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术:刘邦称帝,如何经营天下人心?

王老讲鬼谷 2024-10-05 17:52:41
诸侯拥戴,刘邦称帝 诸侯王一致上书,请求推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初三),汉王便在氾水北面登上帝位。 项羽已灭,刘邦登基,首要任务肯定不是斗争了,而是经营天下,笼络人心,安抚人心,创造稳定的秩序。刘邦都做了什么呢? 第一,战争结束了,要解决军队问题。不可能所有士兵还都脱离生产,而是回家耕地。 夏季,五月,士兵们都复员回家。可能很多人纳闷了,如果让所有的士兵复员了,那岂不是没有军队了吗?其实这和当时的兵役制度有关,除了常备军之外,大部分的军队都是农民服兵役。比如陈胜,吴广起义率领的9百戍卒,就是服兵役的农民。而秦汉时代法定服兵役的期限为两年。因此常备的军队是不动的,服兵役的全部遣散,回家务农。 第二,登记户籍,恢复行政管理制度,恢复官府各项职能。 高帝刘邦颁布诏书:“百姓中以前有的人相聚安守在深山大泽中躲避战乱,未登记入户籍中。如今天下已经平定,诏令这些百姓各自返回他们的所在县,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和田地住宅;官吏应依据法律义理进行教诲,处理纠纷,不得鞭笞侮辱军中官兵;凡爵位至七大夫以上的,都让他们享用封地民户的赋税收入,非七大夫爵位及其以下的,都免除其个人及一户之内的赋税徭投,不予征收。” 第三,要解决反抗问题。重点要关注项羽的属下,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反对自己的人,不愿意归降的人,不能让他们成为不稳定因素,就要包容他们、安抚他们,招降他们。 如何安抚人心、经营人心,在天下建立属于汉王朝的统治秩序呢? 第一,刘邦必须展示胸怀,展现仁德,包容天下。从刘邦称帝的那一刻起,阶段就已经发生转变了,从争夺天下,变成了治理天下。争夺天下之时,有明确的敌人,就是项羽集团。而治理天下之时,普天之下皆是大汉子民,只有谋反者才是敌人。 第二,因人成事,借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需要选择特定的人,利用他们来创造事件,表达刘邦的明确态度:如何对待曾经的敌人? 第三,创造事件,进行传播,核心目的是展示怀柔、仁德,安抚天下人心,尤其是曾经和自己做过对的人,有曾经的诸侯属下,尤其是楚国的将领,都不要紧张,只要不造反,一切都好办。毕竟,现在要建立太平的社会秩序了。 第一个人:田横 韩信灭齐之后,田横逃亡到了彭越这里。彭越已受汉封梁王,田横怕被杀掉,与他的部下五百多人进入大海,居住在岛上。 高帝刘邦认为田横兄弟几人本来曾平定了齐地,齐地贤能的人大都归附了他,今流亡在海岛中,如不加以招抚,以后恐怕会作乱。 刘邦的担忧非常准确,必须解决齐国田氏的问题,因为田氏子孙一直是不稳定因素。从陈胜吴广起义,田氏子孙在其地就没有消停过,要么闹独立,要么搞内讧,离心力非常强。陈胜起义的时候,田儋闹独立,自己称齐王。项梁刚打走了章邯,田荣不仅不帮忙,一门心思跑回去抢班夺权。项羽分封诸侯之后,田荣第一个跳出来闹独立,还帮着陈馀在赵国搞独立。现在,刘邦统一天下了,就不能再让田横继续闹独立了。 于是就派使者去赦免田横的罪过,召他前来。田横推辞说:“我曾煮杀了陛下的使臣郦食其,现在听说他的弟弟郦商是汉的将领,我很害怕,不敢奉诏前往,只请求做个平民百姓,留守在海岛中。”使者回报,高帝便诏令卫尉郦商说:“齐王田横即将到来,有敢动一动他的随从人马的人,即诛灭家族!”随即再派使者拿着符节把高帝诏令郦商的情况对田横一一讲明,并说道:“田横若能前来,高可以封王,低也是个侯哇。如果不来,便要发兵加以诛除了。” 田横也很担忧,怕自己被郦商杀掉。这个理由貌似是正确的,其实根本不正确。郦商敢不敢动手,取决于刘邦。刘邦都明确下令,不能伤害田横,又有谁敢杀他呢? 从一点可以看出,田横的政治智慧不足,他不能敏锐地觉察到刘邦的担忧。从根本上说,他不明白刘邦的帝王心思,不明白刘邦此时召他的目的,不明白天下形势变了,用他有大目的。 