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爽,叫“挂冠”

崔琰谈历史 2023-06-11 05:24:05

王莽当政时,大臣逢萌为了避祸,“即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后人因此称官员主动辞职为“挂冠”。古代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文人们皓首穷经、埋头苦读就是为了金榜题名后谋得一官半职入仕,获取一身富贵并“博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古时官员除了因为年老体衰、父母离世去官丁忧等常例原因辞职以外,也有许多另类官员因种种原由“挂冠”。

有的是心悦诚服地辞官让贤。这个多见于秦汉以前,那些人心朴素的时代,如春秋时楚国的宰相虞丘发现孙叔敖才能出众,有将相水平,便主动将孙叔敖接到京城,同时向楚庄王辞去宰相职务,强力推荐孙叔敖为相取代自己。汉代时,周勃因有除诸吕、立文帝之大功,位居右丞相,但自知本身能力远不如陈平,于是称病辞官,让位于陈平。这种辞官者多是德高望众之辈,辞官解印是为了朝廷社稷,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上古朝代官员人品道德之高洁,实在令人崇拜和神往。

有的是不愿受官场拘束而辞官。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这陶渊明可谓是“辞职专业户”,一生辞职多次,简直把官府当旅馆,每次都呆不了多久就挂印而去,不愧为辞职界的翘楚。史载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陶渊明41岁时自行辞官归隐,回到了庐山山脚西南部的老家,并写了《归去来辞》这篇传世之作。在归来最初的三年里,他似乎颇感惬意,躬耕、爬山、作诗、饮酒。温饱不成问题,家中的孩子与他一样天真、幼稚而又可爱,但44岁那年一场大火将他的家焚毁一空。此后,其家境日下,虽终年辛劳,竟常常弄到难以糊口的地步。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还是拒绝了朝廷征召,躲避政治和官场。他的晚年贫困而又凄凉,有时甚至出门乞借粮食以度时日。这位伟大的天才诗人,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因而受到了世代后人的尊敬和颂扬。

有的是深谙为官之道而避祸。有些政治上清醒冷静之人懂得祸福相倚之理,因此在权力与地位达到一定程度后即脱离官场、主动请退,去过恬淡闲适的致仕生活,避免宦海沉浮给自己带来不可知的灾祸。唐太宗朝名将尉迟敬德(就是后来当了门神那位),虽有大功,但为人“好讦直,负其功”,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和平年代在朝廷上则与其他大臣不协乃至发生冲突,为此曾受到唐太宗严词警告。敬德敏锐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知道再混迹于官场恐怕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在贞观十七年59岁时知止而退,上表“乞骸骨”(就是主动请求提前退休),也得到李世民批准。从其致仕后“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的生活来看,敬德是真心引退,并通过崇信道术、厚自奉养、清净自守的方式来消磨性格中的棱角,以达趋利避害之目的,而且也确实得以善终。

有的是看透朝政局势险恶以退求安。西晋张翰张季鹰是吴郡人(今江苏苏州), “有清才,善属文”,曾跑到北方洛阳为齐王司马冏效力,任东曹掾一职,相当于齐王的秘书长。这官当得好好的,结果一年秋天,行走在洛水旁边的张季鹰突然想到:这个时节,家乡的莼菜该熟了吧,好想吃故乡的鲈鱼啊。于是感叹了一句“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便给老板齐王留了个话后,连辞职报告都没打就跑回江南老家享受“适意”了。他走了没多久,席卷西晋天下的“八王之乱”开打,齐王也卷入其中被杀,而“莼鲈之思”则成为文学史上的著名典故流传下来,好多诗人大佬如白居易辛弃疾朱敦儒都曾吟诵赞扬,连苏东坡也羡慕:“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不过,我却无法判断,这以鲈鱼莼菜为由辞官的张季鹰究竟是任性,还是机智呢?

有的是有志难伸辞官以文报国。刘知几和吴兢都是在唐代官方修史机构史馆中工作的杰出公务员,曾合作修撰唐睿宗、武则天、唐中宗三朝实录。但彼时的史馆已不再是干净的学术机构,沾染了太多官场中不良风气。这般现实让二人绝望,他们回顾自己的出仕生涯,发现竟无一件可圈可点之作,不禁悲愧交加,愤而辞职。但二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朝廷当然不会批准他们的申请。刘知几因在辞职信中历数了史馆众多弊病而伤害了某些显贵之人的利益,日子愈加不好过,便索性退而私撰《史通》,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的煌煌巨著;而吴兢在第一次辞职未被批准之后又接连三次上表,以父丧为由坚去史职而终获允许,此后也私撰本朝国史以实现自己作为治史者的追求,其著作成为后来编纂《旧唐书》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为后人了解客观真实的唐代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清朝乾嘉时期,有超过六十位科举正途入仕的汉族官员不约而同在壮年辞官归隐埋首学术研究,长期执教书院教书育人,如袁枚所言:“尝谓功业报国,文章亦报国”。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清朝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开创者及集大成者姚鼐。

也有的是厌倦官场后回家养老快活。清代袁枚宦海浮沉十年,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绩可圈可点,两江总督尹继善力荐他升迁高邮州知州,然而未被吏部采纳,袁枚一生气在34岁时就辞官了。此后,他花300两白银买下了南京的小仓山隋织造园,隋织造园就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也是曹雪芹祖上的林园,为当时清代江南的三大名园之一,袁枚买下后将其改名为“随园”,自己也变成了“随园老人”,隐居于此近五十年。相当有钱且有才的袁枚此后开始广纳弟子,出资刊刻诗集,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诗坛领袖,引领乾嘉诗坛一代风气。袁枚懂生活会享受爱美食,而且善于理财,到其去世时,仅遗嘱记录即有现银2万余两,田产价值万余两以上。那辞官后日子过得是相当富足而安逸,看来平静闲适的文士生活更适合他工稳平和的性格。

当然了,当年那些古代官员敢于说走就走,官位说不要就不要,肯定不仅仅是品性清高,其实大多数人家里有地、手中有钱,陶渊明那样“裸辞”的绝对是少数和另类。综合平均来看,古时一名官员一年的俸禄,置办10亩土地问题不大,几年下来大多可以成为拥有几十亩田产的“有产阶级”或小地主。有了这些土地作支撑,官员们即使离职,回到家乡靠自给自足,生活不成问题。假如混到中高级别官员,可能一年的收入就能成为中型地主,加上年节恩赏和皇帝的其它赏赐,即便一名清官,几年积攒下来一辈子不做官,也足可以活一辈子了。更何况,官员大多为文士,他们中很多人家庭出身就富贵,而且不当官了,卖文卖画也能过好小日子的。郑板桥就明示售画标准,幸福地过上了“画竹却比种竹贵”的好日子。

1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