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伊二手书小镇
(一)这是个值得反思的乡村振兴故事
当地老人理查德·布斯依托海伊小镇发展二手书事业,让海伊成了“二手书王国”。继任者伊丽莎白对二手书事业没什么兴趣,她依托二手书发展了更多旅游业态,让海伊小镇变得商业化,体验更丰富,更像旅游景点。
理查德·布斯
海伊小镇淘书圣地
对淘书客来讲,海伊小镇是再好不过的淘书圣地;对于游客来讲,海伊小镇更热闹、更像景点了;对当地政府而言,当地的产业振兴了,经济收入提高了;而对于当地人而言,海伊小镇只是改变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海伊小镇
是的,不要说越来越排斥当地人的“伊丽莎白”发展模式,即便是理查德布斯的“二手书镇”计划,也不是所有当地人都认可。老海伊人麦克爷爷常说,我不卖书、不靠旅游业赚钱,我就是个教环境科学的无聊教授。海伊对我而言从不是什么伟大的书镇,她只是海伊河畔的小镇,仅此而已。
(二)英国海伊小镇的故事,和二手书有关
HAY-ON-WYE(海伊小镇)位于英格兰和威尔士交界处,这座普通的英伦小镇曾经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二手书小镇,也是拥有二手书最多的小镇。
二手书小镇
这里居住着不到两千人,经营着将近40家二手书店,拥有800多万册二手书,书的种类可谓包罗万象——文学、经济、儿童、医学、工业,甚至色情。在这里,你可以很便宜地买到网络上没有的旧书,也可以很幸运地淘到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比如狄更斯作品的首版,有教皇签字的《圣经》等等。
镇上的书架有很多沿着院落外墙而设,绵延十余里。每家二手书店都有独特的主题和风格,比如“诚实书店”里的二手书就摆放在露天雨棚里,和四周的山树、欧洲最古老的城门、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城堡遗迹融为一体。这里没有人看守,书籍价格统一,你看上哪本,把钱投进邮箱就可以直接拿走了。
二手书店
二手书店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惊人的藏书量为海伊带来了“书镇”的称号,以及每年几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淘书人——普通白领、诗人、学者、教授、图书馆员工等,这无疑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小地方,竟有一百三十多家住宿场所,包括宾馆、民宿、家庭旅馆、,这个数字是书店总量的4倍。
帐篷以及宿营地
(三)书镇同时意味着“书籍的文艺复兴”和“旅游产业的大变革”
理查德·布斯是二手书镇的缔造者,对二手书有着深厚感情和独特运作理念。在他看来,新书只是在彰显作者的自我,二手书才能真正彰显作者的智慧:因为新书的成败仰赖作者的宣传与行销,二手书的传播则重视作品本身的内涵。
理查德·布斯是二手书镇的缔造者
所以“旧书永远不死,即便某本书对99%的人而言都无聊透顶,总是会有那么1%的人——不管他是谁、在哪——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它”。但是世界上的二手书太过分散,对多数的人而言无异于大海捞针,我们很难发掘它的商业潜力。若搜集到一处,将会彻底改变这个局面。
为此理查德·布斯于1967年左右开始疯狂地搜罗二手书和绝版书,他跑遍了世界各地——从英伦三岛到世界各地,从美国的旧书市场到欧洲的老旧图书馆……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的优质二手书集聚到他的手中。
他选择海伊镇来存放二手书、发展二手书事业,这个决定在今天看来是独具慧眼的:
其一,小镇环境好。这里是安静而民风淳朴的小地方,位居乡村深处,远离城市喧嚣,但交通还是比较便利的。
小镇全貌图
其二,地域安全。这里远离伦敦,可以保护其免受伦敦的控制。
(海伊小镇)位于英格兰和威尔士交界处
其三,资源廉价。因为历史的原因,此时海伊镇的经济很不景气,便宜的房地产为他囤积大量的二手书提供了保障,而镇上闲散的劳动力则包揽了二手书的运送归类等工作。
其四,地方文化特色浓厚。这里保持着浓郁的历史传统或地方文化特色,几乎不受现代化的侵染。很多街道窄得难以行车,人们也宁愿把车停在镇外。这样的小镇才契合书镇应该放慢生活、品味生活的格调。没有谁会认为“书镇”应该是道路笔直宽广、建筑单调刺目、遍布连锁企业的现代小镇。
其五,资源丰富。这里不仅有旧书,还能提供很多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人们来到海伊,就算不淘书,还能骑马、登山、坐独木舟漂流、参观诺曼风格的城堡遗迹。
(四)在经营书镇和变革旅游产业这两方面,“国王”的理念都是非常独到的
理查德·布斯的远见卓识为打造二手书镇奠定了基础,而圣诞的营销活动则充分扩大了书镇的知名度。在买下海伊城堡之后,理查德·布斯在1977年祭出了愚人节大招。
海伊城堡
这一天布斯宣布海伊小镇独立,他自封为国王,并授予自己的马以总理之职。他还煞有其事地制作了一整套“海伊国”的护照,并向他认为有意思的人颁发贵族爵位。这样的举动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这个异想天开的点子的确奏效了,经过媒体报道之后,海伊的书镇名号打响了,世界各地的爱书之人开始涌向这里……
海伊的书镇
海伊镇的二手书产业改变了许多家庭的命运。当地的小商贩、旅馆业者、咖啡馆老板和民宿主人都因此获益,并为海伊镇的年轻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大幅改善了人口外流、老化的状况。
