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董竹君突然来月事,阿姨告诫她:赶紧找个男人嫁了,否则接客

军迷战火式 2025-04-14 15:22:46

1934年秋天,有那么一个下午,董竹君冷不丁地收到了消息,说她那已经分开五年的老公夏之时跑到上海来了,还邀请她去聊聊。董竹君心里对夏之时早就没了念想,离婚的心思都琢磨透了。可夏之时呢,却还想着能把这婚姻给救回来。

碰面后,夏之时一脸严肃地看着董竹君,直接问道:“这五年,你都有啥长进?心里怎么想的啊?”虽然他心里清楚妻子过得并不顺心,但他非但没给一句暖心的话,反而还故意挖苦起来。董竹君也不是吃素的,立马就怼了回去。

董竹君她爸那时候病得厉害,都下不了床了。夏之时就说了:“你爸这病不轻,你要是愿意跟我回四川,我就出钱给他瞧病,要不然,我可就不管了。”

听到老公讲出那么绝情的话,董竹君瞪了他一眼,马上说:“咱俩还是赶紧把婚离了吧!”这次聊天闹得很僵,他们的婚姻也算是到头了,没多久,两个人就正式办了离婚手续。

夏之时身为同盟会的一员,在辛亥革命里头挑了大梁,领导了龙泉驿那场大起义。革命一胜利,他就坐上了四川军政府副都督的高位,手握大权,风光无限。可董竹君这人,偏偏不稀罕当那个“都督夫人”,非得闹着离婚,要去追求新女性的生活。这事儿,让周围好多人都觉得挺离谱的。

那会儿的社会,女人要是敢跟老公分开住,那简直就是大新闻,更别提主动要离婚了。董竹君离开夏家,就等于扔掉了那个吃喝不愁的“铁饭碗”。四川的报纸还拿她跟那个“离家出走的娜拉”比,好多人都等着瞧她的热闹呢。

出生在动荡的年代,董竹君心里清楚,一个人活下去有多不容易。但她觉得,就算在上海和四个女儿一起过苦哈哈的日子,也比在夏家受气强。

董竹君在自己的故事里讲到,跟夏之时分手,算是她摆脱的“第二个难关”,而她之前摆脱的“第一个难关”,是在15岁那年,她从青楼逃出来,和夏之时一起私奔了。

董竹君小时候大家都叫她“阿媛”,她是在1900年的上海出生的,小时候上过六年私塾。到了13岁那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爸妈没办法,只好让她去了“长三堂子”做事,那时候她用的艺名叫杨兰春。“长三堂子”其实就是以前那种风月场所,但阿媛在里面是“清倌人”,也就是只表演才艺,不卖身的那种。

不过女子一旦踏足那烟花之地,命运便不由自己做主了。阿媛模样标致,机灵过人,比那些寻常的风尘女子要出众不少,很快就成了客人们争抢的目标。在她14岁那年的一天,阿媛突然迎来了初潮,她吓得手足无措,生怕老妈妈会硬逼着她去招待客人。

照顾阿媛的孟阿姨帮她把事儿瞒住了,她对阿媛说:“你得赶紧找个婆家嫁了!要不然他们就要硬逼你去招待客人。女孩子要是走上了这行,就成了他们的赚钱工具了。”阿媛年纪小,不知道该怎么办,孟阿姨给她支招:“夏爷不是对你有意思嘛?”

孟阿姨说的那个夏爷,其实就是夏之时。夏之时老家在四川合江,他年轻的时候跑到日本去留学,后来跟着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才24岁,就当上了四川军政府的副都督,真是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

袁世凯抢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夏之时就跑到了上海躲起来。他在青楼里头一眼就看上了唱歌的阿媛,好几次跟她说想帮她摆脱那种生活,还答应带她一起去日本深造。

阿媛虽然身在烟花之地,但心里头特别有主意。她跟夏之时讲:“我可不是个物件儿,将来咱俩成了夫妻,你要是哪天不高兴了,张口就来一句‘你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我花钱买的嘛!’那我可真受不了。”

最后,多亏了朋友的帮忙,阿媛成功脱险。逃出生天的阿媛,一见到夏之时,就像经历了大难不死一样感慨万分。刚好那时候,夏之时的妻子去世了,没过多久,阿媛和夏之时就简简单单地办了婚礼。那一年,阿媛才15岁,而夏之时已经27岁了。

夏之时履行了他的诺言,领着阿媛一块儿去了日本。

到了日本,夏之时立马给老婆找了个家教,教她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理科,还有历史、地理这些文科,另外还学中文。教历史的老师给她起了个新名字,叫“董竹君”,这个名字啊,以后会在咱们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

