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有一座被誉为荷兰威尼斯的美丽村落,即羊角村(Giethoorn)。该村位于荷兰西北方艾瑟尔省(Overijssel),斯滕韦克尔兰德市(Steewijkerland)的德威登(De Wieden)自然保护区内。距离最近的大城市阿姆斯特丹约120公里,村庄人口不足3000人,疫情前每年吸引国际游客近80万人次,占荷兰这个旅游大国的国际游客总人数的5%,是荷兰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明星村。 视频解读:
羊角村(Giethoorn)
羊角村(Giethoorn)
今天我们看到的羊角村的风貌,并非大自然的恩赐,而是有鲜明人类活动印记的产物。历史上,羊角村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黑”历史。
首先,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羊角村华丽蜕变的历程:
在冰河时期,羊角村所处的德威登(De Wieden)地区正好位在两个冰碛带之间,所以地势相较于周边来得更低,致使这片土地沼泽遍布、藏水丰富,很长一段时期,这里都是无人居住的森林沼泽地带。在13世纪末期,一大批天主教流放犯被安置在这里,发现沼泽地里的黑泥浆可以燃烧,便开发挖掘泥浆,晒干切割后以贩卖泥炭为生。1776 年和 1825 年,发生两次特大洪水,村庄的面貌被彻底改变,脆弱的干堤被冲走,羊角村周围出现湖泊。为了运输泥炭,他们挖了沟渠和运河,形成了羊角村的典型村庄结构。
18世纪,当地居民从地下挖出许多“羊角”,经过鉴定,确认这些羊角应该是一批700多年前(1170年左右)死于洪水的野山羊。因此,这里被称作羊角村(Giethoorn)。
直到 1920 年,这里仍以开采泥炭为主要经济活动,直到泥炭资源枯竭。过度挖掘使得土地贫瘠,而且泥潭沼泽密布,除了芦苇之外,其他植物很难生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羊角村因为土地贫瘠、河道过多,且被众多湿地阻隔,交通不便,又远离大都市,一直未能享受荷兰经济发展的红利,甚至最后沦为一座依靠传统农业艰难度日的孤岛。
在二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里,羊角村一直默默无闻。虽然保持着乡村最原始田园风情的羊角村对饱受环境污染困扰城市居民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纵横交错的河道阻碍了城市旅游客群进入的脚步。1958年,羊角村迎来了其发展历史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荷兰导演伯特·哈安斯特若(Bert Haanstra)拍摄音乐喜剧《吹奏》(Fanfare)时,将羊角村选为拍摄地。该剧后来入围1959年戛纳电影节和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成为荷兰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之一。羊角村也因此由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变成为了欧美人心目中的梦幻旅游地。至此,羊角村的产业开始逐渐向旅游转型,但羊角村并没有因为突然到来的机遇而搞大开发,而是坚持自身的发展理念。经过60多年的发展,羊角村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世界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索羊角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第一:生态导向的规划引领
规划在羊角村今天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荷兰出台第二部《土地整理法》。羊角村根据自身特点,完整地保留了水乡的河道肌理和船运文化。土地整理过程中采取 “尽可能保留乡村河道,尽可能减少道路建设”的原则,没有通过河道填埋等方式扩张土地,并采用农户间土地交换的方式解决村落间的交通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扩张道路。通过这次土地整理,形成了整齐划一的大尺度河道景观,成就了如今羊角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特色。
整齐划一的大尺度河道景观
1969年到1974年,荷兰乡村规划逐渐从“促进农业发展的土地整理”向“综合型发展的土地开发”转变。1974年,羊角村成立土地开发委员会,制定土地开发规划。规划范围50平方公里,其中26平方公里是农业生产用地,24平方公里是自然保护用地,自然保护用地中的9平方公里是农户土地,2.5平方公里是开放水域。为保护生态景观资源,村内主要区域不再开放观光,只预留250公顷的公共水域,并集中开发数条特定水道用于旅游休闲。在规划过程中,村民广泛参与,在征得61%的村民同意后,该规划与1979年开始实施。这次规划将旅游用地和农业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相分离,实现了旅游的集约化发展。
