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临终前,道出了自己软禁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潸然泪下

军迷战火式 2025-04-12 14:41:54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的日子已经不多了,那是他在台湾度过的第26个春秋。在这漫长的26年里,他心底一直藏着个念头,那就是想重回大陆,但遗憾的是,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他心里有太多的遗憾,可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去做任何事了。他在临终前说的话里,充满了不情愿、生气、忧虑,还有深深的无奈。他的妻子宋美龄站在旁边,听着听着就忍不住哭了起来。

宋美龄之所以掉眼泪,是因为蒋介石在临终前说了个人。这个人和蒋介石、宋美龄关系紧密,而且势力还不小。

这个人是张学良,他和宋美龄关系匪浅,是蒋介石以前的铁哥们儿,也是个被关了好多年的不幸人物。

“这只笼里的老虎,咱得锁紧了,不能放”,蒋介石紧紧抓着蒋经国的手,用尽力气,一句一顿地吩咐着身后的事情。就这么简简单单几句话,却把张学良的未来给定了下来。

蒋经国给了个肯定的点头,示意蒋介石安心。但站在旁边的宋美龄却忍不住泪水滑落,开始抽抽搭搭地哭起来。大伙儿都摸不着头脑,不清楚她究竟是在为蒋介石难过,还是心疼张学良。

她清楚蒋介石为何一直对张学良的事念念不忘,这么些年关着他,心里的那股怨气还是没能散去,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蒋介石打算把张学良关一辈子,他心里头,除了对张学良有恨、感到惊讶,更多的是害怕。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他老爸是奉系军阀的头头,他在老爸的保护伞下,舒舒服服地过了27年。后来,他老爸的军权就传到了他手上,他就这么成了东北军的新老大。

这个富家少爷,后来找了个“像哥又像朋友”的结拜大哥,心思挺简单的他,打定主意要跟这位大哥一起闯荡,追求更好的日子。

后来,当外敌来犯时,他毅然决然地把国家放在了第一位,结果却被亲兄弟关了起来,一关就是大半辈子。

在那段被囚困的日子里,他肯定不止一回琢磨过自己这一辈子。他不止一次地向亲兄弟求饶,盼着能重获自由,可一直到上了年纪,他才终于挣脱了那副束缚。

张学良这个人,身上的头衔可不少。他是张作霖的儿子,也是奉系军阀的头头儿,跟蒋介石是结拜兄弟,还被誉为国民四大公子中的一个。

1928年那会儿,张作霖被日本人给暗算了,丢了性命。那时候张学良才27岁,虽然他经常跟在老爸身边学习处事,但他其实更像是在庇护下长大的孩子。

张学良无奈之下只能接掌老爹传下来的“摊子”,披上了军装,外表瞧着挺气派,但心里头其实慌得很。

张作霖走了之后,他那群拜把子的兄弟们却依旧在,周围还簇拥着好多军阀势力。这事儿要是处理不妥当,麻烦可就大了,张学良为此感到十分棘手。

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露面了。虽然张作霖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东北军可不是好惹的。蒋介石正琢磨着怎么对付东北军呢,没想到张学良自己先伸出了合作之手。

蒋介石瞧了一眼,发现竟有这么个美差,立马就给了张学良答复,没半点迟疑。

在张作霖离世仅仅一周后,张学良领着东北军就转向了蒋介石那边,他明确表态,东北军从今往后要站队南京国民政府,忠心耿耿为其效力。

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蒋介石给了张学良不少独家的待遇,让他继续管着东北。要是那边有啥风吹草动,蒋介石会亲自出面帮忙解决。

张学良没见过啥大风大浪,所以一下子就把蒋介石当成了自己最铁的哥们儿,一门心思地跟着蒋介石闯荡江湖,打拼天下。

中原大战结束后,张学良给蒋介石帮了大忙,这让蒋介石对张学良更加信赖。于是,他提拔张学良,让他当上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的二把手,也就是副总司令。

在外人眼里,这可是了不起的光荣,而张学良也确实担得起。他心思简单,官场里那些龌龊事儿,他压根儿没沾上半点,这也就是为啥蒋介石对他另眼相看的原因。

后来,张学良意外发现,自己视为知己的密友宋美龄,竟然是蒋介石的妻子。因为这个缘故,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迅速升温。他俩一合计,索性就大大方方地结拜为兄弟,成了没有血缘的至交。

蒋介石和张学良年龄相差14岁,他们的成长道路和生活背景大相径庭。蒋介石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光是靠运气,更是因为他多年来历练出的性格。

说起蒋介石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这个人啊,心里头总是疑神疑鬼的,对谁都不肯完全放心。不过,要说起张学良,那可真是例外,他对张学良,那真是宽容得没话说,信任也是百分之百。