在日本那会儿,董竹君特别用工读书,短短两年,就把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学完了。随着知识越学越多,她也变得越来越独立,爱国心也越来越强。

1916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夏之时回国投身革命大业,而董竹君呢,就留在了日本继续她的学业。在要分开那会儿,他给了董竹君一把手枪,跟她说:“你在那边要好好读书,这枪你就放在枕头边上,万一有贼来了也能保护自己。当然啦,要是以后你做了啥对不起我的事儿,这枪你也知道怎么用……”

董竹君发现老公不信任她,心里挺难过的。她没跟老公吵,而是选择了默默忍受。等老公从国外回来,董竹君碰到了好多在日本留学回来的爱国学生。跟他们打交道多了,董竹君的想法和见识也变得越来越广。

第二年秋天,董竹君意外收到了丈夫发来的电报,电报上说她的公公病得很重,让她赶紧回四川老家。没办法,董竹君只能放弃学业,动身回国。到了1918年春天,她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回到了合江的夏家。

夏家是个老派大家族,里面关系错综复杂。董竹君呢,以前是在青楼工作的,所以家里人都想借机给她点颜色瞧瞧。但董竹君这人,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她早有准备,买了好多礼物,给夏家上上下下每个人都分了一份,这样一来,倒是没人能嘲笑她了。

后来,董竹君在夏家真是吃苦耐劳,啥活都干,慢慢得到了婆婆的点头认可,也让夏家全家都对她刮目相看。婆婆一看这情况,就忙着给他们操办了一场老式的婚礼。这么一来,董竹君总算是在这个老封建家庭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1919年,董竹君和老公搬到了成都住,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慢慢起了变化。

回国后,夏之时整个人都变了样,贪心大涨,心思也坏掉了。他开始滥用权力,疯狂地捞钱,还想着各种法子到处设关卡收税、罚款。这些搞来的钱,只有一丁点儿用在了军队上,剩下的全都被夏之时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相反的是,董竹君这些年来历经风雨、不断学习,头脑始终非常清醒,心里总琢磨着要做点啥。她不光帮老公一起创办了锦江中学,还因为受到“五四运动”的鼓舞,勇敢地走上街头,加入游行队伍,声援那些爱国的学生,给爱国人士搭把手。

由于想法不同,夫妻俩之间的裂痕慢慢变大了。

1922年那会儿,董竹君怀上了第四个娃,身体还出了大问题。从怀上到孩子呱呱坠地,她老公愣是一句体贴话都没给过。董竹君一连生了四个闺女,夏之时这人又特别看重儿子,心里头那叫一个不痛快,连孩子病了都不带搭理的。

董竹君看到丈夫这般冷淡,心里头更加难过了。

夏天的日子逐渐变得封闭和没落时,有前瞻眼光的董竹君觉得,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自由,首先得在经济上站稳脚跟。于是,她下定决心搞事业,动手创办了一个女袜生产厂,还搞起了一家人力车公司。

1929年那会儿,四川乱得很,董竹君为了孩子们的学业着想,就决定把公司给卖了,拿钱买了些田地。之后,她收拾收拾,带着娃们一块儿搬到了上海。

在那之前,夏之时为了去找蒋介石,早就跑到上海去了。就在这当儿,出了一档子事儿,让董竹君和夏之时的夫妻关系彻底崩了。

董竹君收到了一封原本是打算寄给女儿国琼钢琴老师的信件,结果却阴差阳错地落到了夏之时手上。夏之时一看是妻子和别的男人的通信,火冒三丈,压根没问清楚是咋回事儿。

夏之时看了那封信后,气得不行,直接朝妻子脚上猛地踹了一下。

董竹君摔在地上,疼得眼前发黑,脑袋嗡嗡作响。她硬撑着站起来,扭头就往楼下冲。夏之时顺手抄起一个箱子,从楼梯口往董竹君的方向扔去,好在没砸中,不然可就麻烦了。

夏之时又从楼上猛追下来,董竹君吓得直奔厨房后头。他冲进厨房,抄起一把菜刀,居然动了杀妻的念头!董竹君吓得赶紧往外跑,逃出家门,这才算捡回了一条命。

风波过后,董竹君心里已经铁了心要离婚。他们俩做了十五年夫妻,有了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虽说夏之时没找过小老婆,但他从来就没把董竹君放在眼里。从夏之时挥起菜刀那一下,他们的夫妻关系就算是彻底断了。

心里头憋了好多年的怒气,一下子就全冒出来了。董竹君干脆利落地提出要离婚,而且非得带着四个闺女一起走,啥都不要夏家的,就要干干净净地离开。这时候夏之时才突然明白过来,开始拼命地想挽回这段婚姻,但可惜啊,已经太晚了。

