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孔子,相信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都在学习孔子的作品,像六经,即便是没有读过,但六经是什么想必也都知道。特别是在初高中时期,这些知识点还是考试的必考内容。
孔子的观点主张也经常出现在学生必读或者课外读物当中,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知道孔子姓什么吗?
很多人可能愣住了,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孔子不就姓孔吗?还真不是。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就曾出现过这样的题目,大部分人都答错了。这是个选择题,当时给出了四个选项:子、孔、李、老,大部分人想当然选了“孔”,有一些人觉得选孔太容易了,可能是在挖坑,于是又选了“李”或“老”。
谁都没有想到,正确答案竟然是:子!
❖
孔子他并不姓孔,这只是后人对他的一个尊称。在古代每个人都有姓,也有氏,还有字,他们对称呼是特别看重的。
近亲结婚危害甚大,古人发现了这一点,于是用“姓”加以区别,因此“姓”起到了“别婚姻”的作用,也就是区别血缘关系的作用。先秦时期,所谓“同姓不婚”的原因就在于此。
甲骨文中,姓由“女”与“生”构成,是一个会意兼形声之字,其中“生”既表音、也表意,因此本义即“人所生”,代表母系血缘。
至于男性,则使用“氏”(甲骨文中“氏”意为“根柢”),当然贵族才有氏,一般源自受封的邑名、所居地名(比如东门、南宫、百里等)、官职名称(比如司马)、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孔子之孔就是如此)、还有以职业为氏等。
至于底层百姓则没氏,一般是职业+名称,比如庖丁解牛的庖丁。所以,氏可以“明贵贱”,没有氏的一看就知道很低贱,有氏的也能通过“氏”看出贵贱。
总之,先秦贵族男性称氏不称姓。
但到战国时期,可能战争频发,导致社会混乱,姓氏制度开始混乱起来,“氏”大多转变为“姓”。最终,西汉时期姓氏合体,都表示“姓”的意思。司马迁在介绍孔子时说“字仲尼,姓孔氏”,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
孔子生在鲁国,但其祖上却是宋国人,其先祖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商朝的开国君主汤。
周朝灭商之后,遵循“灭国不灭祀”的传统,将商朝王族后裔封在商丘,建立宋国。
子姓,为上古姓之一,是殷商的国姓,来源于成汤的先祖——契。契生活在帝舜时期,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在商地,赐姓为“子”。所以说,孔子其实不姓“孔”,而姓“子”,这个“孔”是“氏”。
所以对孔子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还得提醒一下的是,这个姓“子”的“子”,就是一个姓,和“孔子”的“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孔子”的“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