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啊,一说起孙飞虎,大家立马就想到蒋介石,他演得太像了。就连朱镕基总理见到他,合影时都非要让他站在中间,还笑着说:“你是委员长的扮演者,我可在你面前得低两级呢。”
1941年的时候,孙飞虎在上海的一个挺有钱的家庭里呱呱坠地了。他们一家五口人,挺热闹的。孙飞虎上头有个亲姐姐,下头还有个妹妹,这姐弟三个后来都挺争气,都念完了大学。
孙飞虎后来常提起,在解放前,他们一家子过得还算滋润。为啥呢?因为孙飞虎他老爹在美国海关上班。那时候,咱们国家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孙老爹赚的是白花花的银子,所以家里的日子过得挺宽裕。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迎来了解放。那时候,孙父因为之前给外国人工作过,受到了一些牵连。加上他年纪慢慢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孙家的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家里头就靠孙母一个人打工,来维持三个孩子的学业和生活。这样一来,孙家的经济情况就变得相当艰难了。
孙飞虎和他的姐姐、妹妹都特别有出息。以前他们都不太爱学习,但生活越是艰难,他们反而越加努力学习了。就这么坚持下来,最终三个人都成功考上了大学。
孙飞虎家中有两位姐妹,一个姐姐专攻医学,另一个妹妹则在理工科领域发展。说到孙飞虎自己,他在1960年因为长相出众、气质非凡,成功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专业。
孙飞虎后来聊起这事儿,开玩笑地说:“那俩姑娘平时就爱捣鼓文艺,不是唱歌就是跳舞,可谁能想到,最后就我一个人走上了演员这条路。”
1964年那会儿,孙飞虎在上戏表现得特别出色,一毕业就被安排到了贵州话剧团,成了一名演员。
在贵州话剧团的日子里,他最开始只是个跑龙套的,啥角色都尝试过,一晃就是十多年的光景。可遗憾的是,他一直没能遇到一个让人记住的角色,也就没能火起来。
到了1978年那会儿,他的演艺之路突然有了个大变样。
这一年,贵州话剧团打算把作家郑重写的《西安事变》这部话剧搬上舞台,可有个关键角色,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演员来演。
说起那个关键人物,不得不提蒋介石。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画卷里,蒋介石绝对算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深远。说起中国近代的那些大事儿,蒋介石可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在那个时代,真的是留下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痕迹。无论是政治上的决策,还是军事上的行动,他都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咱们都知道,历史是由很多重要人物共同书写的,而蒋介石无疑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个。他的故事、他的决策,都深深地刻在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之中,让人难以忘怀。
结果,贵州话剧团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费了好大劲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团里竟然就藏着演“委员长”的最佳人选。
结果证明,那位第一个发掘出宝藏的“慧眼识珠者”,其实是个圈外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最初注意到那个潜力股的,并不是业内人士,而是一个门外汉。说起来,这位“伯乐”可真是独具慧眼,他在不经意间,就像是在沙子里淘出了金子一样,发现了那个被忽视的天才。这事儿告诉我们,有时候,真正的才华是不会被轻易埋没的,哪怕是一时的不被看好,也总会有那么一个人,能够穿透迷雾,看到它真正的价值。而这个“伯乐”,虽然是个外行,但他的眼光却是无比精准的。
那时候,话剧团里有个女演员,她老公以前是个老军阀。据说,在解放前他还跟蒋介石见过一两回面。有一天,这女演员跟她老公聊起团里正在忙活的新话剧,说是找不到人来演“委员长”这个角色,正犯愁呢。她老公一听,立马就说:“你们团里不是有个叫孙飞虎的嘛,我看他长相和身材,跟蒋介石挺像的呀,怎么就没想到让他来试试呢?”
