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一场“活力峰会”上又再次发表雷人言论,他声称:
过去的40年,美国政府在关于全球化的问题上,犯下了两个认知上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美国政府认为设计和制造可以分开来。
第二个错误,是美国政府认为廉价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有利。

2025年只过去三个月,在这个月的时间里,万斯的惊人言论已经不止一次了,前不久在跟欧洲国家参加安全会议的时候,万斯就跟所有欧洲“盟友”唱反调,认为他们加入俄乌和谈没有必要,只要美国参与其中就行了。
三月初,万斯在白宫的圆桌会议上率先批评泽连斯基,谈论政治问题失去逻辑,变成了单方面的羞辱,还顺带把特朗普拉下了水。
这两天,又开始讨论全球化失误的问题。
总的来说,现在有那么多人喜欢特朗普和万斯的行事作风,根据这几件事情也能看出来是为什么了,因为这对美国正副总统,他们跟过去的演员政客不一样,他们有话不憋在心里,反正合不合理,讲不讲道理,都要讲出来。
回到万斯批判美国全球化的问题上,看似万斯在批判美国,实际上,万斯这番话就跟特朗普再次掀起贸易战的核心是一样的,目的就是为了谴责现在世界上能跟美国进行对抗的大国。
这个大国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那么客观来说,20世纪以来,领导全球化的旗手,第一个必然是美国,美国对于全球化的贡献不可否认,所以万斯现在回头批评美国40年的认知,就显得很滑稽。
可是万斯真的觉得美国过去40年的认知是错误的吗?
其实本质上,还是因为美国现在创新力缺乏,国家工业又空心化,相比起工业强劲,科技创新蒸蒸日上的中国,美国已经心急了,所以万斯有点口不择言,不把责任推给现任,反而把责任推给过去的美国政府。
万斯的思想很简单:
过去中国有很多订单,都是美国政府带头给予的,中国人几十年以来一直从事低端制造业,那么中国人就一直从事低端制造业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进行产业转型,开始走向高端科技创新呢?
其实这不是万斯的想法,很多美国人或许都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过去是他们“养肥”了中国,现在中国反过来要侵占他们的地位。
在万斯的眼里,中国人还是像过去一样,依靠数亿件衬衫来换取美国的飞机,反正中国人是能坐飞机的,只要老老实实制造衬衫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制造,这就是万斯的“国际分工思想”。

这也是万斯气急败坏的根本原因,因为中国现在自己也能造飞机,如此一来,美国过去只占据科技核心的优势就没有了,更可怕的是,中国不仅自己能够制造,还能够设计,美国的话,只能够设计,制造得找其他国家加工,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做点什么零件吧,始终绕不开中国。
美国经常利用科技“卡”我国脖子,但现在,美国很有可能就被我们卡脖子了,万斯接受不了这种地位落差,这就跟泽连斯基白宫会晤时,表现得淡定从容,万斯就看他不顺眼,说他从来没有感谢过美国,是一样的心态。
可事实上,自从2016年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在全球化上面的行动确实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是美国自己开启的。
逆全球化,就是美国开启的一个巨大错误。
特朗普政府一直都是逆全球化代表客观来说,现在的全球化一定是走向衰退的,全球化的核心曾经是美国,所以衰退的根本原因,一定也在于美国,根据美国的一些智库评价,全球化跟美国放弃全球自由经济秩序,转而拥抱经济保护主义有着根本联系。

作为经济自由化为导向的全球化的中心国家,美国政府未能妥善解决内部利益分配问题,导致原有的全球化模式之下的利益受损者极度不满,并通过选举寻求变革。
说简单一些,就是美国内部的资本对于过去的财富分配方式有意见,于是乎他们开始内斗,但是这种内斗又并不仅限于美国,因为美国资本在全世界都有工厂,他们开始利用在全球的生产线进行抗争,开始各种建造壁垒,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闭关锁国”。
所以逆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美国资本的内斗。
2016年,作为商人出生的特朗普竞选总统时,就利用并放大了这和反全球化的强烈情绪,赢得了美国国内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者的支持,最终成功入主白宫。
特朗普强调让美国再次伟大,背景就是让美国的基础工人跟美国的农民有丰富的收入,可是如此一来,就打断了美国此前的转型,所以美国的全球化在特朗普竞选成功之后,早就已经结束了。
在2020年,拜登之所以能够击败特朗普,是因为拜登政府能够重塑全球化关系,也就是让全球经济彼此之间的壁垒减少,更加自由,拜登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面,虽然在国际上挑动风云,但客观来讲,拜登认可的是政治霸权跟军事霸权,对于经济的事情,看不太重。

