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对美军的反击:叙利亚如何让美国舰队退缩?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3-19 21:44:48

1983年12月,黎巴嫩的天空被战火点亮。

一枚叙利亚地空导弹划破云层,精准击中了一架美国A-6攻击机,火光在夜空中绽放。

不久,又一架F-14“雄猫”战机失去控制,坠入地中海的波涛之中,六天之内,叙利亚的防空部队和空军以惊人的效率,击落了9架美国飞机,美国飞行员罗伯特·古特曼被俘,成为这场战斗的活见证。

而美英法意联合舰队,这支曾不可一世的海上力量,因为叙利亚的反击,最终从黎巴嫩近海撤退至塞浦路斯海岸。

叙利亚国防部长穆斯塔法·特拉斯在胜利的余温中平静说道:

“叙利亚能够击落美国飞机的导弹,也能威胁美国的军舰。”

如果了解叙利亚的话,就会明白,这不是挑衅,而是叙利亚能够从1980年代初的军事绝境中奋起一搏的证明。

那么是什么让这个中东小国,在技术劣势和强敌环伺中,打出如此令人瞩目的一击呢‬?

叙利亚的艰难抉择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的炮火点燃了中东,叙利亚的处境也‬随之陷入空前的危机。

首先,外部压力如潮水般涌来:

因为以色列的挑拨,导致约旦和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关系更趋紧张。

除此之外,在黎巴嫩的驻军则让叙利亚深陷泥潭。

叙利亚军队,在黎巴嫩不仅要面对敌视他们的基督教右翼武装(接下来简称黎巴嫩军),还要抵御以色列的空中威胁。

其次,叙利亚的‬内部问题也很复杂。

因为“穆斯林兄弟”在以色列的暗中支持下发动血腥叛乱,甚至连叙利亚正规军也被卷入内斗,局势几近失控。

而在军事作战上,叙利亚的处境也显得尤为艰难,因为黎巴嫩没有覆盖全境的雷达网,部队时刻暴露在敌方空袭之下,而以色列的F-15战机几乎每天都在叙利亚的米格-21头顶盘旋,空战的结果往往是叙军的惨重损失。

叙利亚的军事短板暴露无遗。

之所以会这样子,是因为米格-21机载雷达落后,抗干扰能力极弱,面对以色列的电子压制几乎无还手之力。

除了空中打击能力外,叙利亚的地空导弹系统同样不堪一击。

比如各种型号的“萨姆”导弹抗干扰能力脆弱,频频被摧毁,这在国际上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消息了,已经成为了各国媒体的常态新闻题材。

更致命的是,以色列掌握了叙利亚武器的使用频率,能轻松实施干扰,而叙利亚的防空兵和空军缺乏自动化指挥设备。

这就导致叙利亚在两条战线:黎巴嫩和本土上‬疲于奔命。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叙利亚军事领导人知道,叙利亚必须要迎来一场巨大的改革,否则未来,叙利亚会被敌人吃的骨头都不剩。

也是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叙利亚将求援的目光投向了苏联。

1980年10月9日,苏叙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苏联承诺帮助叙利亚建设武装力量并提供军事顾问。

苏联过去与很多国家签订友好合作条约,按照一般人来看,可能苏联也只是随便打发叙利亚,但实际上,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援助,因为很快,他们之间的合作就出效果了。

签订合约的六天后,也就是1980年的‬10月15日,一架苏联民航客机从谢列梅捷沃机场起飞,载着苏联的总军事顾问飞往大马士革。

飞机降落的那一刻,顾问回忆起与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的对话:

“大将同志,我们派您去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这个问题萦绕在‬苏联总顾问的心头,数百名苏联顾问和专家随后也‬抵达了大马士革,而他们这一次带来了混成地空导弹旅、2个防空师、2个航空师,以及先进的指挥设备。

他们的任务明确:

为叙利亚构建现代化的防御体系,帮助其从被动挨打转向主动还击。

有了苏联如此强硬的帮助,叙利亚的军事实力直接更新换代。

可是苏联顾问们发现一个更头疼的问题:

叙利亚军队训练不足,尤其是空军和防空部队,面对以色列的突袭毫无招架之力。

1981年4月,叙军在黎巴嫩秘密部署了一个混成地空导弹旅、两个高炮团和电子对抗营,成功击落4架以色列飞机,暂时遏制了空袭。

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技术短板和训练不足依然是硬伤。

更严峻的是,顾问团自身也成为攻击目标。在哈马市,4名苏联军官在前往机场途中被枪杀,不久后,大马士革的空防司令部大楼被炸,约100名叙利亚人和6名苏联人丧生,包括叙空军参谋长的顾问格拉戈列夫少将。

反阿萨德的恐怖活动猖獗,顾问团的人身安全时刻受到威胁。

技术落后的代价

叙利亚遭到如此的迎头痛击,这种巨大的耻辱已经让他们开始深刻反思,而要说叙利亚的彻底觉醒,那就要说到1982年6月的贝卡谷地之战,这一战‬,对于叙利亚而言,是觉醒之战,但也是一场沉重的觉醒。

