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仓央嘉措,那句“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便随之浮出脑海,从三百年前源远流长至今,让无数人感同身受,奉为圭臬,足见其影响力。
他分明是僧人,却视佛门清规戒律为仇雠。
白日里一身素衣袈裟诵经念佛,烟雾缭绕下慈悲的面容宛如菩萨低眉;夜里便换上彩衣锦缎寻花问柳,不知多少女儿家为那多情公子红了脸。
他肆意妄为,天然风流,却也因此留下了一首首名动四海的情诗。
我们如今买上一张车票,绿皮火车就可以直达拉萨,登上美丽的布达拉宫,雪域高原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我们行动如风,自由如风,目之所及的每一处,我们都能抵达。
但对于仓央嘉措来说,布达拉宫纵然美丽,却也只是囚禁着他的一座冰冷牢笼。他这一生的无奈与无助、迷茫与惶惑,尽在那“安得”二字之中。
三百年前,他是否也像今天的游客一样,在布达拉宫的高处凭栏而望,只是心绪却大不相同呢?
转世灵童康熙二十二年,西藏南部的乌坚林村,一户农奴家庭里发出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在此前不久,巍峨耸立的布达拉宫里,贵为西藏佛教徒之首的第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圆寂得无声无息。
这户再平凡普通不过的家庭,还沉浸在喜得男丁的欢欣当中,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巨大的阴谋正悄然逼近。
一年以后,仓央嘉措的抓周礼上,迎来了两位神秘而又尊贵的客人。
他们看上去是那么友善,热情地为小孩的抓周礼增添物品。
彼时才满一岁的仓央嘉措幼稚纯净的瞳孔里,映着一件件新奇的小玩意儿,他只是一伸手,婴儿天生具有的好奇,便是他万劫不复的开始。
两位尊贵的客人显得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他们所添的那样礼物,正是第五世达赖的遗物。
一切冥冥中似是注定。
但这个结果还暂时不能宣之于口,因为藏族的佛教徒们,此时尚不知达赖圆寂的消息。
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百年前的西藏,远没有如今和平安定。康熙皇帝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统治这一块朔风吹雪的广漠西北边地,靠的是两相制衡之术。
当时西藏主要的势力,分别是代表着地方政府的喇嘛教格鲁派,和代表着中央政权的和硕特部。
格鲁派首领即第五世达赖猝然去世,其亲信弟子桑结嘉措为了避免和硕特部趁机侵吞,选择了密不发丧,谎称达赖已经“入定”,趁机独揽大权。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事情败露被问责,他也派手下秘密寻找第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企图将其提前控制在手。
这也就是抓周礼上,两位神秘客人到来的真正缘由。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命的前十五年,是山野里自由自在的鸟,彼时的他登上一座高高山头,眺望着底下五湖四海,心里想的应该也是:我哪都去得了。
少年人俊美又天真多情,再有一段纯洁美好的初恋,太正常不过。
如果日子能一直这样下去,或许是很好的。
可命运总是钟情于缺憾的美,十五年前抓周礼上射出的利箭,十五年后,那支箭矢才带着呼啸的风声,正中眉心。
仓央嘉措是突然得知自己是转世灵童的。
那一刻他未必没有被大奖砸中的惊喜,但被强行带离乌坚林村,切身体会到和心上人分别的感觉时,他一定是错愕大于惊喜的。
他从小生活的家庭父母都信奉红教,虽然也是藏族佛教的一支,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黄教所不同的是,红教信徒可以结婚生子,不必守所谓的清规戒律。
如果仓央嘉措在被选定为灵童后,便自幼开始接受黄教洗礼,没有度过随性恣意的十五年,那他未必不能做一个静守佛门清规的六世达赖。
但正如一位诗人所言:“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由于桑结嘉措的一己私欲,仓央嘉措就这样被放养了十五年,他见过天地阔大,体味过儿女情长,红尘的一切都让他欢喜,他又怎么甘心放手?
可身为农奴之子,被迫卷入高层们的政治斗争,他再不甘心,也只能是成为权斗的牺牲品。
他被迫做了傀儡,他在参禅方面似乎有天生的悟性,每日在大殿里诵经念佛,烟雾缭绕下那张面容似乎越来越带着佛性的慈悲。
可正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外面的天地。
于是在被带进了布达拉宫不知多少个日夜后,一天晚上,他终于鼓起勇气,溜了出去。
身死圆寂任何事有一便有二,那颗被压抑许久的心重新尝到了自由的甜头,一次哪里足够。
于是他几乎夜夜都会偷跑出去,去喝酒,去会他心爱的姑娘,去感受自由张扬的风。他就这样游离在佛法与世俗的分界线上,内心挣扎,既痛苦又快乐。
同时写下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
无一不提及他的佛,无一不念及他的情。
正所谓“文章憎命达”,不可否认,他的痛苦也同样成就了他。让他声名远扬,即便在圆寂后三百多年,依旧被人们口口相传。
由于桑结嘉措与和硕特部的政治斗争愈发水深火热,桑结嘉措因为给和硕特部的首领投毒失败,被发现处死。
身为桑结嘉措手下的傀儡,年仅二十三岁的仓央嘉措自然不能幸免于难。
他那些过往的风流韵事都是罪证。
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一纸奏疏将他告到了康熙帝面前,仓央嘉措被罢免达赖身份,奉旨押送京师。
然而在途径青海湖时,却突发恶疾而圆寂。关于仓央嘉措的死因,至今说法良多,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当地人们对他的不舍与怀念。
他身为僧人,特立独行,但依旧被藏族的佛教徒们奉为高僧,真心朝拜;他写下的那一首首动人情诗,又让他被古今中外读者喜爱和同情。
或许仓央嘉措至死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自由,但他的思想早已飞遍五湖四海,实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真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