第二:营造艺术化的村庄风貌
优美、自然而发达的水系是羊角村最大的特色。在这座村落,河流、小溪纵横,密布的河道串联起每家每户的出行。这里没有平常城镇的汽车、马路,只有全长4英里的运河水路和纯木质拱桥陆路2种交通方式,全村有176座小桥纵横在河流上方,小桥大部分是木质结构。当地人如今的出行交通工具依然是最古老、也最轻便的撑篙小船,小村庄因此还获得了“荷兰威尼斯”的别称。
撑篙小船
颇显艺术气息的原生态建筑是羊角村又一大亮点。羊角村建筑的最大特色在于其锥形屋顶,全部是由芦苇编织而成。因当地河道盛产芦苇,原来贫困的居民买不起砖瓦建材,无奈下选择芦苇,但却造就了现在的建筑特色。芦苇坚实耐用,冬暖夏凉、防雨耐晒,据说在精心维护下,可使用年限达40年以上。当然,羊角村人并不止步于此,而是用创意将这些原生态建筑装扮成了艺术品,房子粉刷的五颜六色,房前屋后都精心栽培了各种鲜艳的花朵,每一栋房屋都像潜心设计一样,整体风格相似但每家每户又各有差异。
多彩的房屋、鲜艳的花朵、绿意盎然的草地再搭配上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幅犹如童话世界的美丽画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第三:重视资源的原真性保护
羊角村十分重视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羊角村的房屋、花园等景观均为当地居民的私有财产。为了保护村庄的人文精神,政府规定当地房屋只能出售给把这里当“第一居所”的定居客群。如今,村内原住民的比例高达95%,仅有少量的中产阶层新村民。相比投资盈利的客群,长期居住为目的的社群更有社区归属感,也愿意为社区贡献力量,并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维护、维修自身的房屋等资产,这保证了羊角村数十年的良好乡村风貌。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也成立物业管理机构,防止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以保持村庄恬静安逸的氛围。
水系景观是羊角村的发展基础,当地十分重视水系景观的保护。荷兰的自然保护协会德维登(Natuurmonumenten)负责对羊角村的水域、湿地沼泽进行景观维护,每年组织专业工作人员对景区内芦苇进行收割,并通过生态景观设计实现羊角村生态景观稳定。
第四:构建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羊角村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是水上观光、博物馆参观和民宿体验。
水上观光是到访羊角村的游客必不可少的旅游活动。但这里的游船却与众不同,是当地特有的 “耳语船”(Whisper Boats),这是一种传统的平底船, 船体开放, 最宽不过1米多, 船尾配备一个无声电动马达, 通过方向盘控制, 行船悄然无声。 这种船靠电池驱动, 每次可以行驶6—8个小时。它不但小巧无声,操作也简易,因此不需要配备专业舵手,游客很容易上手。这种独特的游船也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变而形成,最初发展旅游业时,羊角村曾采用人力平底船和独木舟。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羊角村开始使用新型储电电动船,也就是现在的“耳语船”。1992年,高频率燃油机电船进入羊角村,虽然这种船时速可达50千米,但噪音极大,引起了游客与居民的多次冲突。羊角村在反复征询居民意见后, 最终决定禁止燃油机电船进入羊角村水道, 游船都使用“耳语船”。当然,除了乘坐耳语船观光以外,有兴趣的游客也可以选择租赁独木舟或皮划艇,体验在水上泛舟的乐趣。
参观博物馆是了解羊角村历史文化的主要方式。羊角村有很多博物馆,如农场博物馆、老地球博物馆、贝壳博物馆等。农场博物馆(Museum Het Olde Maat Uus)位于村庄中心,是由一个废弃农场改建而成,这里展示了羊角村从古至今的历史,身着戏服的演员们展示了数百年前羊角村居民如何建造房屋和船只,并共同努力发展他们的城镇。每天都有志愿者为游客讲解该村的发展历史。羊角村的老地球博物馆(De Oude Aarde)建立于1969年,以其精美的珠宝、珍贵宝石、自然宝藏、化石矿物和全球稀有宝石而闻名,这里展出各种各样的地球仪和一些稀奇古怪的石头,里面最有特色的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隆鸟蛋化石和紫水晶矿石。贝壳博物馆( Gloria Maris Shell Gallery)以其丰富的贝壳、珊瑚和美丽的海洋宝藏而闻名,除了展品以外,也有贝壳商品售卖。
