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人有傻福:凭脑子笨连升九级

崔琰谈历史 2023-06-10 08:29:04

被奉为“苏神”的北宋文豪苏东坡一生精彩跌宕,他在晚年有一首被称为“千年一叹”的《洗儿诗》:头两句很直白,“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他这是后悔自己一世太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呢;下面两句更妙了,“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他这是希望儿子不要聪明,傻乎乎一辈子平平安安,功名富贵还都有。脑瓜子不够用,却不必辛苦就做到大官,一辈子又有钱又有富贵,天下有那么便宜的事吗?

还别说,真有,就在“我大清”,真人真事。此事载于《清朝野史大观》第十二卷中,该书名为野史,但编纂十分严谨,作者不仅将史料来源一一列出,对内容采选也较为严格。因此刘玉书之事存在着很高的真实性——虽然情节看起来真是很荒唐。

道光年间,江苏无锡有一个刘姓乡绅,老来得子,视若宝贝,取名玉书。可惜这刘玉书人不如其名,自幼愚憨蠢拙。父母有些田产,供他读书识字,但十个字读一天都念不流利,十四五岁也没有将日常汉字认全。刘慢慢地长大了,仍然是那种蠢样子,或者说更显得迟缓迂拙。老父亲看着他犯愁,常常念叨“没有我以后,这儿子可怎么活呢?”好在富裕家庭和大清体制救了他,父亲花钱给他捐了一个公务员候补——巡检、司狱之类的杂职,报到吏部听候选用,希望将来有机会“得缺”。老爷子当然没有望子成龙的心,只希望儿子将来可以混到一个铁饭碗,不至于饿死。

不过,刘玉书这人头脑固然有些呆痴,但也有一个长处,就是行为举止特别庄重,大小事情做起来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更不会投机取巧。这家伙在京城候选一等就是二十年,终于选得广东惠来县巡检的缺。巡检为从九品,是清代官职里的最低品级,大体相当于今日的派出所所长。于是三十四岁的刘玉书在饿死之前总算登上了仕途的末班车。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搭上的竟是一班高铁。

按照当时清廷规定,得缺的官吏应到午门外去叩谢皇恩,是所谓诣阙。不过当时朝纲松弛,低品官吏诣阙早已名存实亡,他这等比芝麻还小的官,没有人照例去做,更没有人监督要求。但对迂腐的刘玉书来说,规定是一定要执行的。于是第二天早晨,他将朝服衣冠穿戴整齐,天未亮便从家中出发,只身来到午门外。当天京城还下着瓢泼大雨。刘玉书并没有受到天气干扰,毕恭毕敬地朝着宫门行三跪九叩大礼,每一个动作都十分标准,唯恐有错。

这时候恰巧打理军机处的怡亲王入朝值班路过,觉得稀奇,就叫仆人前去打听这是怎么一回事。仆人回来一说“新选广东某县某司巡检刘玉书叩谢天恩”,王爷当然觉得特别好笑。他进到朝房以后,又正巧遇到两广总督入京来陛见皇帝,便当个笑话对其说:“贵属下某县某司巡检刘玉书……”刚说到这里,内廷忽然“叫起”,就是主子通知他们进去觐见啦,自此两人也就再也没有见面更没有说话了。

两广制军陛辞回任,适当刘亦领凭至广州报到,前后脚到达广东的两个人见面时,那总督还在反复思考王爷的半截话呢,最后判断刘为王爷私人,于是见面即十分亲切地向刘玉书说:“王爷安好?余出京时未及面见”。以刘玉书的智商当然想不通总督这话是啥意思,也只能唯唯称是。这以后,在总督大人的关照下,刘迭捐迭保,不几年便官至道台,已是正四品大员。

这次官当得大了,必须真正当面向皇帝报到叩谢了。临行前,总督还专门 备下厚礼,写好推荐刘玉书的书函,让刘带给王爷。刘玉书进京官事办完,即刻带着制军代送的礼物信函,赴王府求见。他也不懂得给守门者送礼,门者便不跟他引进。刘打拱作揖地问门者,何时能够见到王爷?门者没好气地说了一句:“四鼓时来”,就再也不理他了。换做一般人就该明白了,别说王爷,一般人也不可能在凌晨1到3点之间来接见客人。但刘玉书并不是一般人,他说那好吧,我四更天再来。

第二天刘王书三更时就来到王爷门前等候,又适逢王爷深更半夜地要早起进宫值班,四鼓时王爷乘舆而出,刘玉书赶忙上前,呈书、送礼。完毕后王爷向他点了点头就入宫去了。王爷在轿中拆开制军的书函,上面书写的都是刘玉书心地忠厚、才具优长的誉辞。王爷不由口中念叨:刘玉书,何许人也?他当然早就把之前雨中谢恩的事忘得干干净净了。王爷进宫办差,适有广东布政使出缺,皇帝问其何人可以胜任,王爷一时想不到其他人,突然想到刚才的书信,即向皇上举对:刘玉书。如此一来,刘玉书也就真成为这位王爷的私人,并在两位贵人的庇护下,也坐稳了广东布政使的位置,那就是一省之长了。

苏东坡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擂着棺材板说:看看,看看,我怎么说的!?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 2023-07-13 12:58

    清不亡国确实没道理,能坚持到1911年真是难为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