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绪化转向理性化决策,只要一瞬间

王老讲鬼谷 2024-09-30 17:46:45
韩信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且它的南边又临近楚国。请让我暂时代理齐王去镇抚齐国。”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即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朝思暮想地盼你来协助我,你却想要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连忙暗踩汉王的脚,接着就凑到他的耳边低声说:“汉军目前正处在不利的形势中,哪能禁止韩信擅自称王啊!倒不如就趁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自行镇守齐国。不然的话,就可能会发生兵变。” 汉王这时也醒悟过来,乘机又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国,要做就做正式的君王,何必要当个代理国王呢!” 春季,二月,汉王即派张良带着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去攻打楚军。 踩脚提示 韩信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镇守齐国。此时刘邦大发雷霆,这就是情绪化反应。其实情绪化反应,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哪怕刘邦有天赋之才,精通帝王之术,在身处困境之时,面对韩信的胁迫,愤怒的情绪不由自主,怒从心头起。 而张良陈平都踩了刘邦的脚,说明三人正在议事,坐得非常近。而面对韩信的使者,不能大声说话阻止,只能采用动作。踩脚的目的就是先止住刘邦的愤怒情绪,接着在耳边低声劝说。这就是谋士的价值,在关键时刻要发挥作用。 为什么必须阻止刘邦的愤怒呢?因为愤怒不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眼下刘邦的困境。事实上,所有的情绪都不解决问题,发泄只能让人心里舒坦。如果任由刘邦愤怒的情绪发泄,而不给韩信封赏,那么韩信极有可能心生怨恨,就会离心离德,开始与刘邦保持距离,反而给了项羽拉拢的机会,甚至有可能把韩信推向刘邦的对立面上。 从消灭项羽的整体形势来看,这样做是非常不利的。 张良、陈平的道理 第一,要现实,要实事求是。目前,面对项羽,刘邦处在不利的形势上,战略形势虽然占优,但是战场形势处于防守,根本无力禁止韩信自己称王。 第二,需要借用韩信的力量。韩信已经灭亡了齐国,占据了齐国的土地,那就可以调用他的军队来围攻项羽。这样就可以逆转形势,对刘邦更为有利。可以转祸为福,借力打力。因此顺势满足韩信的要求,他就必然会答应出兵。 第三,最坏的情况。如果不封赏韩信,如果项羽拉拢韩信,如果韩信自立为王,战略形势立刻逆转,对刘邦极其不利。 话已说完,刘邦立刻醒悟。这就是天赋之才,对于战略形势、对于利害转化,一点就透。 《鬼谷子·摩篇》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顺势转变 刘邦使现挂的能力也非常强,前面发完火,听完张良,陈平的劝谏,顺势接住前面的话头,用骂人的口吻说:大丈夫就应该要真齐王,要什么代理齐王呢? 为什么刘邦要用骂人的口吻,而不用正常口气说话呢?一是因为先发火了,接下来骂人才是正常的,二是因为刘邦经常骂人,这是他个人的风格。因此,只有使用骂人的口吻才符合当时的情境。 前后一致才能掩饰刘邦的愤怒,才能掩饰真实的内心状态,才能掩饰从不情愿到情愿的转变。如果使者回去告诉韩信,其实刘邦非常愤怒,非常不情愿,韩信会怎么想呢?他立刻会觉得自己的行为过分了。就算得到了齐王的封赏,他的内心仍然是不安的,因为被刘邦怨恨,会让刘邦永远都没有安全感,这就相当于在刘邦的心上扎了一根刺,而这根刺永远无法消除,自己永远处在危险之中。 本质上,在刘邦的内心里,他认为这是韩信的胁迫,心不甘、情不愿地封赏了韩信。但是这样的事情又不能承认,如果承认了,岂不是任何下属在立功之后都可以反向胁迫,要求封赏吗?岂不是人人都要挑衅刘邦的权威了,还算得上哪门子的汉王呢? 最强执行力 为什么要派张良为使者亲自带着印信去封赏韩信呢?因为这件事无比重要,需要超强的执行力,保证事情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出现纰漏。封赏韩信为齐王,更重要的原因是调用他的军事力量围攻项羽。 如果派普通的使者去,不能表达刘邦对韩信的重视,也不能保证执行中不出问题。张良亲自出马,就把对韩信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了最高级,而且张良还可以安抚韩信。就算有意外情况出现,他也可以便宜行事,临机决断。 因此,办大事一定要派身边最亲近的人、最有能力的人。 街亭之战,诸葛亮派马谡去,就是他认为马谡是自己最亲近、最有能力的人,而事实上,马谡是亲近人,但能力有瑕疵,因此就出事儿了。
0 阅读:4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