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想要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究竟有多难?

王老讲鬼谷 2024-09-11 17:06:36
韩信的发迹简史韩信的家境贫寒,连吃饭都是问题,所以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他四处交游,也就不可能形成名声,也就没有朋友帮忙传播其才华和能力,因此不可能显扬名士的称号。 而且,韩信参加项梁、项羽的队伍之后,一直没有耀眼的功绩,也爬上高官,因此没有形成影响力,没有获得更好的崭露头角的机会。 归顺刘邦之后,开始时没有贵人推荐,做的是小官;好不容易见到了滕公,推荐给了刘邦,也只做了都尉的官职,没有见老板的机会;再次逃亡,被萧何追回,推荐为大将军。特殊时期,终于被刘邦任命。然后才谈论了最为关键的战略问题,而韩信有全套的解决方案,刘邦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这样的人才太迟了。 第1任老板:项梁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持剑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为什么韩信到了项梁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呢?根本原因是他们的优势能力相同。俗话说,同行是冤家,项氏家族是武将世家,精通用兵,项梁、项羽的优势能力都是用兵。因此,在项梁的认知中,韩信并不能弥补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他又怎么可能获得机会呢? 更何况项氏在楚国世代为将,自以为身份高贵,在项氏面前谈论用兵,毫无疑问会被看成关公面前耍大刀,又怎么可能听取韩信的建议呢? 第2任老板:项羽项梁战死之后,韩信归属项羽,担任郎中。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却不予采纳。 项羽的军事能力比项梁还要强,在当时,无论是个人实力还是指挥军队作战的能力,项羽都是首屈一指。 韩信给项羽出谋划策,最大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一是军事方面。 在政治战略方面,项羽的领导水平不足,政治才华偏弱,如果韩信线上的战略谋略水平比较高,可能会超越项羽的认知,项羽根本就听不懂,当然不会采纳。如果二人对政治战略的理解是不同的,对天下发展趋势的认知是不一致的,项羽也不可能采纳韩信的建议。 在军事战略方面,项羽的军事才华超强,用兵能力无敌,项羽既具有能力优势又具有自信,甚至达到了刚愎自用的地步,听取韩信策略的可能性当然不大。如果韩信的策略比项羽的更高明,项羽能不能听懂是一个问题;就算听懂了,愿不愿意采纳又是另一个问题。有可能项羽也存在嫉妒心,嫉妒会令人面目全非,会让人丧心病狂,为了证明自己高明,当然不能听取建议。如果韩信的策略比项羽的更差,那项羽就更不可能听取了。 因此,虽然韩信在项羽手下做了郎中,虽然曾经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是韩信被项羽重用的概率还是很低的。 在前两任老板这里,韩信一直没有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既与韩信的能力与项氏相同有关,又与项梁、项羽的领导水平有关。项羽的内心里残存的是旧贵族的理念,任用的大都是家族内部人,任用的其他人也都是和项氏有各种关系,像韩信这样纯民间人士,机会当然不大。 第3任老板:刘邦人生如何获得机会呢? 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仍然不为人所知,做了个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韩信犯了法,应判处斩刑,与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遭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望,刚好看见了滕公夏侯婴,便说道:“汉王难道不想得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外表威武雄壮,就释放了他而不处斩,并与他交谈,欢喜异常,随即将这情况奏报给了汉王。汉王于是授给韩信治粟都尉的官职,但还是没认为他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寻找机会 既然在项羽这里没有机会,韩信不可能郁郁久居人下,得寻找新机会。于是他就逃亡到了刘邦这里,但是既没有自荐信,也没有他人推荐,所以只做了接待的小官。 就算刘邦的领导水平高,韩信到了之后,依然没有很快重用。这其中究竟有多少原因呢? 第一,韩信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没有名声,领导都没有听说过,没有进入领导视野,没有能力证明,没有功劳证明,没有他人推荐,所以得不到重用,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在项梁、项羽这里,韩信没有积累足够的财产,也就无法实现交际,无法向上结交,也就没有向上攀爬的路径,没有交际,就更没有人推荐了。