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生(上):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甚至可以说落魄

殘陽暮里酹江月 2023-03-08 13:39:27

说起唐诗,李白一定是流量最高的那一位。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李白似乎是一个要多牛有多牛的人。

他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痛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他一生似乎全在有游山玩水之中度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但仔细回看李白的一生,除了初出蜀中的头几年和供奉翰林的那两年,我们似乎更多看到的是落魄,是到处干谒拜访名流,求职而不得的凄凉;是一生都在追求踏入仕途,追求建功立业,而满是报国无门或是融入不了士人官场的无奈。

李白身上也有太多的谜题:身世成谜,死因成谜等等。

李白画像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渝州刺史府第。善长辞赋,乐于提携后辈新人的刺史李邕大人,像往常一样来到书房,随手拿起童仆刚拿过来的一沓拜谒诗文看了起来,说是一位文学青年刚刚送来,请他指导的。当他看到第一页纸上的“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嘟囔了两句“这民间歌谣也好意思拿来?”就放在一旁,起身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去了。

过了几日,童仆说那个文学青年又来了,想要一个回复。一番思索后,李邕好不容易想起这事,正在创作兴头上的李邕便吩咐一个复姓宇文的小吏去回复李白。宇文问如何答复。李邕仓促间随口说道:"这些不过是下里巴人之曲,恐怕难登大雅之堂,还谈什么济苍生,安社稷啊?他不远千里而来,好歹打发他一些盘缠罢了。"

这位宇文同学倒是看了那一沓诗文,其实有赋、有诗,也有关于苍生社稷的策论等,觉得其实写的挺好的,大概好巧不巧得把李邕最不喜的民谣类诗词放在第一页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宇文也不好多说什么,他热情接待了那位文学青年,委婉地安慰了一番,不仅如此,除了李邕所送的银钱外,自己还送上了一些纪念品。

文学青年对宇文心生感激,但对于‘专家’李邕如此轻视自己,却十分不爽,于是怒冲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问宇文拿来纸笔,挥手写下一首大作: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位文学青年,自然就是我们熟悉的天才诗人李白了。

这是青少年时代的李白首次以大鹏自比,李白的一生多次引鲲鹏为自喻之意,想要振翅而飞,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这首诗,用现在的话来说,那便是:“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这句话,他这一辈子说的次数其实还不少。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相比于文学创作,他的仕途,他的建功立业,委实落魄了一些。

众所周知,李白的身世成谜。在唐代时,就已经讳莫如深,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然提到也只提远祖,讳言近亲。《新唐书》等史籍中只记载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暠是李唐皇室认定的先祖,也就是说李白应该是宗室子第。但关于李白的曾祖父、祖父,史料上只字未提。一般认为其祖先大概因罪或别的原因避居西域,直到李白父亲才潜回蜀地隐居,"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到当代,有学者甚至认为李白可能是李建成玄孙。

李白的父亲李客,一般认为以经商为生,家财颇厚,学者安旗先生等人,更猜测李客可能是一位‘侠客’,因为“任侠杀人”而“避仇”。

因为上述这些原因,李白很难通过正常的科举踏入仕途,不管是因罪或是因商人之子。所以,以诗文干谒名士,以期得到推荐,大概就成了李白期望建功立业的唯一出路。

李白大概在24岁左右开始辞亲远游,出川游历天下,到处拜访交游。

但他的求推荐(干谒)之路,实在是比较凄惨,要一直到40多岁,才通过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被唐玄宗召见。可惜,那也只是短暂的风光。

而之所以是这样的结果,大概还是和他的性格有关,说好听点是豪迈大气,蔑视权贵,骨子里大概还是因为口不择言,感到被怠慢了就揶揄嘲讽。

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种话,我们都知道,只能心里默默腹诽而已。而李白有时候是直接说出来的。

(详见大话李白(一):初出茅庐,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的春天,二十四岁的李白,开始了他的远行。