反而是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他一不打仗,二不跟各国搞各种秘密协定,他外交的主要手段就是两个字:
搞钱。
可惜的是,美国人民真的太穷了,因为贫富差距过大,美国出现了大量的中低收入底层,这就给予了特朗普拉票的机会,特朗普再次承诺,让工业回流,在各方面制造关税壁垒,给美国制造一块块铁幕,再次打断全球化。
所以万斯的言论,本质上就是在配合特朗普“逆全球化”。
中国的崛起让美国更不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资刚刚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商业面貌并不好,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对中国都说不上是歧视了,当时甚至有一些令他们自我感动的“怜悯”,以至于他们对中国人做点什么事情,都觉得是施舍。
嘴上说的平等交流,心里面想的就是一个雇佣关系。
美国人出钱,中国人出力。
当时间进入21世纪,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这是中国各个领域成长最为迅速的时间。
中国在广东深圳、广州、浙江、福建等地的工厂依然在制造着一些衬衫、鞋子、手表等等密集型工业产品,但与此同时,在深圳、杭州、北京、上海,各种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第三服务行业迅速崛起。

为什么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承接如此迅速的科技成果呢?
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
小到幼儿教育,大到成人教育,小到书籍,大到智能手机,大量的有效信息,刺激着中国人的认知和感官,因为各种信息的开放和教育的迅速成长,一个普通工人能在浏览一个星期的短视频之后,获得一种新的知识,从而开始新的创新。
这个例子虽然未必普遍,但中国人的成长,并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的。
试问,现在中国有多少农村地区的老人没有手机?
不说每一个老人都会玩智能手机,但最起码都拥有手机,其次就是二维码支付,中国是世界上现金依赖率最低的国家,移动支付非常方便。
那么从国家的几大层面上来说。
首先是“设计+制造”的强大原创性工业输出能力。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个变化的过程是悄无声息的,具体是什么时候,说不明白,就好像,你根本意识不到,中国人对汽车的品牌崇拜,现在已经变成了对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等汽车品牌的欣赏,对于德系车、日系车,不再像是过去一样的狂热。

中国创造不仅能够满足国人自身的需求,而且还向外输出。
中国也已经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国,未来也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因为这种模式可以复制,中国未来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是世界商店。
其次,中国人才大量溢出,某个新产业落地,就会立即变成参天大树。
中国最有潜力的莫过于人才储备,完成了义务教育的中国,创造潜力巨大,任何一个行业只要站在在风口上,都能立即形成聚集型,聚集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就跟AI需要数据库堆积,以此来获得更大的成长一样。
比如中国的AI产业,进步如此快,能够供美国打得有来有回,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人才密集型,从今年开始,浙江杭州就会变成一个新的创业圣地,这就是因为AI在这里密集存在。
最后,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能够完全自保,这是国家发展的最深根基。

去年的九月,解放军朝着太平洋的公海区域发射了一枚带有模拟的弹头的洲际导弹,跨越了12,000公里,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有着完整的军事自保实力,能够覆盖以中国为核心,半径长达一万多公里的自我保护范围,说直白一点,就是打击范围。
如此长距离的打击范围,世界上没有什么陆地和海洋武器,能够对我们造成巨大的危险,反而是对方,要掂量掂量,跟中国打擂台的成本。
近日,中国的歼36战斗机已经开始试飞,这是解放军划时代的空军武器,歼36被誉为空中巡洋舰,根据美国自己内部调查的报告,只要我军部署200架歼36,就能拥有72小时内,摧毁所有西太平洋美军设施的打击能力。
美军现在的不是计算第一岛链了,而是开始“退守”第二岛链,这些什么岛链看似是美国捆住中国的武器,但实际上,这些岛链就是美国人脆弱虚荣心的外壳,一旦击穿,美国人那个时候就会好好说话了。

除了空军和火箭军的武器以外,我国的海军航母一样变得非常强大,未来将会形成非常强有力的航母战斗群,那个时候的中国未必是要跟哪个国家作战,更多的只是为了自保,为了让别人坐下来好好跟我们说话,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吃了有礼貌的亏,历史证明了:
中国人强大,对外人不薄。
外人强大,就会打压中国人。
我们不能说因为外人会打压中国人,所以就打压外人,但我们要做到自身强大,避免因为自身弱小,对方不好好跟我们说话。
万斯现在之所以在美国“批评”美国政府过去40年的认知,而不是大骂中国“为什么抢我们美国人的生意,不允许抢”,就是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有了,让他好好跟我们说话的底气。

所以万斯宁愿阴阳怪气,都不敢在自家说什么大话,美国现在也是那个不敢再随便制造大矛盾的国家了,这一路走来,中国人不容易。
你们都辛苦了!
参考资料:

[1]任琳.新的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的特点、成因及应对[J].学术前沿,2025(1):58-65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