这场战争的背景是,以色列对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防空系统发动了毁灭性打击,其战术之精妙、技术之先进,让叙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而以色列的作战手段是这样的:

他们部署了“火蜂”无人机和“侦察兵”无人侦察机,盘旋在“萨姆-6”导弹阵地上空,将实时影像传回指挥所,同时实施干扰,测出叙军雷达和导弹的工作频率。

这些无人机还充当诱饵,吸引叙利亚的火力,为主力战机保驾护航。

以色列的“鹰眼”预警机则监视叙利亚飞机的每一丝动静。

而电子对抗飞机“波音-707”和“53S”直升机协同地面设备,监听并阻塞叙军的无线电通信网。

这是干扰方面,在干扰之后,就是以色列的进攻部分,儿以色列的突击组分为三层:

第一组是地地导弹和远程火炮,从加蒙山区俯瞰阵地,发射带红外和激光制导的钢珠弹药。

第二组是“鬼怪”歼击轰炸机,携带“标准”“百舌鸟”导弹,从60-80公里外摧毁叙军的雷达站和发射装置,其隐蔽发动机设计让肉眼难以察觉。

第三组由“幼狮”和F-15组成,用普通炸弹扫清残余目标。

在1982年的6月10日的大规模空战中,在以色列全方位的碾压下,叙利亚一天损失22架飞机,其中有4架米格-23MF、8架米格-23MS、10架米格-21BIS,这也就意味着,本来空军就不强的叙利亚,在短短一周内,有‬总计47架先进飞机化为废铁。

叙利亚的地空导弹旅虽击落35个目标,但无力扭转败局。

以色列仅损失10架飞机,叙军的防空“保护伞”在贝卡谷地彻底崩塌。

这场惨败是一堂血的课程。

首先,暴露了叙利亚的技术软肋:没有自动化指挥系统,雷达和通信缺乏抗干扰能力,飞行员在战场上成了聋子和瞎子。

以色列的电子战系统让叙军形同虚设,而阿萨德政权内部的支持也因此动摇。

之后,6月10日,美国特使哈比卜和国务卿舒尔茨抵达大马士革,要求叙军撤出黎巴嫩,但阿萨德拒绝妥协,转而向苏联寻求更深层次的支援。

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1983年,叙利亚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因为此前的失败,苏联的援助全面升级,彻底改变了战局的平衡。

1月初,一个配备苏联军事人员的远程地空导弹团抵达大马士革以西的杜梅拉地区,这个地空导弹团由巴斯上校指挥,随后波克罗夫斯基上校接替。

2月,杰杰列夫上校率领的另一支导弹团进驻霍姆斯市以东5公里。

新型装备也‬接连运抵,这些新型装备哟:

米格-23MLD战斗机,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奥萨-奥卡”队属地空导弹,具备自动发射能力。

还有电子战直升机大队和陆基电子战分队。

苏联地中海分舰队也进驻顾问团司令部,与叙利亚歼击航空兵和导弹部队协同作战,战术上,导弹营频繁更换阵地,每个营配备3-5个预备阵地,进出道路修缮完善,确保了机动性和生存力。

在这一年的12月,美英法意联合舰队对黎巴嫩实施海上封锁,舰炮和轰炸机协同袭击叙军阵地,试图迫使叙利亚屈服。

在世人看来,这应该又是叙利亚被全方位碾压的冲突。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叙利亚的回应迅猛而精准。

在短短六天内,叙利亚地空导弹兵击落9架美国飞机这其中有5架A-6、3架F-14、1架F-4、4架以色列飞机和2架法国舰载机。

而‬米格-23MLD在空战中大显身手,击落4架敌机,且无一损失。

叙利亚的第202和231地空导弹团更是一鸣惊人,分别击落5架和6架“火蜂”无人机,第202团还用一枚导弹击落190公里外的“鹰眼”预警机,打断了西方的空中侦察链。

面对如此战绩,美国舰队退至塞浦路斯,美国媒体感叹:

“叙利亚的导弹轻松克服干扰,摧毁所有目标。”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甚至写道:

“大马士革已准备好应对任何不测。”

客观来说,叙利亚这场胜利并非侥幸。

新型装备弥补了技术差距,苏联顾问的训练让叙军从被动挨打转向主动出击。

叙利亚空防军中央指挥所在准将奥马尔·苏努夫等人的领导下,协调作战紧张而高效,沙米尔·阿塔亚将军指挥的电子对抗部队虽装备有限,却尽力削弱敌方优势。

叙利亚国防部长特拉斯在视察阵地时亲眼见证了两枚导弹击落敌机的瞬间,他询问如何提升战斗力,得到的建议是“频繁变换阵地”。

这一战术的落实,成为胜利的关键。

叙利亚在1983年的胜利,预示着叙利亚已经从落后走向先进,也从懦弱走向勇敢,也是因为那一年的蜕变,叙利亚对于美国来说才是个大刺头,这种强大的威慑,也让叙利亚在中东站稳了脚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