二十四岁的李白,潇洒倜傥,两道剑眉高耸,一双虎眼炯炯有神,腰佩一柄龙泉宝剑,坐下一匹银鞍骏马。走出青莲乡,走出昌明县,虽然对故土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沿路的风光令李白陶醉不已,天性浪漫的他常常到处游览,边走边逛,似乎没有明确的计划,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到一个地方,有什么新鲜事都要去尝试尝试。有时候玩的过头了,几乎都忘记了正事了---他是要干谒名士,以求举荐的。

李白乘船东下,经渝州、夔州,出三峡,入荆门、江陵;过岳州,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抵鄂州,游江夏,登黄鹤楼,游鹦鹉洲、赤壁、南浦等胜迹。

在江陵,他写了一篇一篇《大鹏赋》,想象着自己化为大鹏一飞,使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在庐山,他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过天门山,他写“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不过,在武汉黄鹤楼,他第一次吃瘪了:他见大江之上,气象莽苍,诗兴大发,却见墙壁上早有诗人崔颢的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李白甘拜下风,说了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干脆搁笔不写了。

他到处玩耍,到处喝酒,到处写诗,玩得是不亦乐乎。直到第二年(开元十三年(725年)秋,)的秋天,李白才来到一直向往的古都金陵。

在繁华的金陵,李白倒是先想起了正经事,他整理好了一路上誊写好的诗文,准备去拜访地方官吏和社会名流。谁知道,奔走数日,却是毫无收获,“十谒朱门九不开”,原来皇帝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家都忙着准备呢。

在石头城上望着滔滔江水发了几天呆后,李白收拾起心情,又开始了快乐玩耍。

不久,他就成了金陵城里的网红。文武全才的他成了城中宠儿,似乎到处都有他的身影。诗文大会上,有他;歌舞大会上,有他;街头游侠里,有他;赌博场里,还有他;几个月后,金陵城里到处都是他的传说,什么才华出众、文思敏捷啦,什么风流倜傥啦,什么仗义疏财啦等等。

这样又耍了几个月后,(726年)春天,耍够了的李白,准备换个地方嗨了。得知李白要离开金陵前往扬州,给他送行的朋友竟然坐满了码头边的酒馆。顶级流量的明星就是牛啊。最后,喝得醉醺醺的李白耍起了醉拳,然后提笔写下了《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在扬州,同样的剧本上演了,仍然是拜谒无门,无人理会,权贵也是忙着准备应付皇帝的事儿啊。

李白又照例开始登高揽胜,乐享太平起来。斗鸡走马,宴饮醉月,不久又呼朋引伴起来。只可惜,李白家再富裕,带出来的钱财也就那么多,每日这样的开支,还时不时接济下落魄公子,很快就囊中羞涩了。祸不单行的是,他还得了一场大病,困倒在旅舍之中。

好在有个在江都县衙当县丞的朋友,李白称他为“孟少府”的人,常来看望他,并派人给他送来了一笔钱,更是替他到处张罗请名医,求良药,总算把李白给治好了。(要不然,我们现在就不用背那么多诗了。)

一天夜里,大病初愈的李白,从梦中醒来,依窗眺望,见皓月当空,忽然有了一丝愁绪,离家两年,钱财挥霍一空,可是一事无成。天性乐观的他也不由地掉下几滴男儿泪,诵出一首五绝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详见大话李白(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钱财挥霍一空后病卧扬州 )

就在困卧于扬州旅舍之中的李白,感叹‘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发出少有的凄惨落魄哀叹之时。雪中送炭的“孟少府"不仅治好了他的病,还给他找了一条路子:在离扬州不远的安州,治所安陆有一许姓人家,是世代名门望族,许家员外膝下只有一女,才貌双全,温柔贤淑,因种种原因,不想就成了剩女,已过了二十五岁。许员外眼看耽搁不起,才到处托人,愿意降低要求,招赘女婿上门。