女演员一听丈夫那么讲,回到剧团就赶紧把丈夫的话,一字不差地跟团长他们说了。
团领导找到孙飞虎时,他着实惊讶了一番:“让我扮演蒋介石?这怎么行得通啊?”他心里直犯嘀咕,想着自己从未尝试过这类角色,一下子要演这么个大人物,心里还真是没底。他疑惑地看着团领导,想从对方的眼神里找到一丝玩笑的成分,但团领导一脸认真,显然不是在开玩笑。“让我试试吧,”孙飞虎想了想,虽然心里没谱,但他也不想轻易放弃这个机会,“虽然我没演过,但我可以努力。”就这样,孙飞虎接下了这个任务,虽然一开始有些犹豫,但他决定挑战自己,看看能不能把这个历史人物演得活灵活现。
那时候,孙飞虎其实并不太清楚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团里的领导就找他谈话,跟他说:“有人已经向上面推荐你了。”
孙飞虎没有直接表态,不过他心里头作为演员的那股子劲儿上来了,觉得这个角色挺有挑战性,于是就答应了接演。
为了演好“委员长”这个角色,孙飞虎下足了功夫,他索性把头剃了个精光,然后又找剧团的老师帮他精心打扮了一番。等孙飞虎以这副新面貌亮相时,剧团的领导们全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那个“委员长”形象,原来就藏在身边。
话剧《西安事变》经过好多次的练习和准备,终于成功登上了舞台。这一上演,立马就在当地火了起来,大家都议论纷纷,反响特别热烈。
孙飞虎把蒋介石这个角色演得那叫一个传神,结果《西安事变》这部话剧在贵州大受欢迎,一连加演了七十多场呢。
不少老一辈的民主人士,冲着名声专程来看孙飞虎扮演的“委员长”。看完后,他们都纷纷称赞:“别说,这小子演委员长,还真挺有那么回事儿。”
孙飞虎这回可真是火了一把,演了这么多年戏,总算有个角色让大家牢牢记住了。
说起当年在话剧《西安事变》里一下子火起来的事儿,孙飞虎讲过一个挺有意思的小故事。那时候,大家聊起他的精彩演出,他总是笑眯眯地提起一段往事。据说,在排这部话剧的时候,孙飞虎不仅全身心投入角色,还发生了一件让他至今难忘的趣事。这事儿虽然不大,但却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表演的魅力,也让他在那部话剧里大放异彩。
那会儿,贵州话剧团里头有个男演员,他在解放前啊,可是国民党里的一个中校军官,而且还真的见过蒋介石好几次呢。
有一天,孙飞虎刚弄好他的角色装扮,从化妆室走出来,结果一出门就撞见了那位男演员。他俩就这么不期而遇了。孙飞虎刚结束他的装扮过程,脸上还带着新角色的影子,心里正琢磨着接下来的戏该怎么演,结果一迈步,就在门口和那位男演员碰了个正着。这事儿也真是巧,两人都没想到会在这儿遇上。孙飞虎心里一愣,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毕竟在演艺圈里,这种情况也不少见。他朝男演员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然后两人就各自忙各自的了。这一天,对孙飞虎来说,就是这么个开始,简单而又充满未知。他得继续琢磨他的角色,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而那位男演员,也只是他演艺道路上众多偶遇中的一个罢了。
孙飞虎正要上前去跟那位男演员说声哈喽,没想到对方就跟被按了后退键一样,嗖的一下就往后撤了一步,然后规规矩矩地站在了一边。
孙飞虎一看这情形,心里头直犯嘀咕,完全搞不清楚状况。
后来,那位男演员私下跟孙飞虎聊起,说当时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好像真的撞见了“委员长”,吓得脊背发凉,出了一身的冷汗。他一个劲儿地称赞孙飞虎,说他把委员长这个角色演得太逼真了,简直就像活的一样。
后来啊,演完话剧《西安事变》没多久,孙飞虎又有了新的角色挑战,他接了话剧《四渡赤水》,在里面扮演了蒋介石。
孙飞虎凭借着他在话剧舞台上多年积累下来的扎实演技,又一次出色地把“委员长”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他的表演非常专业,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仿佛让人看到了真正的“委员长”。通过他的演绎,这个角色不仅形似,而且神也似,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到了1980年,孙飞虎迎来了一个能彻底改变他命运的契机,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在两部话剧中把“委员长”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那时候,他的精湛演技仿佛给“委员长”这个角色注入了灵魂,让人印象深刻。