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孩子,跟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娃多尔衮,还有第十五个娃多铎,都是同一个妈生的,他们的亲妈就是大妃阿巴亥。
清朝早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这哥儿仨在政治舞台上那可是风光无限。到了顺治皇帝在位时,多尔衮成了摄政王,阿济格和多铎也为大清一统天下立下了大功。可多尔衮一走,顺治就开始找他们三人的麻烦了,把他们的爵位都给剥夺了,阿济格更惨,直接被顺治下令处死了。
在乾隆年间,乾隆皇上给多尔衮和多铎翻了案,让他们死后的名声和爵位都得以恢复。多尔衮重新拿回了睿亲王的头衔,多铎也找回了豫亲王的爵位,而且这两人的爵位还能世世代代传下去,跟铁帽子王一样稳固。但奇怪的是,乾隆却没有给阿济格恢复英亲王的爵位,也没替他昭雪。这背后到底有啥原因呢?
【阿济格骁勇善战深受努尔哈赤喜爱,但却勇而无谋被皇太极各种打压】
阿济格是阿巴亥和努尔哈赤的头一个孩子。那时候,阿巴亥正得努尔哈赤的欢心,所以阿济格一出世,就特别受努尔哈赤的疼爱。
阿济格成年后特别勇猛,爱打仗。他之前跟着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莽古尔泰去打蒙古察哈尔部,把察哈尔部的头儿林丹汗打得落花流水,只能逃跑。之后,他又跟着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去攻打蒙古扎鲁特部。
每次打仗,阿济格总是冲在最前头,勇猛得很,因此特别得努尔哈赤的赏识。努尔哈赤早早就给了他个头衔,叫做和硕贝勒,搁清朝初年那会儿,这地位跟和硕亲王没啥两样。
阿济格老是跟着他的亲哥莽古尔泰和堂哥阿敏出去打仗,所以他们哥仨感情特别好。莽古尔泰和阿敏这两个人啊,一遇到事儿就喜欢动手解决,简单粗暴。阿济格呢,跟他们混在一起久了,慢慢地也学成了个只有勇气没脑子的家伙。
努尔哈赤到了晚年,慢慢觉得阿济格这人虽有勇武,但没啥计谋,心里藏不住事,也不够聪明。于是,他越来越看重既聪明又勇猛的多尔衮。不过,话说回来,努尔哈赤对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兄弟还是挺有感情的。快不行的时候,他把自己手下的两黄旗都分给了他们,每人十五个牛录,这样一来,这三兄弟在努尔哈赤走后,就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
努尔哈赤过世后,皇太极接掌了清朝的大权。阿济格他们三兄弟手里的两黄旗,对皇太极的皇位构成了不小的挑战。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皇太极决定抬高黄色的地位,硬是把三兄弟的两黄旗颜色给换成了两白旗,这事儿在历史上被叫做“八旗换色”。
虽说在“八旗换色”那事儿以后,多铎成了正白旗的老大,阿济格管着镶白旗,多尔衮还帮着阿济格一起打理。表面上看,他们哥仨的权力没咋变,可实际上,这已经是皇太极要对他们动手的信号了。
皇太极用的法子是把人分开对付,他其实最怕的是老三阿济格,这家伙年纪大,战场上立的功也多。多尔衮和多铎那时候,军功和名望都比不上阿济格,两白旗的士兵们,其实都听阿济格的。再说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的亲妈,就是他的正妻钮祜禄氏,早些年因为没给阿济格行礼,被努尔哈赤知道了,努尔哈赤硬是让皇太极跟她离了婚。从那时候起,皇太极就一直看阿济格不顺眼。
所以皇太极一边对付阿济格,一边又拉拢多尔衮和多铎,他想把这三兄弟给拆开。皇太极开始挑阿济格的刺儿,想找机会把他给解决了。别看阿济格这人大大咧咧的,但上了战场,那可是相当勇猛。