有点犹豫的李白在孟少府的劝说之下,还是带上书童,前往安州。途中,也许由于心情不佳,李白特定绕路襄阳去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连日抵掌谈诗,促膝论文之后,对于李白入赘之事,孟浩然给出了支持意见。

李白于是下定了决心。到达安州首府安陆的李白,还碰到了故人元丹丘,他离开蜀中外出仙游,现正在暂时住在安州都督马公家中。元丹丘和马都督家有通家之好,于是又介绍李白,不久李白也成为了都督家的座上宾。

于是,有孟少府的推荐,再加上马都督从中撮合,开元十五年,二十七岁的李白,入赘许家。

夫人许氏才貌双全,性格也贤淑,岳父许员外也确实为人宽厚,还给了女儿大笔嫁妆,作为栽培女婿之用。许氏对李白也很是满意。一切看起来,都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安陆风光

只是,李白不曾想到,自己却成了别人的眼中钉。

许员外为人宽厚,却有一个哥哥有些横行不法,他哥哥的儿子许大郎,也不是什么好鸟,见叔父膝下无子,早起了觊觎之心,想着只等妹妹嫁人,好谋夺叔叔家产。

一来二去,龌龊之下,李白便和夫人商量,白天就到到城外的北寿山别业,专心读书。

在安州马都督和岳父的举荐下,李白得到了一个出头的机会。没成想,又坏在这个许大郎身上。一次喝高了的李白,直到凌晨才回家,昏昏沉沉中撞到安州长史之前,而这个长史早和许大郎交好的。于是这个长史趁机小题大做,告李白目无尊长,还捅到了都督跟前,人家长史好歹也是一州的副手啊,于是,举荐之事就不了了之了。

要么说李白运气也是不错。这位长史不久竟然高升调走了,继任的裴长史,文武兼备,而且为人豁达大度,还很喜欢举荐提携后进。一次宴会上,李白的文采受到了裴长史的赏识,还表演了一番剑术,引得满堂喝彩。裴长史一看之下,更是喜欢,觉得李白实在是个人才,正好皇帝下诏书求人才,安州就举荐李白了。

可惜,不曾想做不好自我管理的李白,又犯事了,自己递上刀子,让许大郎捅了一把!

李白又一次晚归(哎,美酒虽好,不要贪杯啊),在宵禁后潜回家中,兵士倒是没有为难,可是被许大郎碰到了。于是他编排起来,说李白在外聚赌,甚至宿娼,并让人到处传播。这事终于传到了裴长史的耳中。于是,举荐之事,又没有下文了。

此后,不甘心的李白,数次登门,请求拜访裴长史,无一例外都吃了闭门羹。李白觉得自己很委屈啊,左想右想,就给裴长史写了封信《上裴长史书》,表白下自己的心迹,讲述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可是写着写着,写嗨了的李白,突然豪情万丈起来,于是他那固有的放荡不羁、傲岸自负又发作了:

(若)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说要是实在不行,那他就直接去长安,还就不信了:安州没有我的路,难道长安还能没有我走的路么?长安城的大门开着呢,王公大臣的府门也开着呢,哼,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结果可想而知啊,裴长史再好才,你都说成这样了,他还能咋个样呢?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初夏,三十岁的李白告别妻子,从安陆启程,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长途跋涉,在盛夏时节,终于抵达了长安。

在繁华的长安,好奇宝宝李白又是兴致勃勃得玩耍了一阵,才想起正事,从行囊里将岳父许员外写给同为许家人的光禄卿许辅乾的亲笔信拿出来。许辅乾见信后,让李白先搬到家中。忙过过一阵后,热心帮他分析了情况,然后带着他拜访张说张说父子,说从他们那开始试试。