没有名声,没有影响力,在哪里都不会受到重视,也就不会重用。 第三,任何人从零起步,到最后成为重要官员,或者建功立业,封为一方诸侯,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从能力上说,而与韩信能力相匹配的官职太高,没有一步步的铺垫,没有稳扎稳打,想要一步登天,一步到位,实现的难度太大,需要的机遇条件太过苛刻。不过幸好韩信遇到了,才被直接任命为大将军。 什么样的机遇呢?刘邦到达南郑时,众位将领和士兵们都唱歌思念东归故乡,许多人中途就逃跑了。对于刘邦来说,这是生死存亡之时,因为人心一散,队伍就没法带了。如果刘邦失去了队伍,他再想从汉中杀出来,绝无可能。 也正是在这种时刻,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且用自己的眼光保证韩信绝非常人。 而在刘邦看来,此时急需要稳定人心,需要树立一个典范,需要推出一个人稳定军心,而选定的这个人就是韩信。把韩信任命为大将军,一举两得。 一是稳定军心。汉王敢于封赏,敢于给予他人利益,敢于给出官位,用利益稳定军心,谁跑了不就没有了吗?二是影响人心,创造示范效应。一个从项羽那里逃奔过来的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个曾经受过胯下之辱的人,都可以被任命为大将军,其他自认为能力超群、胆量过人的人,会怎么想呢?这就能吸引、调动更多人投奔,只要有人来投奔,那些想走的人也都会留下来。 第四,韩信没有重视结交贵人。在刘邦这里,韩信遇到的第一位贵人是滕公夏侯婴,刘邦的司机。 因为韩信犯了法,被判处斩刑,轮到他时,刚好看到了夏侯婴,便说:汉王难道不想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 韩信为什么犯了法呢?这个可以猜测,不一定准确。他在做接待宾客的小官时,可能比较穷困,所以收受了贿赂,或者接待不周得罪了人。 如果就这样死了,韩信死得很憋屈。滕公夏侯婴的出现就是一线生机,从喊话中,滕公听出了不同凡响,再加上韩信外表威武雄壮,就释放了他。滕公和他交谈之后欢喜异常,认为自己发现了人才,随即把情况奏报给了汉王。汉王授给韩信治粟都尉的官职,但还是没认为他有不同寻常之处。 其实,这个时候有一线机会,刘邦可以召见韩信,考验一下他的能力。但是刘邦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给了都尉的官职,也算是对滕公推荐的认可。这样韩信可以在治粟都尉的官职上做出成绩,同时等待机会。 同时,韩信做事也有问题。既然滕公认可你、推荐你,那么韩信就应该把腾公当成有知遇之恩的贵人,加强联系。而且有了官职,可以做出成绩,可以等待机会,可以进献策略。如果觉得自己的影响力不足够,那就借滕公的影响力,将计策献给滕公,让滕公上书。而且有了功劳还要不忘滕公的恩情,但是这些事韩信是做不到的,因为他的德行不足。 与滕公建立联系,韩信已经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而展现自己实力需要等待机遇。 第五,韩信的第二位贵人是萧何。韩信好几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觉他不同于常人。刘邦到达南郑时,众将领和士兵思念东归故乡,中途逃跑。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 韩信有大才,却怀才不遇任何人得到重用都有一个考察的过程,需要在不断任用中发现其才华,然后才能予以重用。 刘邦之所以没有任用韩信,从根本上说是没有见到韩信,更没有亲自考察过他的真实实力。没有考察便不能任用,不能只听信他人的推荐,这是刘邦作为一把手的高明之处。 比如,刘邦与张良初次会面,就任命为掌厩将,因为张良是带着100人入伙的;见了陈平就封官,是因为陈平在魏王那里任太仆,在项羽那里任都尉,所以刘邦才直接任命陈平为都尉,负责监督各部将领;郦食其拜见刘邦,一是带着功劳,夺取陈留的全套方案,二是有兄弟,带着4000人加入,夺下陈留,立刻封侯。 总之,刘邦直接任用的人大多都任过高官,能力得到了验证。或者带资,或者带功,才加入刘邦的队伍。而韩信在项梁、项羽的部下没有展现出才华,没有建立功绩,也没有去名声,落得怀才不遇也算正常情况。 反观韩信,光杆一个人来了,虽然带着夺取天下的全套方案,但是却没有机会献计献策,又不想耐心等待,只能逃亡。 在当时,如果项羽不能任用韩信,刘邦也不能任用韩信,就没有人可以任用韩信了。因为天下诸侯,真正任用贤人的人并不多,能驾驭韩信的几乎没有。就算韩信从刘邦这里逃走了,他依然没有获得名声,其他诸侯也不会认为他有大才。 刘邦之所以任用韩信为大将军,根本上说机遇促成,一方面需要稳定军心,一方面是信任萧何,相信萧何的眼光和能力。 反向思维,逃跑何尝不是计策呢?反过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韩信逃走是获得重视的一种方式,能创造影响人心的力量。 比如在线下店买东西,在砍价的过程中,拒绝并离开也是一种为卖家制造的降价压力。比如女人总是用分手来恐吓男人,令男人屈服。 韩信挟自己的才华用逃跑来威胁刘邦,从而获得足够的重视。最终,在众将逃亡的机遇之下,韩信成功了。
0 阅读:19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