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方言“虼蚤·虱子·虮子”以及“寻虱子”的有关记忆!

边地星 2025-02-19 15:08:52

虼蚤(gè zao)即“蚤”,指的是跳蚤。在晋西北方言中,指的是寄生在动物或人身上的善于跳跃的跳蚤。例如:“他家的窑洞阴暗潮湿,晚上睡觉虼蚤、老鼠欺负的不行。”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虼蚤的描写。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这羊皮袄上不知是虱子也是虼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到了我佛慧眼里头,无论是人,是鸡,是狗,是龟,是鱼,是蛇虫鼠蚁,是蝨子虼蚤,总是一律平等。”吴组缃《山洪》第十回:“被窝里掐死个虼蚤都瞒不的人家!”

“虱子(shī zi)”是原虱目和食毛目的合称,全世界约有三千多种。虱寄生于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身上。虱体型较小,身体扁平,常常寄生于毛发、衣服缝隙处,有善于勾住毛发的足(攫握器)。以宿主血液、皮屑为食。

“虮子(jǐ zi)”是虱子的卵,为白色椭圆型,如标点符号中句号那么大,常常与虱子并行附着在茂密的头发或衣服缝隙之中。《淮南子·虮虱》:“牛马之气蒸,生虮虱。”《晋书》中有:“浮虮星沸,飞华萍接。”

人们常将虮子比喻为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的事物,例如:“你心里装不下事,虮子大一点的事就睡不着觉了。”

俗话说:“穷人虱子多”、“虱子多了不咬人”,旧时由于卫生条件差,人们往往会滋生会生很多虮子、虱子,有一种专门刮虮子、虱子的工具叫篦子,也称为篦梳,比梳子小,但锯齿间隔比较密,梳头时能将虮子、虱子带下来。

旧时每到农闲,中午阳光正好之际,老汉们汇聚在墙根下寻虱子,找到虱子千万不能随手扔掉,怕的是落地之后咬着土地神,造成大不敬,身体上会生长更多的虱子。

找到的虱子需放置在两个大拇指指甲盖中,轻轻用力相碰,只听“嘭”的一声,虱子便粉身碎骨,血肉迷糊,不大一会儿,两片指甲就会染成红色。这个过程称之为“挤虱子”。夜晚点起油灯,炉火正旺,大门们给小孩“寻虱子”,脱下衣服,找到虱子,不会再用拇指盖挤,而是顺手丢在炉盖上,“噼噼——啪啪”着响,顷刻就会滋生一股呛人的味道。

现在卫生条件好了,人们经常洗澡、换洗衣服,加之洗衣服时加了洗涤精,洗衣粉,虮子、虱子自然难以生存,如今的儿童、青少年真的没有见过虮子、虱子,关于虮子、虱子的记忆留在了六七十年代人们的记忆中。

0 阅读:0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