张说在病中,于是他的二儿子张垍[jì]接待了李白。不曾想,看了李白诗文之后,擅长诗文的张垍,觉得李白不可小视,要是真的有人把他举荐上去,日后一定是自己的劲敌,而且还是可以秒杀自己那种的。于是,张垍便暗暗思索,得想个法子让李白心甘情愿离开长安。

三天后,亲自登门拜访的张垍,给李白出了一个主意:皇帝的亲妹妹玉真公主很喜欢诗文,常常在终南山修玉真别馆开诗文论坛,让他上去找去。李白哪里知道张垍心中的龌龊主意呢,自然觉得这是一条捷径,便听从了张垍的安排。

结果上的山去,等了将近一个月,都没等来个人影!夏天都过去了,初秋到来了,李白等得望眼欲穿,还是没个影子,又害怕最后失去和玉真公主见面的机会。彷徨之下,李白决定写封信问问张垍,结果一些,又得罪人了:“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用脑冯谖’弹剑‘的典故,很明显是表达不满啊。

这还不算完,还有第二首呢:“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用的是东晋刘穆之被老婆家兄弟瞧不起,发达后报复的典故。李白本意可能更多是说,自己将来也会像刘穆之那样出人头地的。但在张垍看来,这不就是把自己比作刘穆之妻舅那样的人吗?

几个月后,完全无望的李白终于下山了,将自己的裘皮衣物做了抵押,还了点钱,偿了酒债,付了山上照顾他的田家老汉饭钱和牲口草料钱。

许辅乾也知道了这事,还能说啥呢,但是总算没有让他吃闭门羹,吩咐下人给了他一些盘费,让他自己回去了。

终南山

李白倒是没要主人送的盘费,自己走了,找了一家小客栈住下。最后,囊中羞涩的李白还学起秦琼卖起马来。秦琼卖马遇到了单雄信,李白也遇到了一位慷慨解囊的朋友 -- 陆调。

陆调给他指了条路,去长安西北的邠(音宾)州,找和他有点交情,也姓李的邠州长史李粲。李白便前往邠州,李粲果然好客--他的筵席上也确实需要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于是李白就在那住了两个月,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也只能居个末座,陪别人饮酒作诗罢了。至于举荐,似乎遥遥无期。

郁闷的李白,继续写诗啊,写啊写啊,又得罪人了。

寒灰寂寞凭谁暖,落叶飘扬何处归。吾兄行乐穷曛旭,满堂有美颜如玉。--《豳(邠)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李粲大概觉得,我本来就是找个人陪着喝酒吟诗的,为何要管你‘凭谁暖’、‘何处归’呢?我家境富裕,就一定要帮你在仕途上谋进身么?

李粲本想把李白直接打发了,但是想起好客的美名,还是想了想,将李白推荐给了坊州司马王嵩,他那儿不是也要这么一位能陪酒赋诗的人嘛?

李白于是又来到了王司马处,王司马倒是热情迎接,不过也是和李长史一样的安排。

李白又又又又写诗:

主人苍生望,假我青云翼。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

王司马一看之下,以为李白是要盘费呢,便按当时的行情,加倍给了李白。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回到了长安。

上元节的长安,流光溢彩,火树银花,热闹非凡。万人空巷的夜晚,李白在旅舍里,独自对着孤灯,不禁感慨万千:

就这样回去吗?当初可是牛哄哄得说什么‘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不回去,在这长安还有机会吗,再说也囊中羞涩了呀。

不久长安城的斗鸡场和赛马场,多了一个赌徒 -- 他便是自暴自弃的李白。出入斗鸡走马之场,他很快结识了许多市井之人 -- 有斗鸡徒,有游侠儿,甚至还有驻守城门的羽林军兵士。

大诗人甚至还写了一首《白马篇》送给他们:“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一天,羽林军的一个校尉斗鸡获胜,请大家吃饭。李白被灌的酩酊大醉,等他醒来,发现自己躺在旅舍,身边价值万金的宝剑和骏马都不见了,钱财而已被洗劫一空。

