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作为全球核心安全资产的吸引力正在衰减。
当地时间2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2024年12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14家海外投资者减持美债1685亿美元。
其中,日本、中国和英国这前三大海外债主共减持美债810亿美元,6家海外投资者增持美债485亿美元。
三大原因致抛售
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海外第二大持有者,自2022年4月起,其美债持仓规模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并且总体呈现减持趋势。
2024年全年,中国在12个月中有9个月减持美债,全年合计减持规模达到573亿美元,目前持仓规模降至7590亿美元。
具体来看,2024年1月,中国减持186亿美元美债,并开启了连续三个月的减持态势,在随后的2月和3月分别减持227亿美元和76亿美元。直到4月,中国才首次增持美债,规模为33亿美元。
5月,中国再次减持24亿美元美债,但在6月又增持了119亿美元。7月至10月,中国连续四个月减持美债,分别减持37亿美元、19亿美元、26亿美元和119亿美元。11月,中国增持了85亿美元美债。12月,减持96亿美元。
除了中国,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在调整美债持仓。日本的美债持仓在经历了去年8月的短暂反弹后,随后几个月再度转为下降态势。去年12月,日本减持273亿美元,持仓规模降至10598亿美元。自2019年6月持仓超越中国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
英国去年12月减持441亿美元,持仓规模降至7227亿美元。
美债作为全球核心安全资产的吸引力正在衰减。从直接动因看,汇率干预与货币政策调整成为多国减持的导火索。以日本为例,其2024年12月抛售273亿美元美债,与日元汇率波动密切相关。为稳定日元,日本政府曾在2024年7月投入366亿美元干预汇市,而12月日元兑美元再度承压,因此,日本不得不减持包括美债在内的美元资产筹集资金。类似地,英国单月减持441亿美元美债,创历史纪录,分析认为,这与英国央行加息预期及对美债收益率敏感度上升有关。
此外,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也是减持美债的原因之一。尽管美国国债被视为安全资产,但过度依赖单一资产类别会增加风险。通过减持美债,可以将资金配置到其他资产类别,如黄金、其他货币资产以及新兴市场债券等,从而降低风险并提高收益。
2024年,中国央行大幅增持黄金,全年累计增持44.17吨,截至年底,黄金储备达到2279.57吨,位居全球第六。今年1月,中国央行延续了去年12月的增持势头,连续第三个月增加黄金储备。
世界黄金协会发布年度黄金需求趋势报告也显示,2024年全球黄金需求再创新高,主要由各国央行的强劲购买和投资需求的增加所推动。各国央行连续第三年保持强劲的购买步伐,购买量超过1000吨,达到1045吨。
有分析指出,地缘政治担忧进一步加剧了美债抛售。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贸易争端和技术主导地位的竞争处于最前沿。通过减少对美国债务的敞口,不仅可以对冲潜在的经济报复,还可以重新定向资源,以支撑本币汇率,并使外汇储备多样化。
中国社科院学者余永定指出,减持美债是“去风险化”的必要举措,旨在应对美国单边制裁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
美债或持续下跌
尽管前三大债主抛售,去年12月,外资对美国金融资产的净流入仍达871亿美元,结构性分化显著:私人资本涌入1625亿美元,抵消官方资金753亿美元的净流出;长期证券获外资净买入796亿美元,私人投资者贡献1305亿美元,而官方机构净卖出509亿美元。
这种分化凸显市场对美元资产的矛盾心态——私人资本追逐高收益率与美股套利机会,而主权基金则倾向于规避长期风险。
从美债去年年底的走势来看,在特朗普赢得总统大选后,交易员们评估了美国新政府的关税和移民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对经济增长和通胀可能回升的预期,使国债收益率在12月大幅飙升,进而令美债价格承压。
今年1月,通胀上升的预期推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8%,为2023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在4.5%上方徘徊。
Brown Brothers Harriman高级策略师Elias Haddad表示:“随着美联储官员继续暗示他们并不急于恢复宽松政策,美国国债收益率整体走高。”
近期公布的美国通胀数据高于预期。美国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3%,超出预期,为2024年6月以来最大增幅,前值为增长2.9%;1月CPI环比增长0.5%,连续第7个月加速,预估为增长0.3%,前值为增长0.4%。
当地时间2月18日,旧金山联储主席玛丽·戴利表示,在通胀方面取得更多进展之前,美联储政策需要保持限制性,且预计通胀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下降。
巴克莱银行指出,特朗普政府若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未能实现2万亿美元赤字削减目标),或地缘冲突推高通胀,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能反弹至5%。申万宏源研究报告进一步强调,美债利率的“高位震荡”格局(4%—5%)或持续至2025年中,债务上限危机解决后,长端利率可能因供给增加再度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