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当缓,说话须迟,修心以静。找到节奏,哪怕是慢一点,日拱一卒,也终能抵达。
事慢则圆,人慢则成。
字要刚劲有力,就得一笔一划磨笔力;人要有所成就,就得一步一步圆满。
为人处世,沉住气,慢慢来,方能水到渠成。
《教父》里有句台词:“遇事第一秒内的反应,决定这个人能够达到的高度。”
一个人的处事态度,是学识与修养最直观的体现。
而最顶级的处理方式不过六个字:事缓,言迟,心静。
1
事缓则圆
《小窗幽记》中说: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凡事缓一缓,给自己思考和解决的时间,才不会被情绪裹挟,决策失误。
正如《格言联璧》中说: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真正的智者,遇事从不着急。
而是放缓节奏,先看清局势,合理判断,再谋略对策。
急难成效,事缓则圆。
给自己一点时间,想通理顺,从长计议,才是遇事最有水平的解决方式。
曾国藩曾说:“凡遇事需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
快节奏的生活下,我们很容易操之过急,多少人行色匆匆整日忙碌,结果却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好事要多磨。
金庸就说过:“我的性子很慢,不着急,做什么也都徐徐缓缓的,最后也都做好了。”
可见“缓”是一门很高的学问。
事缓则圆,心缓则明。
给自己缓些时间,缓些心态,待局势愈发清明,再行不迟。
人生行进途中,总有人想走捷径抄近路,所作付出恨不得下一秒就获得回报。
然而真正的智者,都会把目光放长远,不为争一时之利,在小事上纠结。
他们不急于追求结果,不急于到达终点,而是放缓脚步,着眼当下,遵循规律,徐徐图之。
成功最忌讳的便是急功近利,唯有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才能循序渐进,步入佳境。
事要缓做,心要镇定。唯有如此,才能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悠然漫步在人生大道上。
2
语迟则全
《礼记》有言: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水越深,水流的速度反而越平缓;越有涵养的人,说话越是不急不躁。
举止稳,言语迟,说起话来,条理分明,比多言妄言高明千百倍。
乾隆帝在位时,听大臣们都说刘墉的口才最佳,想考校一番。
想好对策后,乾隆将刘墉找来,对他说:“刘爱卿,什么是忠孝呢?”
刘墉不知有诈,答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孝。”
乾隆笑着又问:“那你对朕是否忠心?”
刘墉毫不犹豫地说:“忠贞不二。”
见刘墉入套,乾隆接过话茬说:“你如此忠心,那现在赐你一死。”
刘墉听后,心想着君无戏言,自己不死是不忠,如果因此而死又太不值。
情急之下,刘墉没有贸然开口,反而是咬紧牙关,三叩九拜后默然离去。
这下轮到乾隆着急了,刘墉要是寻死,自己不仅少了一个智囊,还会背负昏君的名声。
谁知一炷香后,刘墉湿漉漉地回来,面对乾隆不忠的诘问,他早已想好了对答:
“皇上,臣冤枉啊,我跳河自杀,但在河中遇到屈原,屈原说自己自杀是因君主昏庸,而我的君主贤明豁达,应尽心辅佐,我只好又爬了上来。”
乾隆听后,笑逐颜开。
《周易》有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会说话的人,并非那些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而是在察言观色和审时度势之后,开口慢半拍的人。
说话是能力,语迟是智慧,深思熟虑再开口,既是尊重他人,亦是周全自己。
3
心静则安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生命的长河中,有一马平川,也少不了激流险滩,心不静则乱其行,任由思绪纷飞,只会乱了步伐,丢了分寸。
持心自守,以静制动,不受外境羁绊,不为当下所困,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苏洵在《心术》中说:一静可以制百动。
心静下来,便会有一种安定强大的力量,于不动声色间扭转乾坤。世事无常,起落沉浮。
心静如镜,任外界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才能越过坎坷波折,得享岁月静好。
❖
心浮气躁者,一事无成;沉着冷静者,百福自集。
人这一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急事、难事、烂事。
我们无法控制事情的发生,却可以修养自己的心态。
遇事当缓,说话须迟,修心以静。
找到节奏,哪怕是慢一点,日拱一卒,也终能抵达。
◎本文来源:“武医合道行”,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