李白去找陆调诉苦,陆调说,你这肯定是被羽林军他们弄走了呀。李白这才明白过来,要找他们拼命,他说到做到,还真去了,苦寻多日后,终于有一天,在街上碰到了这个校尉,结果却反被他们包围,厮打不过,正要被他们拖走之际,好在陆调通知御史台的纠察队前来,这才救了李白一命。

要不然,大诗人可能就此含冤九泉了。

经过这次的磨难,李白终于决定要离开长安了。想起长安一年来的遭遇,李白愤懑不已:说什么‘广开才路’,路在哪里呢?康庄大道,只在张垍之流的脚下,连会斗鸡的神鸡童贾昌,都可以直达天听,荣华富贵,可是自己呢?难怪以前的鲍照会写‘行路难’啊。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事见大话李白(三):艰难的求职之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

开元二十年(732年)底,在外游荡三年多的李白终于回到了安陆家中。

回到安陆的李白,却发现物是人非:岳父许员外已于上年去世,妻子许氏忧伤成病,许大郎步步紧逼,谋夺家产。

等到服丧期满,许大郎将良田全部霸占,只将几处又远又贫瘠的山田分给李白夫妇。不愿为这些事吵架干仗打官司的李白,便只带着妻子的陪嫁和岳父的藏书,迁居到县西的白兆山,奴仆中也带走了自己和妻子的贴身之人。

在秀山丽水中,倒也清闲自在,再不受气。每日里,读几卷书,对一山景,弄弄菜蔬,喝喝小酒,倒也快活。搬来桃花岩后的第二年,身体渐好的许氏为李白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平阳。初为人父的李白,快乐不已。

不久,想起已为人父,却没有什么出息,不禁有自怨自艾起来,先不说济苍生,抚养妻子的责任得先担起来吧。

荆州城

从和朋友卢子顺的闲谈中得知,附近的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朝宗兼任了朝廷的采访使,寻访民间人才。李白又动起了干谒之心,来到襄阳,找到孟浩然。经过孟浩然的举荐,出席韩朝宗举办的宴席,戴高冠,腰佩长剑的李白却又因不对韩朝宗跪拜,只是双手作揖,被左右执事叱问。韩朝宗倒是也雅量,不拜就不拜吧。宴会后,李白便写了一封《与韩荆州书》,可惜,相同的故事再次上演,李白一不小心又又又又得罪人了。

看完信后的韩朝宗派人将孟浩然请去,说:“你这个朋友才气确实不小,可是口气更是不小,我恐怕是才大难用啊!” 说着,将李白写的书信递给孟浩然。孟浩然一看,果然:

“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 《与韩荆州书》

君侯你为什么吝惜庭阶前一尺见方的地方,不使我李白扬眉吐气,奋发昂扬于青云之上呢? 对于有求于别人的事情,大体上总是以谦虚一些为好,然而李白这篇求荐书,在韩朝宗看来,却完全将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再看看李白一会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一会以先贤自比,一会又和当朝名士同列。

孟浩然回来,得知消息的李白大感沮丧,如此得意的文章,换来如此不如意的结果。哎,造化弄人啊。

无路可走的李白,只好再次回家抱孩子。在家里抱了一阵孩子的李白,很快就感到百无聊赖。就在好友元演的邀请下,一起北上同游太原。元演的父亲对爱子的到来非常高兴,雅好文士的他对李白也是异常热情。李白就想要不在元演父亲手下谋点事做做?可元演却不赞同,说边塞苦寒,物资奇缺,他的老父亲来此十年,也是无甚功业可言。

李白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李白又游历了代州,到了雁门,登上了长城,遥望塞外,缅怀了一番苏武、李陵和王昭君等古人和事迹。

