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中,威胁策略究竟应该如何使用呢?

王老讲鬼谷 2024-09-26 17:26:41
汉王随即领兵渡过黄河,再次收复成皋,驻扎到广武,取用敖仓的粮食作军粮。此战,汉军采用半渡而击的战术,大败楚军,楚国大司马曹咎和长史司马欣都在汜水之畔自杀身亡。 项羽攻下了梁地十多个城邑后,听说成皋又被攻破,就率军返回。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军对峙。 过了几个月,楚军粮食短缺。项羽很是担忧,便架设肉案,把刘邦的父亲放到上面,通告汉王说:“今日你如不赶快投降,我就煮杀了太公!” 汉王道:“我曾与你一起面向北作为臣子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盟誓结为兄弟,因此我的父亲就犹如你的父亲。倘若你一定要煮杀你的父亲,那么望你也分给我一杯肉羹!”项羽怒不可遏,想要杀掉太公。 项伯说:“天下的事情不可预料。况且有志争夺天下的人是不顾及自己家人的,即使杀了太公也没什么好处,不过徒增祸患罢了!”项羽依从了他的话。 四处灭火 我们不难发现,在楚汉之争的几年里,项羽就是救火队长,哪里着火就去哪里灭火。现在成皋又被攻破,不得不从梁地赶回来救火。为什么要说“又”呢?这不是第一次,肯定也不是最后一次。 为什么项羽不派人死守呢?派人死守了,只不过被刘邦攻破了。 为什么项羽不在这里防守呢?因为梁地着火了,彭越在后方攻城掠地,项羽不得不去消灭彭越。 就这样,项羽在各个战场之间来回奔走,八个坛子七个盖,来回腾挪,其实人人都能看出来,迟早要出事儿,因为结局必然是力有不殆。 项羽一旦陷入疲劳困顿,必然失败,因为经不起持久战、消耗战。当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整体优势发生转变之后,项羽必然走向失败。 在谈判中,如何使用威胁策略呢? 楚汉对峙,几个月之后,楚军缺粮。项羽想要使用威胁的策略让刘邦投降,具体是怎么实施的呢?用刘邦的父亲威胁他赶快投降,如果不投降就把刘太公烹杀。 这个计策究竟能不能成功呢?其实从开始就不会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项羽的认知里,我都要烹杀你爹了,你应该屈膝投降,但是这不是刘邦的想法。 在刘邦的认知里,他考虑的不仅仅是亲爹,还有大业。要成就帝王之业,不是刘邦一个人的事,是追随他的所有人的事。事业需要众人成就,刘邦怎么可能背弃这么多人,而只为父亲考虑呢?即使把亲爹和老婆都搭上,刘邦也不可能同意。 因此,项羽想要使用刘太公和吕后威胁刘邦投降,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成功,因为筹码太小,而刘邦谋取的帝王之业太大,二者根本不匹配。也就是说,项羽的威胁从一开始就威胁不到时头脑清楚的刘邦。 被威胁之时,其实身处被动之中 也正如项伯所说,有志于争夺天下的人,怎么能顾及自己的家人呢? 其实项伯说出了一个道理:任何组织的领导者都不应该接受威胁,不应该让自己处在被动之中。如果刘邦因为刘太公而屈服了,不就相当于被项羽卡住脖子、抓住软肋了吗?刘邦将完全丧失全局的控制权和主动权,事业付诸东流。 而刘邦不能受项羽胁迫,不能有软肋,所以使用的流氓话术就是:你我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杀了咱爹,就分我一杯肉羹。这就是强行偷换概念,给项羽套上杀死父亲的罪责。事实上,如果项羽真想杀刘太公,也能杀。之所以不杀,是因为刘邦不接受威胁。 其实,项羽也可以使用流氓话术:既然你爹是我爹,那你媳妇儿也是我媳妇儿,那我就不客气了。 其实刘邦不能屈服的底层原因有两个: 第一,屈服的结局是死路一条。