张学良的地盘原本在东北那一大片地方,可大伙儿心里都明白,后来东北那三省都让日本人给占了,张学良没能保住。他老爹张作霖也是被日本人给害了,自己的地盘又被他们给占了,张学良心里头对日本人那可是恨得咬牙切齿。

张学良在东北三省失守后,挨了不少骂。南京那边儿的国民政府官员,一个个气得直跳脚,都想冲到他家去指责他。甚至有人直接向蒋介石提议,要拿掉张学良手中的兵权。

不过,蒋介石顶着巨大压力,最终还是让张学良先暂时离开岗位。

可没过多久,蒋介石就把东北军的指挥大权,又还给了张学良,还告诉他别太往心里去,别有啥思想包袱。

后来,张学良跟中统特务局杠上了。中统特务局的人心知肚明,动张学良那是自找麻烦,所以只能由着他撒野。结果,张学良一通大闹,把中统特务局搞得乱七八糟,里面的人也被打得鼻青脸肿,认不出原样。

结果又有人跑到蒋介石那儿去告张学良的状,说他完全不把规矩放在眼里,竟然敢对上司不敬,这可是犯了滔天大罪。但蒋介石呢,只是随便说了几句,就把这事儿给撂到一边,再也不提了。

这么说吧,按照蒋介石平时的做事方式,他对张学良那真的是挺宽松的了。

蒋介石活在动荡的年代,身为大官,周围围着的全是那些机灵圆滑、心思细腻的人。这些人里头,有的是他信得过的亲信,有的是跟他斗得你死我活的冤家,还有的,是他的政治上的竞争对手。

身边亲近的人指望能从他那儿捞到权力,盼着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梦想着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而那些死对头、政治上的敌人呢,则巴不得他早点栽跟头,好给别人挪出位置来。

张学良这家伙可不一样,他心里是真的想跟着蒋介石干。说到权力嘛,感觉就像是张学良天生自带的似的。他主要就是和老大蒋介石一起打拼江山,同时还不忘谈谈恋爱,保持着自己那份真实的性子。

要是没啥意外的话,张学良心里琢磨的日子,估计就得这么过下去了。

【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难得连】

1935年以前,张学良还是听蒋介石的话,去打共产党。可跟共产党打,东北军老是输,一下子两个师就没了,被打得溃不成军。

这会儿,东北军的战士们对打仗厌烦到了极点,没人愿意再去冒险送命。为了安抚大家伙儿的心情,张学良火急火燎地四处想办法,想要跟共产党搭上线。

张学良想找共产党,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来,他希望能停战,这样东北军的实力就不会受损。二来,他真心想和共产党联手,一起对抗日本鬼子。

不管张学良心里打的是啥算盘,到了那会儿,他的想法已经跟蒋介石不是一路人了。

1936年的时候,蒋介石吩咐张学良带兵去围剿共产党,可张学良却一直没动静。蒋介石等不及了,就自己跑到西安去催张学良,让他赶紧动手打红军。

张学良听后,非但没点头同意,反而劝起蒋介石来,让他别再打了,大家一起联手对抗日本鬼子。

蒋介石那时已经铁了心,根本听不进劝。他见张学良这般态度,顿时火冒三丈,甩手就走了。

蒋介石对他这个弟弟是挺信任也挺疼的,但有个大前提,就是张学良得啥都听他的。以前张学良再怎么胡闹,蒋介石都能忍,但有一件事他绝对不能忍,那就是张学良要是敢跟他的敌人站到一块去。这对他来说,是绝对不能碰的底线。

这时候,他们俩的兄弟情谊看起来挺假的。张学良心里头不明白蒋介石,蒋介石呢,也对张学良的心思摸不着边。对张学良来说,打日本人是必须的,这是他的仇恨,也是他的原则。

对蒋介石来说,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至于要跟谁联手,是否会被扣上卖国的帽子,这些他都不怎么在意。关键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撼动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谁要是敢挑战,那他可不答应。

但要不是西安事变的发生,蒋介石肯定还会一如既往地完全信任张学良。在他心里,谁都可能背叛他,唯独张学良是个例外。然而,世事难料,现实常常不按常理出牌。

在过去的故事里,张学良是因为实在没辙了,才搞出了西安事变。在这之前,他已经好多回试着跟蒋介石商量,但都没啥用。

之前,蒋介石匆匆赶到西安去找张学良,结果两人闹得不愉快,不欢而散。可奇怪的是,蒋介石生日还没到几天呢,张学良就急匆匆地跑去给他祝寿了。说是祝寿,其实张学良心里还是惦记着劝蒋介石一起抗日这事儿。

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蒋介石气得差点晕厥,张学良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直接对蒋介石发难,让蒋介石非常尴尬,面子上挂不住。

过了俩月后,蒋介石的气儿总算是顺过来了。他一消气,头一件事儿就是直奔西安,又去找张学良,想再劝劝他一起打共产党。

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蒋介石心里盘算的竟是除掉那些跟他不对付的人,全然没把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这恰恰就是他最终会一败涂地的原因所在。