锦州那场大战时,明朝的总兵满桂带着队伍出城,靠着城墙摆开阵势。他们手里头有挺厉害的火器,八旗军一时拿他们没办法。满洲那边的好多王公贵族都跟皇太极说,咱别跟装备这么好的明军硬碰硬,撤兵算了。可阿济格就不这么看,他坚持说咱们得赶紧冲上去,不然明军是不会轻易放咱们走的。后来,阿济格自个儿带着八旗军往前冲,真就把明军的防线给冲垮了。阿济格这人,战场上那叫一个勇猛,你找不出他啥毛病。
皇太极那会儿没法子找阿济格的茬儿,直拖到天聪二年,也就是1628年,他才算是逮着了机会。啥机会呢?就是阿济格自个儿做主,给他弟弟多铎娶了阿布泰的闺女当媳妇儿。
阿布泰是阿济格妈妈的亲兄弟,也是阿巴亥的亲哥儿们。在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他挺得宠的。不过呢,他和皇太极的关系那叫一个差。等皇太极当上老大后,就开始收拾阿布泰了,直接下令,不让满洲那些王公贵族跟阿布泰家里结亲。
阿济格擅自做主,没跟皇太极打招呼,就给他弟弟多铎安排了亲事,娶了阿布泰家的闺女。皇太极抓住这个机会,大发雷霆,直接下令剥夺了阿济格的爵位和旗主头衔。然后呢,镶白旗的旗主位置就让多尔衮给顶上了。就这么着,阿济格丢了旗主的宝座。
虽然皇太极后来给阿济格恢复了爵位,但他再也回不到旗主的位置了。皇太极对他的打压越来越厉害,阿济格的力量慢慢被削弱,他对两白旗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小。为了稳住两白旗的人心,皇太极在打压阿济格的同时,特意提拔了多尔衮和多铎两人。
但皇太极对多尔衮和多铎并非百分之百放心。等他们俩长大成人没多久,皇太极就使了个心眼,把两人的旗主位置给对调了。他原本打算用这招离间他们兄弟,可没想到,他俩兄弟情深,再加上两白旗内部铁板一块,所以皇太极的这招离间计短时间内并没起到啥大作用。
皇太极突然间去世,这让多尔衮和多铎找到了机会。他们联手让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没能当上皇帝,结果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坐上了皇位。这样一来,多尔衮就成了摄政王,把朝廷大权都抓在了自己手里。
【阿济格缺乏政治头脑,欺辱汉臣,连弟弟多尔衮都瞧不起他】
1644年那会儿,因为农民起义的头头儿李自成打下了京城,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就上吊死了。明朝的大将吴三桂一看这形势,干脆把山海关拱手让给了清军,打算借他们的手来对付李自成。清军的头儿多尔衮,带着阿济格一块儿,跟吴三桂联手,在山海关外头一个叫一片石的地方,跟李自成的军队干了一仗,结果把李自成给打败了。这之后,清军就进了关,把都城搬到了北京。
多尔衮打算把都城搬到北京时,遇到了不少满洲的贵族王爷们的阻拦,特别是阿济格,他强烈反对。阿济格对汉人没啥好感,他觉得清朝进关时汉人反抗得太厉害,应该把京城和山海关那儿的汉人全给清理掉,然后让八旗军在山海关守着,清军再回到沈阳去。
皇太极生前有个大愿望,那就是把都城搬到北京。他觉得,要想让清朝统治整个天下,就必须打进关内,在北京站稳脚跟。这充分体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和长远的打算。多尔衮呢,跟皇太极想到一块去了,这俩兄弟真是想法一致,都挺有远见。
跟皇太极和多尔衮比起来,阿济格就显得目光短浅,心里没底。他老觉得清朝统一不了全国,觉得还是守住现在的好处最稳妥,想着抢一把北京然后就跑回盛京。所以说,在搞政治、看大局这方面,阿济格跟皇太极、多尔衮根本没法比,简直就是有勇没脑子的典型。
多尔衮压根没搭理阿济格要撤回盛京的建议,他立马就让清军进了关,还决定搬到京城去。他还对外宣称,说是要给崇祯帝报仇,下令全国范围内追捕李自成的起义军。其实啊,这清朝是已经动手开始统一全国的大计划了。
清朝进了关以后,阿济格因为打仗打得好,被封为了英亲王。但多尔衮心里清楚,他这哥哥只有勇气,没啥谋略。因此,遇到国家大事,多尔衮都是和弟弟多铎一起商量,根本不让阿济格插手。他就让阿济格在战场上往前冲,去拼命。所以在多尔衮掌权那会儿,多铎就成了大清实际上说话算数的第二把手。
