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中年裸辞,却影响千载

大道知行 2025-03-29 10:20:26

归去来兮辞(并序)

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 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在陶渊明眼中,自己的出仕经历,是因为生活所逼。

陶渊明小时候还算富足,毕竟也是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还当过太守。后来,父亲早逝,陶渊明就过得十分清贫了。因此,他没有魏晋士人那种自命清高的傲慢,很早就过上了亦耕亦读的生活。忙时像个村野匹夫一样操持农务,闲时便在树荫下翻阅书卷,自然和典籍是他的两大导师。

少年时,他便是极为闲静内向的一个人,但内心里依然流淌着奔涌的激情。他曾豪迈地说道:“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那时,他还是怀抱着进取的人生态度。

尽管家道中落,他并未忘记祖辈的荣耀。在《命子》一诗中,陶渊明按照门阀的观念来记录自己家族的历史,祖辈们的功业对他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鼓舞。他的外祖父孟嘉曾任大司马,孟嘉的岳父,也是陶渊明的曾祖父,则是大名鼎鼎的陶侃。陶侃并非出身大族,不过凭着自己的孜孜经营,通过征讨苏峻、祖约之乱,一举成为位高权重的人物。

但是,这种本事是陶渊明不具备的。陶侃从一个小吏做起,深陷泥潭,折节事人,依靠自己早年辛苦积累起来的政治资本,抓住机会便一飞冲天。而在乱世来临之际,陶渊明想到的是远离污浊而非迎难而上,跟曾祖父当年的做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他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怀抱着理想,另一方面却不知道如何实现它。

这或许就是陶渊明频繁辗转于官场和田园之间的主要原因。

三十多岁的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纠结的时期。当时朝局混乱,朝廷中以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为首的一派,挟持着白痴皇帝,掌握中央政权。以荆州为基地的桓玄一派,已经占据东晋三分之二的地盘,随时准备沿江东下,进军建康。

由于外祖父与桓玄的父亲桓温有旧谊,陶渊明或许想碰碰运气,于是便投身桓玄帐下。他进入桓玄幕府之后当了什么官,做了哪些事情,史书无载。桓玄好文,必然需要文学之士,但以陶渊明的性情,不可能以文字应酬长官、歌功颂德,因此,不受重用也是意料之中。

隆安五年(401),陶渊明母亲去世,他为母守丧,离开了桓府。两年之后,桓玄篡晋。后来,刘裕打着恢复晋王朝的旗号起兵,陶渊明投入刘裕帐下。与野心家们如此近距离接触之后,即便没有遭受迫害,所见所闻也足够触目惊心。

在政治漩涡里几经翻腾,陶渊明感到“深愧平生之志”,并最终选择了离去。

就在他拂衣而去、归隐田园这一年,他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其中便有非常出名的两句: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从政是入了迷途,如今已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了。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也是他此生内心的坚守。

世人笑他忍饥寒,他叹世人看不穿。

在种种不理解的声音中,他毅然选择了沉淀内心,成为诗人陶渊明,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