1929年那年的秋天,经过朋友的一番调解,夫妻俩最终商量好,决定先分开五年。董竹君就带着四个闺女留在了上海,而夏之时呢,则返回了四川。在两个人要分开的那一刻,夏之时还是忍不住,用那种带刺的话说道:

上海这地儿,复杂得很,说是天堂也行,说是地狱也行。到处都是繁华景象,可这儿的孩子,全都是闺女。你心里头肯定是盼着她们都能读上书,受到好的教育。但说实话,要是你真没辙了,被逼得没法,带着四个丫头要往黄浦江里跳,那我可得告诉你,到时候我非得在你面前表演个手心里煎鱼不可。

离开夏之时以后,董竹君在上海的日子过得非常不容易。为了养活四个闺女还有上了年纪的爸妈,她老往当铺跑。不过跟以前从“长三堂子”逃出来时比,现在的她成熟多了,做事果断,性格也刚强,敢直接面对那些苦日子。

在租的小房子里,董竹君用心盘算,既想让孩子们得到不错的教育,又不想让他们日子过得太拮据。有朋友给她出主意,她打定主意要在上海继续开展自己的生意。

董竹君经过一番调研后,打定主意要开个群益纱管厂。等这厂子运作起来,一家人的生活这才慢慢有了起色。可惜好时光没持续多久,到了1932年,日本鬼子打进了上海,群益纱管厂也没逃掉,被炮火给炸了。后来因为钱周转不开,厂子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就关门了。

那时候的社会,对一个女人来说,想要做成点事儿真是比登天还难。董竹君被重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差点儿就被压垮了。有那么一阵子,她真想过一死了之,但一想到家里还有四个年幼的孩子,她咬咬牙,还是决定挺起腰板,勇敢面对。

转眼间,和夏之时约定的五年期限就到了。想想这五年,董竹君心里头五味杂陈,一连串的磨难让她实在受不了。可就在夏之时想要拉她一把,盼着她能改变主意的时候,董竹君却坚决地选择了分开,要跟他离婚。

她已经彻底告别了那个娇弱的阿媛形象!

签完离婚协议书的那一瞬间,董竹君心里五味杂陈,眼泪忍不住哗哗直流……

离了婚的董竹君,心里头那叫一个苦,但好在她这一路上,总有人伸手拉她一把。

1935年3月份,有个朋友,名字叫李嵩高,他特别佩服董竹君这个人的品性和为人处世,就给了她2000块钱,想帮她一把,让她脱离困境。董竹君拿着这2000大洋,四处看了看,想了想,最后打定主意要在繁华的上海滩开一家川菜馆子,取名叫“锦江小餐”。

“锦江小吃店”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锦江饭店”的起步之地,一开张就特别火,立马就火了。锦江因为做得好,客人那是一个接一个,就连上海滩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像黄金荣、杜月笙这些大佬,也经常来光顾。因为生意太好了,为了满足需求,锦江就另外开了家锦江茶室。

在董竹君的用心经营下,短短不到一年,“锦江”就在上海滩闯出了大名堂。董竹君终于在这座热闹的上海滩,寻得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抗战结束后,国内又打响了内战。董竹君这些年思想不断进步,她坚定地站到了老百姓这一边。她想办法跟上海的党组织接上了头,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既鼓舞人心又危机重重的秘密革命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满怀激情地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建设大潮中。

董竹君从小家里穷,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她特别心疼穷人,总盼着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她说:“新中国一成立,老百姓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眼瞅着自己多年的心愿一点点成真,董竹君心里头那个高兴,真是没法用言语来表达。

1951年春天那会儿,上海官方打算弄一家专门招待大领导和外国朋友的饭店。董竹君开的锦江饭店,因为饭菜好吃,服务也到位,名气特别大,就被选中了。董竹君这人挺识大体,就把她苦心经营了16年的锦江饭店交给了国家,然后自己就不再管饭店的事儿了。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董竹君也没能幸免,她遭到了不幸,足足被囚禁了六年。起初,她被关在了秦城监狱里,后来又被转移到了功德林监狱。直到1972年10月22日,董竹君才得以重获自由。而到了1979年3月29日,她的冤屈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昭雪。

董竹君到了晚年,对啥都看得挺开。从监狱出来后,虽然已经80多岁,身体也不好,但她还是咬牙挺过,花了整整8年时间,写下了自己的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到了1997年12月6日那天,董竹君平静地走了,活了97岁。她这一辈子,简直就是个传奇。

0 阅读:5

军迷战火式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