正因为这样的出色表现,一个至关重要的机会悄无声息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个机会,对孙飞虎来说,无疑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打算开拍电影《西安事变》,可巧的是,片中“蒋介石”这一角色的演员选择却成了个大难题,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人来演。找来找去,时间一点点过去,但那个能完美诠释“委员长”风采的演员就像隐身了一样,迟迟不肯露面。这可急坏了剧组上下,毕竟这个角色可是整部戏的关键啊。大家心里都明白,选角这事儿马虎不得,得找个既能演出“委员长”的威严,又能体现出他复杂内心世界的演员。所以,尽管时间紧迫,但剧组还是决定不急于求成,一定要找到那个对的人。就这样,剧组一边紧锣密鼓地筹备其他工作,一边继续寻找那位神秘的“委员长”扮演者。他们知道,只有找到了合适的演员,这部电影才能真正活起来,才能让观众看到那段历史的真实与震撼。
导演成荫心里明白,“委员长”这个角色对电影《西安事变》来说太重要了,选对人还是选错人,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所以,他下了大功夫,走遍了大江南北,到处物色,仔细挑选,可是一直都没能找到那个让他百分之百满意的人选。
好多演员啊,要么就是长得挺像但演得不像那么回事,要么就是演得挺到位可长相又差点意思。
就在他为了找个合适的“委员长”人选忙得团团转的时候,无意间听说贵州话剧团有个演员孙飞虎,把“委员长”这个角色演得特别逼真。
他心里有点儿嘀咕,但还是把孙飞虎请到了北京,让他试演了两出戏。
试了两场戏之后,成荫立马就做了决定,选定孙飞虎来扮演“委员长”这个角色。他当时看完孙飞虎的试戏,心里就有了底,觉得孙飞虎的气质和演技都非常适合这个角色。所以,成荫没有犹豫太久,就直接拍板定下了孙飞虎。这个决定来得很快,但也很果断,毕竟孙飞虎的表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成荫对自己的眼光很有信心,也相信孙飞虎能够把这个角色演好。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电影《西安事变》里头,有那么三位特型演员,古月、王铁成、孙飞虎,他们头一回联手出演,这三人演技那真是绝了,简直就是高手过招,看得人眼花缭乱,那叫一个精彩。
孙飞虎接下电影《西安事变》里“委员长”这个角色后,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他明白,虽然之前已经有不少出色的演绎,但话剧和电影终究是两码事。在塑造角色时,那些细微之处才是真正能够决定表现好坏的关键。
为了这事儿,他下了不少功夫,最后决定采用一种由表面到内在,从模仿外形到抓住神韵的创作路子。
说起来,那位化妆大师真是手艺高超,简直就像会变魔术一样。他先是巧妙地给那人眼睛做了点“放大”处理,然后又通过塑形技术给他整了个高挺的鼻梁。就连嘴唇,也稍微调整得饱满了一些。这样一来,整体面貌就更接近蒋介石那种微微有点“地包天”的特点了。
就这样,孙飞虎在实现了外表上的相似之后,又开始着手追求动作姿态上的神似。他深知,仅有外表的相似是不够的,要想真正达到逼真的效果,还必须注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的刻画。于是,孙飞虎开始仔细研究目标对象的一举一动,观察他们的行走坐卧、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气质和韵味。在他的精心雕琢下,每一个动作都逐渐变得生动而自然,仿佛目标对象本人就在眼前。孙飞虎不仅仅是在模仿,更是在深入理解和体会目标对象的内心世界,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每一个动作之中,使得整体的表现更加传神和生动。通过不懈的努力,孙飞虎终于实现了在动作姿态上的高度相似,让人仿佛看到了目标对象的影子在他的身上重现。这样的成果,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对艺术追求的一种极致体现。
他仔细瞧了瞧蒋介石在不同年代的各种照片和视频资料,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蒋介石在训话时,老爱抬起右手,拳头从上往下挥动,还常常拿手杖这儿指指,那儿点点。
后来,他联系上了一位以前在同一所军事院校工作过的国民党中将,这位中将在淮海战役时选择了起义。通过和这位中将的交谈,他了解到:
蒋介石走路时步伐不快但很稳当,坐着站着都显得特别有劲儿,腰板总是直挺挺的。他毕业于日本的士官学校,对自己的军人形象要求很高。平日里,他很少会笑,就算笑也只是微微一笑,绝少放声大笑。在和人打交道时,他的眼神总是冷冰冰的,特别锐利,有时候那眼神能把人看得心里直发怵,让人一看就害怕。