在“国王”理查德·布斯的蓝图里,“书镇”的概念不只是几位书店业从业者的群聚,而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主要目的是克服被政治过度主导的旅游产业——“国王”痛恨旅游业和官僚体系每年花费数百万英镑来破坏农村社区。为此他还设计了许多反商业的标语,并极力主张让书镇退出威尔士旅游委员会、威尔士乡村发展委员会等官方机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布斯当年策划“独立运动”这一营销活动,却十分反感一年一度的海伊文学节,尽管后者也为书镇带来更多游人。
“BBC、卫报等媒体出钱举办的文学节,会毁了海伊镇的书香和宁静!”国王不无愤怒地说。所以海伊镇总是刻意与这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节保持一定的距离——几乎每年的文学节都是在书镇外搭起的数十个白色大帐篷里进行,游客的车也要停在镇外。
这样一来,书镇还是闲适宁静的乡村氛围。小镇里里外外虽然熙攘着各国的游客,却总能找到一条偏僻的小巷,看见数百年前造就的英式民居,以及在街角咖啡馆闲谈的居民。这座小镇还沿袭着许多过去的习惯,比如周四的广场集市上,附近的农户搬来古旧的长条木桌,开始贩售自家产的羊毛、奶酪,偶尔有卖自酿啤酒的商户身着中世纪的服装吆喝开来。广场正对着那座千年古堡,颇有回归古老王朝的意趣。
在经营书镇和变革旅游产业这两方面,“国王”的理念都是非常独到的,他保证了海伊人的生活状态不会遭到过分打扰,也保证了淘书人和的旅游体验。
(五)继任者伊丽莎白对书镇的重整,完全走到“国王”的对立面
然而,老国王的宏伟理想最终没能实现。随着年华老去,病魔缠身,他在经营与维护书镇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不得不忍痛将书镇卖给一名婚礼策划商——来自伦敦的伊丽莎白,从而亲手葬送了关于书镇的种种美好而伟大的设想。
婚礼策划商——来自伦敦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对书镇的重整,几乎完全走到了老国王的对立面——
布斯“要克服被政治过度主导的旅游产业”,她则主动寻求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优惠,将鲜活的城堡改成死板的展览空间、博物馆。
布斯要让旅游业服务于二手书产业,她则让二手书变成旅游活动的附庸,比如利用二手书店策划城堡婚礼,新书旧书与玩具礼品兼营,在书店周边开设电影院、咖啡馆、洗衣房……
相比于乡村,海伊镇缺失了乡村的本质和底蕴;相比于城市,海伊镇却又不够繁华,不够便利。和很多发展旅游的乡村一样,在伊丽莎白的努力下,海伊小镇镇“成功地”从拥有独特气质和宁静氛围的二手书小镇,变成了特色隐褪、被现代商业和政治因素严重裹挟的落后旅游城市。
对于伊丽莎白来讲,这样的改变也许是必然的——她对二手书没有那么大的抱负,并且随着网上购书越来越方便,电子书兴起,小镇上的二手书生意并不好做。
但是书镇之王理查德无法理解。他认为这座古老的小镇正被现代商业不断蚕食——这才是小镇没落的原因。当他迈着不太灵便的腿,走到伊丽莎白向“国王”致敬的理查德书店门前,看见那座数百年的老房子被伊丽莎白彻底粉刷,像故意做旧的新建房,粗糙不堪;他看见那大大的橱窗里,居然陈设着莫名其妙的火车图集,以及在环形轨道上奔跑的玩具火车。
他不敢想,这位女人会把他的城堡改造成什么样——像个土大款建造得毫无品位的宫殿吗?他不敢想,这位女人会把他建立了50年的小镇改造成什么样?遍地粗陋的娱乐商品,像个毫无人情味的旅游景点吗?
海伊镇上的二手书店,不少成了兼营新书和礼品玩具的旅游商店。正如一位店主所说,“如果她继续用钱来收买这座小镇,那么明年至少有15家二手书店将与我一起搬离这里。到那时,这座小镇便无药可救了。”
二手书店兼营新书和礼品玩具
(六)更严重的是,这里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排斥当地人
伊丽莎白本人也表示,“对外地人而言,在海伊镇开书店更容易,因为外地人不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可以翻天覆地做一番事情……”
而对当地人来讲,在越来越没有参与感的市场化大潮中,他们能做的,只剩下对往昔生活氛围的怀念。新的资本、业态和人力资源引进来,等待当地村民的,只有被骚扰,被边缘化,甚至被驱逐的命运吗?
(七)海伊小镇失去了二手书,失去了特有的奶酪和手工制品,也失去了宁静的生活氛围。
当海伊小镇变得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旅游小镇都没什么两样了,自然也就失去了闻名天下的本源。在这个值得所有乡村建设者思考的故事中,还有好多问题等待解答:
乡村和旅游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是该接受游客量剧增从而增加本地收入,还是该限制游客数量以保护乡村的宁静生活?是否应该尊重乡村的风俗、历史、氛围、习惯,避免旅游区商业的过度开发?
(完)
声明: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冒犯,请及时联系,会立即处理。
乡村集结号:北京城乡策略研究院自办媒体。肩负“破解乡村振兴之惑,探索产业融合之道,塑造乡土田园之美”使命,深耕乡村产业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等领域,传播世界乡村发展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搭建全面赋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自媒体信息交流平台、智慧创新讲台、乡村产业舞台,宣传推介展台。为致力乡村发展的建设者提供快速、有效的知识传递服务,实现村企相依、景田相望、城乡相融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