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增资3亿元!中意财险“合转外”后,外资股东再加码

国际金融报 2025-02-20 08:56:58

由中外合资变身外商独资企业后,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下称“中意财险”)开启新一轮增资计划。

2月19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中意财险日前发布公告称,外资股东忠利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忠利保险”)同意向公司增资40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06亿元)。

这也是中意财险变身外商独资保险机构后的首次增资。若顺利完成,中意财险注册资本金预计将由13亿元增至16.06亿元。目前,该增资方案尚待监管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身份蜕变后,中意财险的管理层已进入过渡阶段。董事会规模从8人缩减至5人,具有中石油背景的原董事会成员悉数退出。此外,中意财险董事长目前仍处于空缺状态,由忠利集团亚洲区负责人Leonardi Roberto代行职权。

一年内两次增资

回溯来看,这是忠利保险最近一年内第二次增资中意财险。

2023年11月,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中意财险51%股权,拟出清所持股权,转让底价为7.74亿元。

两个多月后,2024年1月,中意财险外资股东忠利保险以约99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7.74亿元)收购中意财险51%的股权,实现对中意财险的全资控股。自此,中意财险从一家国资控股的中外合资机构变更为纯外资保险机构。

彼时,忠利保险即表示,收购中意财险是一项长期战略投资,目的是在中国发展由集团完全拥有和控制的产险业务,扩大中国市场份额。

谈及后续的安排,忠利保险称,作为中意财险的单一股东,集团将寻求扩大其在中国的分销网络,以中国双碳投资为基础,扩大绿色商业保险,并利用集团的全球、区域和本地专业知识来优化中意财险的分销策略等。

时间仅过去一年,忠利保险再次对中意财险加码。对于增资原因,中意财险回应称,是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承保水平,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从业绩表现来看,尽管拥有强大的股东背景,但中意财险的净利润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中意财险扭亏为盈,净利润为1287.79万元。随后的三年,中意财险虽然保持盈利,但净利润逐年下滑。2013年至2015年,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246万元、341.44万元、214.61万元。

到了2016年,中意财险重新陷入亏损,并且连亏三年。2016年至2018年,中意财险分别亏损2998.15万元、1.01亿元、2179.8万元。

2019至2023年,中意财险再次实现连续盈利,净利润分别为604.31万元、987.52万元、954.78万元、2816.3万元、3259.78万元。

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意财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6.97亿元,同比增长10.12%;实现净利润1747.99万元,同比下滑46.38%;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62.65%,最近一期风险评级为BB级。

在2025年工作会议上,中意财险表示,2024年保费实现双位数增长,基本达成利润目标,绿色保险/国际业务保费超2亿元,交叉销售保费超5000万元。2025年将继续优化车险业务、扩展个险业务和健康险业务、优化理赔流程和加大数字化应用等。

外资掘金步伐加快

事实上,忠利保险拟对中意财险增资,只是保险业不断深入对外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里,多家外资保险机构通过股权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布局。

举例来看,2024年12月,史带财险发布股权变更公告称,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已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每股2.5元的价格收购公司原股东上海锦江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原持有公司股份1120万股,占总股本的0.78%)的股权。股权变更后,史带财险将由外资控股公司变为纯外资财险公司。

2024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批复法国巴黎保险集团联合德国大众汽车金服海外公司在京设立财险公司,批复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在京设立保险资管公司。

更早之前,2024年4月,安盛保险(百慕达)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对信利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标志着这家外资保险巨头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布局进一步深化。

安永发布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2024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扩大在华展业范围,多家合资银行及保险公司中外资股东持续增持股份,外资券商、资产管理机构积极申请在华展业,机构数量再创新高。

截至目前,全球前40大保险公司中近半数已进入中国,外资机构通过股权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持续加码中国保险市场。截至2024年9月末,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82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7.5%。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聚焦到保险业,一是取消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包括外资参股、收购、增资金融机构的股权比例限制,外国资本可以持有保险机构100%股权;二是大幅减少外资数量型准入门槛、丰富外资机构类型,取消原本对外资保险机构的资产规模和经营年限的要求,更加注重外资投资综合资质评估。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是我国金融业主动融入全球、面向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更是在效率层面和能力层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有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效应明显,就城市居民保险需求规模而言,基本上达到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欧美等地保险市场近期屡屡爆发区域性保险业务清算危机与高企的通胀水平,中国保险市场无论是发展潜力还是成长稳定性都要优越得多,外资险企全方位布局中国市场是大势所趋。

那么,外资增资保险机构是否会给中资险企带来挑战?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广大中资险企来说,外资险企的进入无疑会加剧保险市场的竞争,但也将在竞争中培育更优的经营思路和运营模式。例如,外资险企加码中国市场能带来资金和一些差异化保险产品,有利于更新中国保险产品;外资险企在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服务和代理人渠道上具有一定优势,能够为国内险企提供借鉴思路等。

0 阅读:24

国际金融报

简介:人民日报旗下权威媒体 ;《国际金融报》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