当孙飞虎在外表和动作上模仿得惟妙惟肖后,他便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相似,转而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神韵”相似。他明白,真正的相似不仅仅是外表的复刻,更重要的是内在神韵的把握。于是,孙飞虎开始更加细致地观察和研究,试图捕捉到那些微妙的眼神、表情和动作,让自己的模仿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在这个过程中,孙飞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断地练习,反复地琢磨,甚至有时候还会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力求做到最好。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自己所模仿的角色活灵活现,深入人心。就这样,孙飞虎在形似的基础上,不断地向神似迈进。他的每一次尝试,都让他的表演更加生动,更加真实。而这一切,都是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坚持所带来的结果。
他觉得,“神似”这东西其实并不玄乎,关键就是要深挖人物的内心,把他们的一举一动、每句话、每个念头都表现得真挚动人。得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拿捏好他们的情感走向,摸到他们的思想要害,描绘出他们的心理波动,展现出他们的精神状态。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儿。
孙飞虎这方面确实做得相当到位。
在电影《西安事变》里头,为了让“委员长”这个角色说话更像那么回事儿,孙飞虎可没选择普通话。他琢磨着用了浙东的土话,还掺了点上海的白话,这样一来,角色的感觉就活灵活现了。而且啊,这么一来大多数观众也能听得明白,电影的语言魅力也一点没少。这样既真实,又照顾到了大家的观感,艺术效果也是杠杠的。
蒋介石来自浙江奉化,他对故乡有着很深的感情,讲话时总是带着一股子浙东的腔调。而孙飞虎呢,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说来也巧,浙江话和上海话在某种程度上挺像的,都属于吴语范畴。这一点对孙飞虎来说可真是帮了大忙了。
但等真正进组开拍,孙飞虎碰到了一个棘手问题。那时候,他才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原本以为能够轻松应对的角色,在拍摄过程中却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镜头,孙飞虎突然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仿佛之前做的所有准备都不够用似的。这个问题让他挺头疼的,毕竟作为一个演员,在表演上遇到难题可不是什么好事。孙飞虎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或者是对角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不断地琢磨、尝试,试图找到解决之道。好在,孙飞虎是个有毅力的演员,他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调整,他逐渐找到了状态,克服了这个难题。拍摄也因此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他演戏时老是不由自主地用上话剧那套,太刻意去弄那个台词的声调起伏了,结果搞得好像很假,过了头。他原本是想把台词说得更有味道,但没想到,因为太过追求那种话剧里的夸张表达,反而让人觉得不自然,有点演过头的感觉。他就是没办法把话剧和演戏这两者的风格分开,总是混在一起,结果就不伦不类了。其实,他要是能把话剧的习惯稍微收一收,按照演戏的方式来,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为了这个,孙飞虎琢磨出一个招儿,在拍摄时,他全神贯注于角色的内心戏,还细心观察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如何调整说话的快慢,让台词随着场景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样一来,角色那股子“神韵”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说起来,孙飞虎啊,他在很多小地方那可是特别讲究,追求做到最好。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总是想着怎么能更完善、更出色。他对工作的态度就是那种,要做到极致,不容许有一点马虎。每一个小环节,他都会琢磨来琢磨去,想着怎么能让它变得更完美。总的来说,孙飞虎就是那种特别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的人。