屈服之后丧失控制权与主动权,屈服之后会丧失所有人的追随。丧失权力,丧失力量,毫无疑问,项羽绝对不会放过刘邦,而是彻底将其消灭。这一点刘邦看得极其清楚,自己既不能降,也不能死。 第二,众心难违,众人的意愿难以违背,难以改变。因为众人汇聚意志,形成合力,舍命都要追随刘邦,是为了建功立业,不能投降。这就决定了刘邦不可能违背众人的意志,出去投降,这在刘邦内部达不成共识。 项羽正确使用刘太公威胁刘邦的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项羽如何利用刘太公和吕后来胁迫刘邦呢?其实这需要设计整体的谋略。 如何重新设计计谋呢?需要重新定义对刘太公和吕后的使用方法。不是直接烹杀刘太公来威胁刘邦,而是把他们做成诱饵,激怒、引诱刘邦出战,然后在作战中消灭汉军,或者在战斗中擒杀刘邦,从而重夺成皋。这才是比较合理的目标与计谋设计。 究竟怎样做才能激怒刘邦呢?需要创造性的使用人质,不是一下子烹杀刘太公,而是一点一点的折磨,创造一种侮辱刘邦人格的方法,激怒刘邦。 比如,对刘太公先割一刀,再割一刀,再割一刀,每天加一刀,只有皮外伤,让刘太公在阵前哭喊,哀求刘邦,过来救他。这样做,能刺激汉军人心,让他们承受屈辱而又无可奈何。比较残暴的方法可以是割一只耳朵,或者一根手指或脚趾,派使者送给刘邦。 比如,对吕雉,每天挑着他的一群在阵前骂战,或者让吕雉在阵前脱衣服,让双方将士欣赏。然后让士卒们集体辱骂刘邦无能,激怒刘邦,胁迫汉军出来作战。只要让汉军出战,项羽就有战胜他们的机会。 因此,不杀刘太公和吕雉是对的,但是没有创造性使用的方法,没有合理的目标和与之相匹配的计谋,则是因为项羽智谋不足,又没有强有力的谋事支持,必然在智谋方面处在劣势上。 更加阴险的方式 其实,还有更加阴险的计谋,那就是真的把刘太公的耳朵或者胳膊砍下来,真的煮汤,或者做成肉羹,送给刘邦。你不是在阵前说要分一杯羹吗?那我就真的给你送来肉羹,看你喝不喝。 历史上有没有这种事情呢?当然有,传说周文王为能逃离纣王的控制,忍痛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羹。而史实中还有真实的记载,乐羊率领魏军进攻中山国时,中山国君把乐羊的儿子做成肉羹送给他喝。而乐羊真的喝了一杯,中山国为之震动,就投降了。 如果项羽送来刘太公的肉羹,刘邦要是喝了,项羽一定要在两军阵前指责他不孝;如果刘邦不喝,也要指责他不守信用,你说要喝却不喝,而且还要辱骂刘邦是无能之辈,不能舍己救父。目的只有一个,激怒刘邦,逼迫刘邦出战,然后利用优势兵力,在战场上取胜,这是项羽的优势所在。 问题来了,刘邦怎么反制呢? 刘邦能不能喝肉羹呢?当然不能。无论是周文王还是乐羊,他们吃的都是儿子的肉羹,而刘邦陷入的困境是吃父亲的肉羹。如果真吃了,那就成了大逆不道,不仁不孝,追随刘邦的所有人都有可能内心恐惧、动摇,这样的领导谁还敢追随呢? 那么如何破解呢?方法也很简单,直接用肉羹来发丧。既要表达自己的孝心,又要哭诉自己的无能,不能救父亲就像当年不能救义帝一样,立刻就能逆转形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利用陵前哭诉,激励全军士气,团结人心。然后抓住时机,趁项羽粮食耗尽之时,发动反击。 本质上,项羽烹杀刘太公,给刘邦送肉羹,是一种攻心的方式。就是要激怒刘邦,让他在愤怒中出战,或击溃刘邦的心理防线,让他屈服。如果恐怖威胁的方式不能达到目的,反而激起了巨大的仇恨和决心,反过来被刘邦利用,达到稳定军心、团结人心、激励士气的目的,那么项羽的计谋就是失败的。 乐羊食子,这种违反人性的行为,向中山国君表达了决心,稳定了军心,反过来震慑了中山国,直接让他们屈服投降了。
0 阅读:5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