蒋介石这次跑到西安,肯定是没法消停了,因为张学良和杨虎城早就打算来个军事劝谏,就等着直接逮他呢。

蒋介石在动身前得知了一个风声,说张学良有可能要搞兵变,劝他最好别去。可蒋介石只是轻蔑地一笑,觉得这不像张学良会玩的把戏。

说实话,张学良在西安事变这事儿上,多少有点冲动。毕竟,事情一闹起来,他压根儿就没琢磨过之后该咋整,到底是该把人给宰了,还是该怎么处罚。

12月12号一大早,东北军就把华清池给围了,蒋介石被他们逮了个正着。同时,第十七路军也出手了,把西安整个城都给掌控了,陈诚、卫立煌、蒋鼎文这些大佬也都被他们看管了起来。

接着,张学良向全国发了电报,把这事儿公布了出来。这一下子,不光是咱们国内,连国际上都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家都瞪大眼睛,瞅着这段历史接下来会咋走,往哪儿发展。

杨虎城他们肯定是站在“干掉蒋介石”这一边的,但张学良呢,他心里头就像天平一样晃来晃去,拿不定主意。

最终,经过好多人的共同努力,西安事变以和平方式收尾。蒋介石被“客气”地留了13天,之后,张学良硬是不听大家的劝阻,非要自己送蒋介石回南京,还表示啥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扛。

【物是人非】

这时候,蒋介石心里头肯定是又气又恼,他对张学良,那是一点信任都没了,剩下的只有害怕和怒火。

他俩以前关系铁得跟亲兄弟似的,可没想到,说翻脸就翻脸,就这么完了。

到了南京以后,张学良就摊上了大事,蒋介石把他悄悄地关了起来。虽然不少人一直帮张学良说好话,想让蒋介石放他一马,但蒋介石就是铁了心,一点都没动摇。

日本战败投降后,张学良其实有机会重获自由,不过他自个儿给拒绝了。为啥呢?因为蒋介石给他提了三个条件,他实在是没法答应。

蒋介石曾要求张学良承认西安事变是中共在背后操控,并交出918事变时的密信。而在他恢复自由之后,还被明确告知永远不允许返回中国。

张学良不答应后,蒋介石就走了,接着还是把张学良关了起来。

打完解放战争,蒋介石只能跑到台湾去。张学良心里琢磨着,这回自己总算能重获自由了。可谁成想,蒋介石这家伙,哪怕背负千古骂名,也非得把他弄到台湾,继续关起来不可。

就算到了临终前,蒋介石心里还是对张学良有根刺。刚开始把张学良关起来那会儿,蒋介石老想着,万一哪天张学良出去了,带着那30万东北军单干,要是再跟共产党穿一条裤子,那他可就真没办法应对了。因此,张学良这个人,绝对不能轻易松绑。

离开台湾后,他一度打算把张学良的名字加到暗杀名单里,但后来被宋美龄阻止了,这事才没成。蒋介石心里头得有多大的怨气,才会动念头想要张学良的命啊。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丢了大人,错过了消灭共产党的大好时机。后来,他试着给张学良找个台阶下,但张学良就是不肯改口,做事有担当。这事儿,让蒋介石心里很不痛快。

对于那个既让人憎恨又让人害怕的家伙,怎么可能轻易放他重获自由,即便张学良现在早已构不成任何威胁,但蒋介石心底的那股怒火,就是怎么也消不下去。

蒋介石把该吩咐的都说了,没多久就没了气息,四周顿时哭声连天,大家伙都赶忙张罗起他的丧事来。

张学良那会儿正被关在台北北投的家里,一听到这事儿,心里头立马激动得不行。

从他被关起来那会儿算起,直到蒋介石离世,这日子一晃就是38年。没了自由,得看别人脸色过活,他心里头对蒋介石估摸着只剩下满腔的怒火和满满的困惑了。

在蒋介石离世后的那个庄重场合,张学良终究还是现身了。他心里反复琢磨,最后决定亲自到场,还带来了一副悼念的对联。那对联上写着:他关怀备至,情分深得像至亲骨肉;但在政见上,咱俩却像有着深仇大恨。

蒋经国瞅见那幅挽联,吓得浑身直冒冷汗。他转头看向张学良,心里头却浮现出蒋介石常说的那句话:“老虎放回山里,可就后患无穷了。”

他真心觉得老爸的决定挺明智,因为从那副挽联里,他读出了张学良心底对老爸的那份不满。

因此,当张学良和他的挚友又一次提出想要重获自由的申请时,他直接就给否决了,一点都没犹豫。

1988年,蒋经国离世后,张学良总算是熬过了蒋介石和他儿子的时代,在被关了五十多年之后,他终于重获自由。后来,他选择去了国外生活,从此再也没回到过自己的老家。

0 阅读:15

军迷战火式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