阿济格这人,不光没脑子还看不起汉人。每当打下一个城池,他就二话不说下令杀光城里的汉人,一个不留。而且,他不仅对汉人下手狠,对那些已经投降清朝的汉臣也是百般欺负。这样一来,他在官场上的名声可就差劲了,大家都对他指指点点。要不是因为他是多尔衮的亲哥,他在清朝的政坛上早就呆不下去了。
最后,阿济格在大同那儿欺负汉人官员,硬是把已经投降的前明朝大同总兵姜瓖给惹毛了,让他反了清朝。那时候,清军已经拿下了大同,多尔衮就让阿济格去守着,而姜瓖呢,就帮忙协助阿济格。可阿济格一到大同,就开始胡来,不仅老是找姜瓖的茬,还抢老百姓家的姑娘,连姜瓖亲戚刚娶进门的媳妇都给抢走了。姜瓖气不过,跑去跟阿济格要人,结果阿济格不但不还人,还把姜瓖一顿暴打,直接给轰出门了。
姜瓖实在是受够了,便打定主意要反抗清朝。到了顺治五年,也就是1648年那会儿,多铎死了,多尔衮因为太过伤心多铎的离世,自己也病倒了。姜瓖瞅准这个空子,偷偷地跟手下人商量,打算起兵反清。
这时候的阿济格对姜瓖一点戒心都没有,他还给京城的多尔衮写了封信,说想顶替多铎,跟多尔衮一起管国家大事。在信里头,阿济格一个劲儿地说多铎死得早,他儿子太小,啥都不懂,不能管事儿。还有那个辅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他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而他自己呢,既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又是多尔衮和多铎的亲大哥,还是顺治皇帝的叔叔,觉得自己跟多尔衮一起辅政才最合适。
多尔衮病着呢,一读阿济格那信,病都好了一大半。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侄子,那人低调稳重,政治手腕一套一套的。要是真让阿济格那个没心眼的家伙顶替济尔哈朗,多尔衮除非是病糊涂到没边儿了,才会干出这种事儿。
所以多尔衮毫不手软,写信把阿济格狠狠训斥了一番。这边多尔衮刚训完阿济格,那边姜瓖就已经蠢蠢欲动,带着以前的部下突袭了大同的英亲王府,给了阿济格一个突然袭击。阿济格毫无准备,心里还做着当辅政王的美梦呢,差点就被姜瓖给收拾了。多亏他身手不凡,拼死杀出一条活路,翻墙才得以逃脱。
阿济格溜之大吉后,姜瓖动作迅速,一把拿下了大同,还扯起了“反对清朝,恢复大明”的大旗。这一喊,周边的十一个州府的那些之前投降清朝的前明官员,立马纷纷响应,站到了姜瓖这边。
阿济格溜回京城后,多尔衮晓得他惹毛了姜瓖,让姜瓖造反了,立马就把他狠批了一顿。从那以后,多尔衮严令阿济格别再插手朝廷的事儿。多尔衮一边对阿济格大发雷霆,一边又忙着给姜瓖写信,想说服姜瓖,让他回头是岸,重新归顺。
但姜瓖就是不肯低头投降,多尔衮没办法,只好调动八旗军去大同收拾烂摊子,他还特别给了阿济格一个机会,想让他戴罪立功,带兵去平定叛乱。可没想到,以前勇猛无比的阿济格,这次在战场上被姜瓖打得节节败退。多尔衮一看这情形,也是没了辙,只好不顾自己身体有病,从华北地区调来八旗军,亲自跑到大同去处理叛乱。
最后,在多尔衮大军的重重包围下,姜瓖反抗清朝的行动以惨败收场。阿济格带着队伍冲进大同,亲手斩杀了姜瓖,然后下令屠城。紧接着,他手下的八旗士兵对大同城里的男女老少进行了大屠杀,这一事件后来被叫做“大同惨案”。
原本姜瓖的叛乱根本就不会发生,都是阿济格对姜瓖压迫得太狠,这才把姜瓖逼反了。结果,清朝又得再去攻打大同等地方。经过这事儿,多尔衮对阿济格算是彻底没信心了。阿济格在清朝的名声也是一落千丈,最后还被晾在了一边。
【阿济格在多尔衮去世后开始花样作死】
1650年,也就是顺治七年那会儿,多尔衮在塞北打猎时突然走了。在快不行的时候,他把阿济格叫来商量后事。没想到阿济格这时候还动起了歪脑筋,想顶替多尔衮当摄政王。多尔衮眼看自己快不行了,但还是立马回绝了阿济格,直接跟他说,他那点脑子根本不适合掺和朝廷大事。
但多尔衮一走,阿济格还是不甘心,他心里一直琢磨着要顶替多尔衮,当上那个摄政王。所以,阿济格打算硬来,用武力让顺治皇帝封他为摄政王。
