轼不停写信给他予以勉励,后来,还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王安石看过秦观的诗文后,也颇为赞赏,称赞秦观的诗有鲍(照)、谢(灵运)之风。
在他们的激励下,秦观再战科场,他的字“少游”也由此而来。东汉开国功臣,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有一个从弟(堂弟),叫马少游,他志向淡泊,知足求安,无意功名,认为优游乡里即足以了此一生。秦观大概是以此自勉,给自己留了个后路,要是实在考不上,就算了,开开心心就好了。
但是,这次秦观同学考中了。元丰八年(1085年),三十六岁考中进士的秦观,授官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开始踏上了仕途。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秦少游这个名字真的让他淡泊了。元祐二年(1087年),他算是短暂得到升迁,回到中央,担任秘书省正字。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五年,因为蜀国洛党争(以程颐、程颢为首的洛党和以苏轼兄弟为首的所谓蜀党),他被人诋毁后罢职。直到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回到中央,才重新召回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这段时间,大概是秦观仕途上最快乐的几年。
好景不长,绍圣元年(1094年),高太后崩逝,哲宗亲政,“新党”重新执政,章惇、蔡京等人上台,“旧党”多人遭清算罢黜。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苏轼被贬惠州,后来更是流放海南。秦观初被贬杭州通判,在路上又再贬为处州(今浙江丽水)监酒税,后来更是辗转郴州、横州、又徙雷州。
屡遭贬谪的他,常常借酒浇愁,至于年少时的理想抱负,他只能挥挥手说告别了。在自己首创的词牌《醉乡春》中,他写到:“觉倾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少。”
秦观写词,本是无意之作,他其实是更重诗文的,现存作品中,诗有400多首,文有200多篇,词只有100多首。可就是“无心插柳”的词作,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声。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清代冯煦评秦少游词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而这个词心,肯定和他经历的失意有关。
比如,这首著名的《踏莎行》就是写于他贬谪郴州期间: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的离世,也特别有哀婉的诗意。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新旧党再次易位。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五十二岁的秦观在途经藤州时,醉卧于光华亭,诵《好事近》后口渴难忍,急呼“水!水!水!” ,等人送水到,发现他已经含笑而逝。
这来同样遇赦返回,和秦观约定相见的苏轼悲痛不已,他听闻噩耗多人滴米未进,说:“哀哉,少游!世上再也没有这样才学的人了!” 第二年,苏轼也于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