西安事变一闹,蒋介石就被扣住了。这时候,宋美龄从南京急急忙忙派了个叫端纳的人去西安帮忙解决问题。这个端纳啊,他既是张学良的朋友,也是蒋介石的顾问,还是个英籍澳大利亚人呢。他一到西安,蒋介石就见了他,俩人还一块吃了顿西餐,边吃边聊起了怎么摆平这事儿。
孙飞虎在演那个“大领导”的时候,有一次跟端纳一起吃西餐,他突然间用手扶了扶有点晃动的假牙。
孙飞虎做的那个小小的身体动作,乍一看好像挺随意的,但其实那是他刻意安排的,背后有理有据。他这么做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考虑得十分周全,这个动作也是其中一环。别看它不起眼,里面可藏着大学问呢。
说起蒋介石被扣押前那段日子,他慌里慌张地逃跑时,假牙竟然不翼而飞了。从那以后,他每天只能吃点流食,挺不方便的。好在有个叫端纳的人,从南京给他送来了另一副假牙。但因为饿得太久,吃饭时他狼吞虎咽的,假牙就容易松动。这样一来,他就得时不时地用手指去调整一下假牙的位置。
孙飞虎讲道:“要把角色演得鲜活,就得在细节上做到真实,就像是给角色赋予了生命。”
就是因为孙飞虎对角色细节的超凡把握,他饰演的“委员长”角色,甚至还赢得了蒋氏家族的点头称赞。孙飞虎在演绎这个角色时,对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下了极大的功夫。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最终让他在银幕上的表现深入人心。就连蒋氏家族的人,在看过他的表演后,都纷纷表示认可。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肯定和荣誉。总的来说,孙飞虎通过自己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和细腻的演绎,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委员长”形象,也因此赢得了蒋氏家族的尊重和认可。
那时候,孙飞虎可真是火了,一下子就成了大伙儿都知道的名人。他演的电影《西安事变》特别受欢迎,还因此拿到了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男配角奖项呢。
1985年的时候,孙飞虎转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当演员,从那以后,他就不再演话剧了,而是正式踏入了电影界。
后来,孙飞虎在好多部电影里都演过“蒋介石”,像《东陵大盗》、《巍巍昆仑》、《开国大典》还有《重庆谈判》这些。他演的角色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年龄也各不相同,加起来得有20多个。因为这些出色的表演,他拿了好多次金鸡百花奖呢。
当被问到演了那么多回蒋介石,是不是已经有一套固定的演法,以后就这么一直演下去了,孙飞虎直截了当地说:
演过好多回蒋介石啊,关键的是,他的那个基本调子得稳住,就像人的性格,是开朗的还是易怒的,那本质、根底是改不了的。但人呢,在不同的年代,表现就会有所不同。工作上也是这样,工作不一样,处理事情的手法也就不一样。岁数大了,想事儿就周全些,蒋介石也是这样。你看,西安事变之前,他三十来岁、四十来岁的时候,处理事情还比较简单直接。事变过后,他都五十多岁了,一直到去台湾那会儿,就显得沉稳多了。这差别啊,就在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环境,还有不同的对手。
所以呀,孙飞虎为了能把蒋介石这个角色演得入木三分,他下了不少功夫。他不光仔细阅读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还专门跑到片库里去查找相关影片资料。这样一来,大家在荧幕上看到的蒋介石就栩栩如生,而且形象多变,仿佛能看到他真实的生活轨迹。
后来有回,孙飞虎去北京参加了个会议,没想到碰到了当时的副总理朱镕基。机会难得,他还跟朱镕基副总理一起拍了张照片留念。
拍照的时候,朱镕基特地让孙飞虎站到最中间的位置。孙飞虎一看,心里头那个惊讶啊,赶紧摆手,连声说:“这可不行,我哪能站中间呢?”
朱镕基开玩笑说:“你可是‘委员长’,我这可比你要低两级哦,中间的位置得归你站。”
听到那话,孙飞虎忍不住笑了起来。
虽然朱镕基总理那会儿是在开玩笑,但从他的话里,咱们能感觉到他对孙飞虎演的“委员长”这个角色还是挺满意的。
让人挺纳闷的是,打从2000年开始,孙飞虎就很少再演蒋介石这个角色了。大家原本都习惯了他在荧幕上塑造的蒋介石形象,但突然间,他似乎转了个方向,不再频繁地接演这类角色。这变化来得有些突兀,让人不禁好奇,背后是不是有啥特别的原因。但不管咋说,孙飞虎在那之后的作品里,确实很少再看到他以蒋介石的形象出现了。这事儿,还真是让人挺捉摸不透的。
有传闻说,孙飞虎因为在戏里演蒋介石火了之后,就和原来的老婆分了手,然后又找了个年轻漂亮的新老婆。