多尔衮去世后,阿济格立马吩咐现场的人先别声张,还偷偷派他儿子劳亲去搬救兵。他打算等兵马一到,就借着把多尔衮遗体送回京城的机会,在城里把顺治皇帝给绑了,用武力把京城和顺治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阿济格还想让两白旗的大臣都听他的,但多尔衮活着的时候,曾跟两白旗的大臣们说过,阿济格不适合接他的班。所以,两白旗的大臣们都不买阿济格的账,不愿意听他的。
这时候,阿济格又展现出了他那惊人的政治手腕。他看到两白旗的大臣们不愿听他的,干脆就打算用武力让他们低头。他直接派兵把两白旗大臣围在塞北,给他们放话:听话的就能活,不听话的就得完蛋。
阿济格这么一逼,两白旗的大臣们没办法了,都打算靠顺治皇帝过日子,决定把阿济格干的那些事儿一股脑儿告诉顺治。大学士刚林瞅准机会,从塞北撒腿就跑,他骑上快马,一口气狂奔了七百多里地,直接奔回京城。一到京城,他就把多尔衮去世的消息,还有阿济格打算武力占领京城的阴谋,一股脑儿告诉了顺治、太后孝庄,还有郑亲王济尔哈朗。
顺治那时候虽然才13岁,一直被多尔衮压得死死的,像个没实权的皇帝,但他其实挺有本事的。要说斗多尔衮,他可能还差点火候,但要对付那个没啥脑子的阿济格,那还是易如反掌的。所以顺治二话不说,就让人把京城的九个大门都给关了,还在阿济格回京肯定要经过的德胜门外头,安排了大队人马等着他。
那时候,顺治帝在阿济格父子护送多尔衮的棺材回京城时,他自个儿出去迎接。他先装出一副为多尔衮去世伤心欲绝的样子,当着大伙的面放声大哭。接着,他又一个劲儿地夸阿济格父子,说他们千里迢迢护送多尔衮回来,功劳大大的。这么一来,阿济格父子就被顺治给哄得晕头转向了。可就在这时,顺治突然一声令下,叫御前侍卫立马把阿济格父子连同他们的亲兵都给绑了起来。
少年顺治轻而易举地就把叔叔阿济格给制服了,阻止了一场大乱子的发生。搞定阿济格后,顺治没向外界宣布他的过错,而是看在他是长辈的份上,只是把他关了起来。
实际上,顺治帝那么做是为了稳住多尔衮的手下。接着,顺治就开始对多尔衮和多铎动手,把他们俩的睿亲王和豫亲王头衔都给撤了。这样一来,阿济格肯定也逃不掉,顺治就公开说了阿济格的错处,然后把他的爵位剥夺,关了起来。
结果,顺治把阿济格给惹毛了。阿济格这人心思简单,行事粗鲁,被关起来后还大放厥词,说要是有机会逃出去,非得亲手解决了顺治那个小子不可。接着,顺治派人一查,发现阿济格不仅偷偷藏着武器,还打算挖地道溜走。
顺治皇帝对阿济格的行为肯定是不能忍的,所以他就在议政王大臣的会上,把阿济格那些反叛的话和做的事都摆了出来,让大家伙儿一起商量该怎么收拾阿济格。说是商量,但谁心里不清楚啊,顺治就是想把阿济格给解决了。结果,那些议政王大臣们也都识相,全都同意给阿济格和他儿子劳亲判个死刑。
所以在1651年,也就是顺治八年,阿济格和他三个儿子里的劳亲一块儿走了绝路,那时候他47岁。顺治皇帝下令让阿济格没了命,之后还把他儿子的皇族身份也给剥夺了。说白了,阿济格这就是在多尔衮死了以后瞎折腾,自己没那个本事还硬要当摄政王,结果就被年轻的顺治皇帝给收拾了。
【写在最后】
阿济格曾经想造反,但多尔衮和多铎没那心思。正因如此,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也就是1778年,乾隆能给多尔衮和多铎把爵位和名声都找回来,可阿济格那边,乾隆就没给恢复。
乾隆皇帝说过这样的话:“英亲王阿济格心思不正,他去追剿流寇,却谎称流寇已死,还私自跑到边境去要马,甚至找巡抚插手公务。这些坏事他干得明明白白。虽然他以前也立过小功,但跟他的过错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他被削去爵位,完全是咎由自取。”
乾隆的意思就是说,阿济格这家伙完全是自找的。他虽然给清朝打天下立了大功,但那些功劳可没法遮盖他的过错。
说实话,阿济格的行为简直就是在自找麻烦。他明明没那个智商,却偏偏要争那个最高的位子。就连他那年轻的侄子顺治,他都斗不过,还想着要当摄政王呢。要是清朝真让他当上了摄政王,估计没几年时间,清朝就得被打回关外老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