因此,田横认知不足,就不能在刘邦与自己的担忧中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刘邦召田横,就是刘邦的解决方案。就是要封赏、安抚他,而不是消灭他。如果刘邦要消灭他,还会召见他吗?如果刘邦真想要杀他,真想让郦商报仇,就会直接派郦商为将军,派兵入海岛剿灭田横。 刘邦用行为暗示得非常清楚了,就是明示,你可以来,郦商不能动你。这都已经无比明确了,而田横还在用争夺天下时的思维揣度刘邦,认为刘邦如他就是要消灭他,而不认为刘邦召他是要安抚他,安抚齐地。 因此,田横的认知是错误的,对天下形势理解错误,对刘邦的心思理解错误。他不明白,此时刘邦最需要原谅所有敌人,安抚天下,笼络人心。 田横要是来了,刘邦必然使用怀柔之策,用封赏田横向天下展示包容、仁德。安抚封赏田横之后,他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让曾经与刘邦做对的势力、有过节的人,放下心中的不安。 现在,刘邦已经称皇帝了,最需要的是安定。而且天下最需要太平之时,你田横也没有机会了,谁还会跟着你闹独立呢! 田横自杀 田横来了,又在驿站自杀了。死前对自己的宾客说:自己也曾经和汉王一样南面称王,现在却成了人家的俘虏,这种耻辱非常大。况且还与郦商有仇,内心惭愧。说白了,田横心里有过不去的坎儿,面子是个巨大的问题。 最后他揣测说,刘邦想见他,只是想看看他的容貌。现在把头颅斩下,送过去还能看。这算什么理由呢?你让刘邦去看一个大活人不是更好吗?刘邦一定会杀你吗?如果是,费这么大劲,费这么多心思和周章,那又何必呢?如果杀了你刘邦那么多承诺,不就成笑话了吗? 当然,田横自杀了,至少算是保住了最后的尊严。其实,见一见刘邦,就算被杀了,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被杀就没面子,自杀就有尊严啦!其实这也算不同价值观认知下,导致对行为价值的评判完全不同。虽然都是死,但是在主观上赋予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刘邦善后 田横自杀之后,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贤能!并且授给田横两位宾客都尉的官职,调拨2000士兵按照侯王的礼仪安葬了田横。这就是刘邦的仁德,活人要给官职,安抚不了活的田横,也要安抚死人,该给死人的待遇要给足。 下葬以后,两位宾客在田横的坟墓旁自刎而死,为田横陪葬。高帝听说后,大为震惊,认为田横的宾客都很贤能,派使者去招抚他们。使者抵达海岛,这五百人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杀了。 这件事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单纯从结果看,从纯客观的角度说,田横和他的500宾客自杀对刘邦是有利的,不稳定因素全部消除了。第二,不能通过安抚田横本人来达到示范效果,还可以转换角度,通过宣传田横的宾客达到宣传仁德、怀柔的目的,因为可以褒扬忠义,这些宾客都是典范。 第2个人:季布 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多次窘困羞辱汉王。项羽灭亡后,高帝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下令说有敢收留窝藏季布的,罪连三族。 季布于是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脖子当奴隶,把自己卖给鲁地的大侠朱家。朱家知道他是季布,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朱家随即到洛阳去运作滕公夏侯婴。 朱家说:“季布有什么罪啊!臣僚各为他的君主效力,这是常理。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便借私人的怨恨去寻捕一个人,怎么这样来显露自己胸襟的狭窄呀!况且根据季布的贤能,朝廷悬赏寻捕他如此急迫,这是逼他不向北投奔胡人,便往南投靠百越部族啊!忌恨壮士而以此资助敌国,这是伍子胥所以要掘墓鞭打楚平王尸体的缘由呀。您为什么不从容地向皇上说说这些道理呢?” 