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国祚长达296年。
在旗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中华大地上的人口只有七千多万人左右,而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时,革命军呐喊的口号是拯救四万万同胞,四万万,就是四亿人。
短短三百年的时间,清朝人口的增长了足足三亿多,这个增长速度让同时期世界各国望尘莫及。
每百年稳定增长超过一亿人口,这在旧时代封建王朝的发展模式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奇迹,为何清朝的人口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清朝到底有哪些因素促进了这一现象?
战乱与和平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就连动物都知道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主动停止繁衍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对人来说,战乱和灾害就是最大的生存威胁,自然灾害是天灾,无法避免,而战争则是人祸——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不稳定的政局归根结底是社会矛盾问题。
明末清初,战争从公元1618年持续到了公元1683年。
后续还有多场局部战争爆发,长达七十多年的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大批既是劳动力,又是生育主力军的青壮年人口主动或被迫参军入伍,失去了农耕劳动力,大量土地荒废,更难以养活剩下的人。
每生一个孩子,就多一张吃饭的嘴,战乱时期,多有饥荒,百姓甚至易子而食,成年人的命尚且保不住,更何况嗷嗷待哺的孩子呢?
随着顺治帝坐稳了江山,清朝的统治根基逐渐稳固,多年的战争终于平息,各地只有局部叛乱引起的小规模械斗,再无横尸遍野的大战爆发。
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太平让老百姓得以恢复正常的生活,耕作劳动,生儿育女。
这太平盛世一持续就是150多年,历经康雍乾三代皇帝,三代皇帝还都是杰出的明君,文治武功样样在行。
康熙平三藩,收台湾,维护了大清内政安稳,为康乾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雍正改革吏治,颁布了多种新经济政策,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不但填补了国库的亏空,还让大清走向了经济巅峰。
乾隆面对准噶尔的叛乱和沙俄入侵的威胁,果断的出兵边疆,把威胁挡在国门之外,保护内地百姓不至于再受战乱之苦。
康熙执政初期,全国人口刚刚一亿出头,乾隆三十六年时人口已经增长到了两亿多,可见多年的太平盛世,是促进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改革解放生产力清朝的统治延续了明朝的政治模式,其中也包括自古以来就有的人丁税。
丁税是官府向百姓强制征收的税,只收男,不收女,一个人头一份税,因此在民间被称为人头税。
人口越多的家庭要交的税也越多,考虑到古代人没有优生优育的观念,一对年轻的父母十年里生七八个孩子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因此要承担的丁税可想而知非常沉重。
如此看来,丁税是不利于人口增长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下,人口就是劳动力,劳动力越多生产力越高,生产力越高能养活的人口也越多。但丁税这项政策偏偏卡住了老百姓的脖子。
可以说,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对农耕人口的旺盛需求与丁税的沉重负担这个矛盾之中。
但税收是国家大事,历代帝王不乏贤明君主深知丁税的不合理,却也对此政策无可奈何,直到清朝康熙雍正二帝执政,丁税政策才被逐渐废除。
康熙帝是最早开始着手改革丁税政策的人,新政于康熙51年(公元1712年)颁布,昭告天下以后大清朝的新生儿再也不收人头税了,后面再收税就以上一次全国已有人口的总数作为税负的总额。
从此“永不加税”这对民间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丁税固定,以后再生孩子就不用多交钱,新生儿的数量得以高速增长。
康熙帝的固税政策开了个好头,他儿子雍正帝的新政——摊丁入亩则是彻底让人头税成为了历史。
在固税之后,人头税没了,百姓终于可以不再背负沉重的赋税,想生几个孩子就生几个,但家里人口多,地少,生的孩子太多还是养不起啊。
更不公平的是,豪绅地主家里的地多人少,不但自己不干活,交的税还少,这样下去,还是不利于增长人口,雍正颁布的摊丁入亩政策,就是为了改革这种不合理的土地税收模式。
简单的说,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摊入了地税,每家固有的丁税从今往后再也不收了,只收地税。
封建社会,农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多少决定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地多的就多交税,地少的就少交,没有土地的穷人就一分钱不用交。
可见,摊丁入亩的政策对广大农民百姓是重大利好的政策,以前农民还担心人多地少,养不活所有吃饭的嘴,现在丁税没了,余下的钱可以用来养活更多孩子,开垦更多荒地。
根据统计,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长,正是从雍正帝摊丁入亩等新政施行之后开始的。
外来物种与开荒辣椒,玉米,西红柿,土豆和番薯是当今随处可见的蔬菜,但其实这些物种传入中国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最早传入中国也是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的中国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些看似奇怪的新作物,在未来会成为养活众多吃饭的嘴,促进人口爆炸式增长的重要因素。
清初,中国百姓发现,不同于传统的大豆小麦水稻等主粮,从美洲新大陆传入中国的番薯玉米土豆这“三件套”简直是老天爷赏赐的奇迹,种植小麦水稻等主粮需要大量广阔平坦的优质土地,对水和肥的要求也不低,但种植番薯玉米小麦就完全没这个后顾之忧。
千百年来,山地都被农民视为无法农耕的区域,但美洲三件套传入中国,让这些无法耕种的废地也有了用武之地。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季风气候,潮湿的低地山麓非常适合种植番薯;海拔再往上,相对干旱的半山坡则适合玉米生长;而到了靠近山顶的贫瘠地带,种植土豆也完全足够用。
就这样,清朝的统治阶级惊喜的发现,版图上突然多了大量可供开垦的山地。
农田的增加,极大的缓解了封建王朝到了中后期必定出现的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让清朝的和平统治经历了康雍乾三代盛世仍然继续延续,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生孩子那是一个比一个卖力,大清人口增长飞快,到了道光年间,人口已经超过了四亿。
可见,清朝人口从七千万飞跃到四亿人,这种高速人口增长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
安定和平的社会政治,劳动人口的解放,新经济政策的改革发展,以及外来新物种的传入等等方面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多方面因素综合,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才是导致清朝人口爆炸式飞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说的非常透彻,给贴主点个赞。人口爆炸式增长。很大的原因在于土豆。。。土豆的引进养活了几亿人
主要原因还是土豆跟番薯的引进。你在搞政策,地的产量就在那放着,归根结底还是粮食产量上去了才引发的人口增加
看看印巴不就知道了吗?二亩山地土豆可以养活一家十几口
[静静吃瓜]因为福建姓陈的从菲律宾偷了几条番薯藤回来种殖成功了~平民都有饱饭食了~人口就自然的增加了。就好比解放后至今~人口从四万万增至了十四万万人了
兴:消除内战!亡:内战爆发!
转载:清朝人口增长快那是整个世界人口都在涨啊!以现在的研究和推算,大部分人得出明朝人口在1.6亿~2.5亿,那时世界人口在5亿左右,占32%~50%。清朝人口巅峰人口4亿左右,全世界人口大概10亿,占40%。可见什么清朝治理人口增长就是扯淡,单纯就是时代福利。个人数据来自学者的研究,《剑桥中国明代史》等等,敢兴趣可以自己去查查看看我是不是去为黑而黑
摊丁入亩后民间隐匿人口都出了了[呲牙笑]
教科书说是“摊丁入亩”,具体到底是什么,想想应该绝对不只是一个制度就搞定那么简单。
由于不征收人丁税,导致现在人口泛滥成灾,还是要根据人口普查情况大幅度压缩人口基数,唯一办法就是加征人丁税
好像越发达的国家人口越少吧?
因为土豆
摊丁入亩
不是摊丁入亩,雍正也不会死那么早
主要是雍正的摊丁入亩 一条鞭法的优化版
[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