农场博物馆(Museum Het Olde Maat Uus)
羊角村的老地球博物馆(De Oude Aarde)
贝壳博物馆( Gloria Maris Shell Gallery)
民宿体验是羊角村一项特色旅游项目。羊角村有30多家特色民宿酒店,既有传统民居型的民宿,也有休闲船屋,无论是那种民宿,都别具特色。休闲船屋有两种,一种是水上别墅,一个95平方米的水上别墅,停靠在起点附近,可以看到过往的船只、长船、独木舟和来自羊角村的当地船只。另外一种是被称为船上的床(Bed-on-a-Boat)的小型船屋,带有露台,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湖景。船屋都配备平板电视、带冰箱和炉灶的设施齐全的小厨房以及完备的淋浴设施,很适合度假。
被称为船上的床(Bed-on-a-Boat)的小型船屋
除了上述三项旅游活动,还可以在乡间小道上骑行或漫步,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作为广受关注的旅游热点,餐厅也必不可少。这里有30余家滨水餐厅,游客可以在品赏咖啡、甜点、沙拉、熏鱼的同时,欣赏迷人的风景。
羊角村展示的是一种慢生活的欧式乡村田园生活,这里没有喧嚣的地标式景点,最大看点是悠然的乡村生活。恬静是羊角村的标签,这里能听到的声音,就只有流水声和鸟叫声。 在这个村落里,能体验到的夜生活不过是几家安静的酒吧。这里没有任何人吆喝招揽生意,没有汽车轰鸣声,一些都那么安静祥和,这也恰恰成为都市人群最需要的环境。
第五:聚焦重点客群精准营销
近年来,羊角村成为中文媒体上的网红。这源于荷兰的精准宣传营销。2015年,羊角村针对日渐扩大的华人旅游市场推出了《你好,荷兰》(Nihao Holland)纪录片。纪录片通过一位中国女孩追寻梦想中的“世外桃源”的经历,以中国人的视角审视在国际上早就声名鹊起的羊角村的水乡风情,进而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该纪录片使得羊角村成为“世外桃源”的代名词,也成为中国人眼中的网红村。疫情前每年造访荷兰的30万名中国游客中,2/3都会到访羊角村。有人估算,仅仅是羊角村的中国游客,每年就为羊角村所在的艾瑟尔省创造了2900万欧元的经济效益。
通过我们对羊角村的介绍,得出以下三点启发,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羊角村的历史为我们展示资源无序开发造成的恶果,也为我们展示了在保护中合理开发的成功。保护除了要保护原生态的资源、文化外,更要注重对本地特色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的保护。而后者在旅游开发中很容易收到商业化的干扰和侵袭,这就需要我们在规划和运营管理方面更要注重长远发展。我国也有很多特色古镇古村,在过度商业化后,其吸引力反而下降。
二、注重本地元素的开发利用
羊角村在开发中十分重视本地要素的利用。比如对水系的利用,并没有采取填湖造田修路的方式,而是把水的文章做足,打造“没有汽车和公路”的村庄,反而塑造了一大特色。同理,芦苇屋顶也是无心插柳,但这种本地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成为一大亮点。这提示我们,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时,塑造自身唯一性标签的方式不是盲目引进,而是要在自身因素上下功夫,发掘提炼代表性的本地元素,进行创意化开发,进而形成特色。
三、精细化的运营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羊角村在开发既运营管理上十分注重细节。比如对游船噪音的管理、对水系景观的保护和管理、村民对自家房屋的装饰、对村庄环境卫生的管理(被誉为最干净的村庄)等等,处处着眼细节,才形成了今天羊角村的风貌,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文末附本文视频解读:
(完)
声明: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冒犯,请及时联系,会立即处理。
乡村集结号:北京城乡策略研究院自办媒体。肩负“破解乡村振兴之惑,探索产业融合之道,塑造乡土田园之美”使命,深耕乡村产业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等领域,传播世界乡村发展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搭建全面赋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自媒体信息交流平台、智慧创新讲台、乡村产业舞台,宣传推介展台。为致力乡村发展的建设者提供快速、有效的知识传递服务,实现村企相依、景田相望、城乡相融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