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生六百多首诗词,又力主抗金,为何却一字不提岳飞?

人间史名人录 2024-01-20 15:53:16

现代人对古代文人的印象大多是书生形象,这其中有李白杜甫这样的小官,有柳永这样连官都当不上的,也有苏轼王安石之类的文臣政客。

在宋朝的文坛上,有一个特殊的词人。他的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诗,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极其优秀的文学家,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大将军,他就是辛弃疾。

登高远望 河山万里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时期,他出生的时候,南宋就已经被金人占据北方了。靖康之难后,宋室衣冠南渡,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因为族人甚多,没有办法跟随皇室南下。

北方沦为金人统治区后,辛赞万般无奈之下当了金朝的官员。身在曹营心在汉,辛赞一直梦想着终有一天自己能揭竿而起,将金人赶出南宋。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年幼的辛弃疾。

在辛弃疾小时候,祖父辛赞就常常带着他登上高高的城墙,举目远眺北境的大好河山,告诉他这曾经都是汉人的天下。辛弃疾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一生是要杀尽金兵,收复失地的。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开始向南进攻,想要吞并整个南宋。中原的百姓叫苦不迭,深受金人的迫害,纷纷揭竿而起。当年的辛弃疾才21岁,一身少年意气,他纠集了两千人,参加了耿京率领的起义军。

公元1162年,辛弃疾终于来到了南京,他代表耿京见到了宋高宗,接受了宋高宗的委任,成为了真正的南宋官员。而此时,他的祖父辛赞已然离世。

辛弃疾回到北方,发现起义军内部出事了。有叛徒投靠了金兵,并且谋害了耿京。辛弃疾快刀斩乱麻,袭击金营,抓获叛徒,献给朝廷。他的举动在南宋的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众位官员都被他的英雄气概感动了。

那时的辛弃疾,年轻且一腔热血,以为自己会成为青史留名的将军。然而朝堂上的拉扯又岂是他一人能撼动的。

高宗去世后,孝宗即位,他想要收复失地,开始重用主战派官员,并派兵北伐。但是此时宋朝朝堂内部一团乱麻,官员之间并不能齐心协力,北伐大败,主和派的顽固们又冒出头来。

那年辛弃疾二十六岁,他接连写下几则抗金计谋,上书给皇帝和丞相。他以为这可以让皇上再度重振信心,却没想到皇上已然被挫败得失去了北伐的欲望。

心灰意冷 辞官归去

此后辛弃疾因为出色的政治能力而被派去治理边疆,做到了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但这和他想要上阵杀敌的心愿大相径庭。后来,他为权贵所不容,被弹劾后,皇帝罢免了他的官职。

此后二十年,他和家人生活在上饶乡间,中间又出任了几次,最终又回到乡间隐居。

公元1203年,朝廷开始主战,重用辛弃疾。只是朝廷上总有官员不喜欢这位脾气执拗的将军,向皇帝进谗言弹劾他,辛弃疾的为官生涯跟着这些弹劾令起起落落,这让他内心憔悴不已。

公元1207年,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八十六岁了,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命他到临安府赴任。诏书到了他家,送诏书到人发现他已经卧病不起了。

这年十月,辛弃疾因病去世,临终之前连声怒喝“杀贼!”。

从很小的时候,祖父就牵着他的手告诉他一定要收复失地。他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做到。祖父去世了,祖父没有见到南北统一。辛弃疾也去世了,他也没见到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统一。

辛弃疾一生作诗六百余首,是两宋存诗最多的作家。他的大多数诗都以国家和民族为主题,表达自己对驱除鞑虏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

他在《贺新郎》中写“半夜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而到了暮年,他写了一首极为悲伤的《破阵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时的他已经明白,自己此生是等不到祖国统一了,因为他已经老了。就像当年的祖父一样,只能登上城墙,将收复失地的梦想讲给小辈听。

辛弃疾没有向小辈诉说,他知道一生背负一个宿命太累了。于是他开始频繁做梦,在梦中,他一次次听见作战的号角,一次次斩杀敌人的头颅。

梦醒之后,这些场景就变成了诗句,凝结在纸上。

不敢提及 不可休说

提到南宋抗金,一个不能绕过的人就是民族英雄岳飞。岳飞抗击金兵,屡屡收复失地,几乎真的将金人赶跑。但是在辛弃疾的这六百多首诗中,却未有一字提及岳飞。

这并不是因为辛弃疾不尊重岳飞,而是因为他没办法提他。在古代,人们只能议论前朝的丑事,若是议论当代的丑事,那是要被皇上责罚的。

岳飞在战场上被高宗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回来后又被构陷入狱,最终被害。他的名字就是皇帝识人不清,懦弱优柔的证据,辛弃疾如果在自己的诗中感怀岳飞,高宗说不定也会气得将他下狱。

其二就是辛弃疾是一个身份尴尬的人。他并不是纯粹的南宋朝廷的人,而是从金人统治区杀出来的“归正人”,他的祖父曾在金朝当过官,这让他的身份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清白。

以这样的身份去为一个彻底的抗金英雄写诗是非常奇怪的,故而,辛弃疾只好对此闭口不谈。

事实上,辛弃疾作诗是非常擅长化用典故的,他作过一首《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诗处处是典故,讲了孙权,讲了南朝北伐的刘裕,还自比老将廉颇。可是这些人,都是前朝的人和事。

以辛弃疾的处境,是没有办法活在当下的,他只能遥望从前,在梦中实现杀敌的心愿。

这就是他的六百多首诗没有一首跟岳飞有关的原因,大概也是他毕生的遗憾所在吧。

3 阅读:738
评论列表
  • 2024-02-14 20:05

    辛弃疾的词有一个特点,就是“掉书袋”,多爱引用典故。

  • 2024-02-17 16:00

    那岳飞有提到辛弃疾吗?

  • 2024-02-16 09:27

    岳飞是后世吹出来的,近一千年辽金蒙元清八国小日本,又是汉女初夜权又是剃发易服,多次亡国多次断代,所以就像犹太人苦难之下把一个沙漠杂神耶和华变成唯一神一样,汉人把阿飞哥变成理想化的图腾罢了,真实的阿飞哥也就过了淮河,然后就找不到北了。

  • 2024-01-21 14:15

    我虽然是永年人可也不知道县长市长省长是谁长什么模样有什么事迹更不用说音讯难通的宋代

  • 2024-01-21 14:27

    为什么不提谁也不知道都是猜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有个话题而已!

    山大王 回复:
    再提一些:赵构对于岳飞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既爱又恨。岳飞是赵构最早的一批嫡系,忠勇善战武力值高,赵构很欣赏,但岳飞情商低,是赵构所厌恶的:岳飞屡提北伐、要迎回二帝,戳中了赵构的心病,此其一,岳飞提请赵构早立太子,犯了大忌,已是死罪,此其二,为了刘光世部将的归属问题,岳飞闹情绪,自请罢官撂挑子,拂了赵构的颜面,此其三,岳飞拥兵十万,不听调令去援救张俊,似有拥兵自重的嫌疑,此其四。岳飞被杀的原因很复杂,并非演义中所说的赵构为了与金人议和而杀岳。
    山大王 回复:
    不是揣测,宋史上是有记载的。高宗在位时,是忌讳提岳飞的,没人敢触这个霉头。孝宗即位后,想要北伐,于是给岳飞平反了,而此时的太上皇赵构业已释怀了,也就默许了孝宗为岳飞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