滕公寻找机会,向高帝进言,高帝便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他,授任他为郎中。 季布身上的标签有三个:第一,项羽的将领;第二,羞辱过刘邦;第三,被刘邦悬赏捉拿的人。而季布没有直接自首,而是把自己搞成奴隶,自己卖了自己,而且买家选择非常准确,这个人就是朱家。这就表明,季布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尊严,也不要面子,而要积极寻找出路。 朱家也不愧大侠名声,积极为季布运作,运作能力相当了得,能够直接找到滕公夏侯婴。滕公是刘邦的嫡系,还曾是司机,救过刘邦的命,能说上话。 朱家的运作是一种间接说服的方式,他不可能直接去说服刘邦,而是要借用滕公夏侯婴之口来说服刘邦。这样朱家就得把说服内容准备好,内容要点有三个:第一,各为其主,刘邦又何必因为私人怨恨而显露自己的胸襟狭窄呢!第二,季布贤能,当然是大材。第三,不能把闲人资助给敌国,大才不能为刘邦所用,就有可能被他人所用。如果被敌人任用,对大汉不利。 果然刘邦赦免了季布,并且授予郎中的官职。季布、朱家的运作,其实就是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这样做就可以安抚一大批项羽的将领,尤其是曾经与刘邦作对的人,至少表明他们都有机会。 第3个人:丁公 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击并困住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感觉事态危急,便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丁公于是领兵撤还。 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高帝。高帝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就把他杀了,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 刘邦为什么非要当众处死丁公呢?司马光也认为,此一时彼一时,形势不同所致。争夺天下之时,什么人都应该接纳。而到了完成之时,就必须宣扬忠诚,哪怕救我自己的命,不合于礼义,也不能宽容。并且杀一个人能让千万人畏惧,这样的影响深刻而又广远,那就必须得借丁公的人头一用。 从丁公的角度来看,他的认知不足。 第一,不理解时移世易,形式不同,阶段不同,帝王做事的目的也不同。刘邦杀丁公,当然能通过事件达到宣扬忠义的目的。但是,目的可能并不仅仅在此。 第二,不理解人性险恶,人心易变。这是更深层次的阴暗心理,大恩如仇。恩太大了,偿还的义务超过了必要的、可以承受的限度,只能杀掉恩人。 因为,丁公放过自己的大恩,刘邦不可能用命来偿还。而现在,刘邦赏赐什么都比自己的命要小,要少,恩情真的还不起啊!更不可能拿江山来还恩情,因此只能杀了丁公,但是,必须得找一个正当的理由。包括司马光在内,都认为这是进取之时与守成之时的策略不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全部。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更深层次的人性、人心的阴暗面。真的是大恩难报,不如杀之。 底层逻辑是互惠原理在作祟,互惠原理认为:接受他人的恩惠,就有回报的义务。心理机制则是负债感和亏欠感。 丁公对刘邦的活命之恩难以报答,数量上没有对等的价值。而不能报答的恩情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而能消除心理负担的方法就是把恩人杀了。恩人不在了,负担也就没有了。因为不需要再有回报的义务了。把债主杀了,也就不用还债了。美国就是这么想的。 至于这是不是阴谋论,仅供参考。 《反经·恩生怨》 故知怨也者,亲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0 阅读:0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