到了第二年秋天,李白辞别元演父子,府尹大人也真是喜欢李白,临行之前,馈赠颇丰,不仅送了价值千金的狐裘,还有一匹贵重的‘五花马’。

回到洛阳的李白,遇到了从蜀中归来的元丹丘,两人相谈甚欢。丹丘邀请李白去他的颖阳山居盘桓,说还有一位南阳的岑勋很是仰慕李白。于是李白便绕道去了离洛阳百里之遥的颖阳。

几人一见如故,在山居里喝得很开心,李白于是写下了著名的《将进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此后,李白回到家中。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春,李白的第二个孩子--儿子伯禽--出生了。已经三十八岁的李白入仕之心更加迫切。

李白决定要再次出门,他要进行一次‘远征’,决定出游江淮,把淮南和江南都跑个遍,不信还是找不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在找元丹丘拉来赞助后,李白一路行经陈州、宋州,经徐州至泗州,再南下楚州,等他到扬州时,已是开元二十七年的初夏了。

十年前的旧游之地,今时已经不同往日,朝廷渐渐重武轻文起来。至于文人士子,这时就没那么受欢迎了。于是,李白只是能蹭到一些残羹冷炙,普通饭菜,至于荐举,更不用提了。到了金陵,也是如此。

听说有一个本家远房从侄在杭州当刺史,李白又去投奔。这位叫李良的从侄让李白做首诗,李白写完就题为《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结果这位李良一看题目就老大不高兴:真是不知好歹,竟然已长辈自居,谁是你从侄了,左右不过都姓李罢了。第二天这位刺史大人就带着歌妓出门游山玩水去了。于是,李白又被打发了。

(哎,可怜的大诗人!李白一生中这样的桥段还要上演多少次啊......)

不得已,李白返回金陵,然后溯江而上,过当涂,又到了荆州。荆州主人倒算好客,多送了不少盘费,至于举荐,却也是充耳不闻。这年秋冬之际,李白返回了安陆家中。

刚进家门,就听说妻子许氏病重多日了。两手空空返家的李白,悔恨交加。不久,虽然李白精心照顾,许氏还是撒手西去了。

(事见大话李白(四):报国无门,中年丧妻,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

安排好亡妻的后事后,李白觉得安陆再没什么值得留恋了,他将几十亩山地卖了,带上一双儿女,还有管家丹砂和碧桃夫妇,准备迁往东鲁,也就是兖州,古称鲁郡,下辖瑕丘、曲阜、任城等十一个县。

之所以选择去兖州,大概是因为李白有一个远房叔父在任城当县令,还有几个远房兄弟在瑕丘等县当佐吏。另外,李白打算向正闲居东鲁丁母忧的金吾将军裴旻学习剑术,以博取功名。

李白到了东鲁之后,迫不及待得找上裴将军门上。裴旻虽然热情款待,却一直不说传授剑术。原来裴老将军虽被称为‘剑圣’,却空有本领,只落得为人观赏,便不愿再授徒传艺。

学剑不成的李白,寄居在任城叔叔家中,不久,在两位远房兄弟的帮助下,在瑕丘置了一处房屋,然后买了一些田地。东鲁新居落成,李白总算稍稍安定下来。中年丧妻,鳏居的李白,在经历了一次追求窈窕淑女,却是有夫之妇的尴尬之后,在亲友们的撮合下,娶了一位刘姓寡妇。

没想到,李白这次遭遇了一位‘泼妇’。刘氏本来听说李白是王孙公子,家中又有田才愿意嫁过来的。嫁过来一看,才知道李白两手空空不说,还常常欠下酒债,那些田产还要供两个孩子和管家夫妇生活。便开始喋喋不休抱怨起来...

(事见大话李白(五):短暂的辉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山东济宁太白楼

好在,在这些聒噪的日子里,还是有一些文学粉丝登门,给李白莫大的温暖和慰藉。

那首著名的《客中行》大概便是作于此时,为感谢粉丝而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不久,落魄的李白,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