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万不翼而飞!”,山东肥城,某村金融社区服务点,53岁的代办员死了,服务点关门了。村民刘大爷急用钱,只好去农商行取钱。万万没想到,明明存折上写着13.7万元存款,但银行告知他只有1142.96元。刘大爷一下子傻了眼,十分慌乱地问到底怎么回事?明明通过代办员存的钱,怎么只有这么一点钱呢?银行工作人员说,“代办员不是银行工作人员,你看看存折上都是手写的,不是机打的。”刘大爷彻底慌了,赶紧和儿子联系。消息传回村里,彻底炸了锅,原来像这位村民的情况有30多户。而这些人的钱也都不见了,涉案金额多达1000多万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村里设了一个农商行的代办点,还挂了牌子,写了业务范围。代办员是本村村民,人很实在,深得村里老人信任。村里老人因为去镇上存取钱不方便,所以都拿着存在通过代办点来办理。如果是小额取现,立等可取。如果是大额取现,需要提前预约。每次存或取,代办员都会在存折上写上,和银行没啥区别。没想到代办员死后,经牵扯出这么一个惊天大案!
村民们已经报警。而事后农商行的工作人员想去把代办点的牌子拆掉,被村民们阻止。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1000多万啊,平均一户20-30万,对于农村的老人来讲,都是省吃俭用下来的养老钱。如果这笔钱追不回来,这些老人的养老可咋办呢?那么,本案从法律上,该何去何从呢?村民们该如何维权呢?首先,需要调查代办员极其家属,1000万存款去了哪里?这就要全面调查代办员全家的所有账号。从代办员的代办行为来看,应该是通过自己或者其他人的账号,收取村民的存款。如果村民需要用钱,他再去银行取。.
如果经调查,这些钱还在他们家的银行账户上,能够把村民的钱返还给村民,那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了。如果他的账户上压根就没有这些钱,那问题就大了。那表面老实巴交的代办员可能将村民的存款转移或者挥霍了,那就涉嫌构成诈骗犯罪了。诈骗,就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他人陷入错误认知,将财物自愿交出,从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诈骗金额超过50万元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案中,代办员死亡,留下了不解之谜。恐怕他的家人是最清楚不过的,希望警方尽快查明事实,把老人的存款追回来。如果真的找不到,毕竟代办员已经死亡,无法追究他的刑事责任了。只能用他的遗产来追偿,如果有遗产,能支付1000万吗,真是个未知数。当然,如果他的妻子或家人知情并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用相关财产代偿。其次,农商行是否有责任呢?
个人认为,农商行难辞其咎。代收点是银行设立并挂牌的,事后向收回牌子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果农商行和代办员只见存在合同关系,而且村民开户也是他代办的,或者也有小型保险柜等设施,即便他不是银行工作人员,但本村村民也有理由相信他就是代表银行的,所以从法律上是构成表见代理的。农商行授权设立代办点,应该尽到相应的监管义务。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二条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代理行为有效。那么,责任也要归属于农商行。至于代办员在存折上手写信息,我看了一下视频,是在刻意模仿机打的数字,足以以假乱真。作为老年人,很难认定和判断是不是银行行为。最后,希望钱还在,希望案件能够很快解决,老人们拿回养老钱。也希望村民们存款一定要存到正规的银行里,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
现在的银行怎么都这么坑人啊
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