但其实啊,早在1992年那会儿,孙飞虎在接受访问聊起这件事时,就曾笑着透露出一些无奈:
都说树大招风,人红是非多。瞧瞧现在的影视圈,不少俊男美女那可是风光无限好啊。但我这人吧,在这方面特别传统保守,对那些花花世界的事儿,心里头可是敬畏得很。今天借这个机会,我得把话说清楚。我的现任妻子,虽然比我小了一轮多,但我们俩可是正宗的结发夫妻,感情深得很。早在1972年,我们在贵州话剧团就相识相爱了,后来1978年,我们正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现在,我们的女儿孙亭璐都14岁了,活泼开朗得不得了;小儿子孙霆也12岁了,眼看就要上中学了。你说说,如果我是最近才娶了个年轻媳妇,哪儿能这么快就蹦出这么大的俩孩子来呀?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儿嘛。
说起为啥很少有人演蒋介石这个角色,用孙飞虎的话来简单概括就是:“演员啊,得对得起观众,也得尊重那些以前演过的影视形象。”在孙飞虎看来,演蒋介石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他觉得,演员得有个责任心,演啥得像啥,不能随便糊弄。要是演蒋介石,那就得让观众觉得,嘿,这人还真有那么点蒋介石的味道。不能让观众看了之后直摇头,说这人演得不像,那不就砸了锅嘛。再说了,以前也有不少影视作品里出现过蒋介石的形象,有的演得好,有的嘛,也就那么回事。演员要是想演这个角色,那就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能把蒋介石这个角色演得更出彩,更贴近历史原型,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者夸张。所以啊,孙飞虎觉得,演蒋介石这个角色,演员得有责任心,得对得起观众,也得尊重那些以前的影视形象。这也是为什么真正鲜少有人演蒋介石的原因之一。
岁月不饶人,孙飞虎随着年纪一点点增长,身材也慢慢走样了,他现在可不再像以前那样,和“委员长”长得那么像了。
之后呢,电影和电视上也开始有其他演员去演那个“委员长”的角色。说到这事儿,孙飞虎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陈道明演的是有那么点特别的味道,可就是书生气太重了点儿。要知道,蒋介石可是从军队里出来的,身上那股子霸气,陈道明没演出来。赵恒多呢,表现得也还行,但就是缺了那么一点霸气,感觉还差点火候。
不演“委员长”这个角色后,孙飞虎可没停下演戏的脚步。他对自己过去那些“闪亮”的日子感到非常自豪,但也能放得下那份“包袱”,不再被“委员长”的形象所限制。后来,他又在很多戏里大展身手,比如在《太平天国》里演了曾国藩,在《福星高照》里演了个大富豪,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当了管家,还有在《雪花秘扇》里扮演了陆老爷等等。
除了大家熟知的“委员长”这些角色,私下里的孙飞虎,其实是个特别开朗的人。如果你不了解他,可能会因为他演的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角色,觉得他挺严肃,不太好打交道。但其实呢,他的兴趣爱好可多了,唱歌、跳舞、打球、跑步,啥都会,而且对待朋友也是真心实意的,特别真诚。
孙飞虎调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后,就在西安扎根了好多年。时间一长,大家伙儿都自然而然地认为他就是西安本地人了。
他这个人吧,性格挺开朗稳重的,而且个子高高的,跟大家平时对上海男人的那种普遍印象很不一样。
孙飞虎自个儿提起:“我出生在上海,中学、大学也都是在上海念的。常有人觉得,我跟上海人的性格不太一样,反倒更像是北方人,个子也挺拔。现在,我住在西安,真的是不同的地方养不同的人。在西安,我过得挺滋润,特别适应这儿的生活。”
孙飞虎和他的妻子戴辉瑶是在贵州省话剧团那会儿相遇并且走到了一起。挺有意思的是,戴辉瑶还曾经在舞台上饰演过宋美龄这个角色呢。
这么说吧,这一切就好像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一样。
说起来,蒋介石和宋美龄这对夫妇,他们的人生经历可谓是波澜壮阔,爱情与政治交织得错综复杂。但孙飞虎和他的夫人戴辉瑶呢,那就不一样了,他们俩就像是身边常见的那种普通夫妻,喜欢过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日子,相濡以沫,一起享受那些生活中的小确幸。
2014年11月22日那天,孙飞虎在西安安静地离开了我们,那时候他73岁。他这一辈子,过得精彩纷呈,就这么画上了句号。从那以后,我们再也不能看到他的身影,但他的故事和成就,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里。他的一生,真的是活得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