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海盗猖獗,最突出的表现为“倭寇”,东南沿海生灵涂炭。造成这一时期海盗猖獗的原因是综合的,包括当时海外贸易兴盛产生的诱惑、海洋秩序的混乱等。
从当时整个世界的海洋秩序、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明帝国内部的政策和利益纠葛三个层面来分析,至少有三个因素是决定性的。一是当时的东亚海面缺少一个霸主力量,无人制定规则,海上势力缺少约束;二是隔海相望的日本先后经历南北朝和战国两个长时间的混乱时代,武士、流民等成为输出的大量海盗;三是明朝自1523 年完全实行禁海政策,意图牟利的海商和被迫谋生的穷人,都被禁海政策逼上了海盗之路。
【一】16世纪至17世纪,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利益在美洲大西洋,东亚太平洋缺乏规则制定者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殖民者,把自己的利益重心和关注点,放置在欧洲-美洲之间的大西洋之上。
西班牙建立了号称巨无霸的“无敌舰队”,来维护自己的海上权益。但最东方的亚洲太平洋,并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葡萄牙虽然在亚洲有香料生意的利益,但他们的关注点聚焦于印度洋。在东亚海面上,葡萄牙的实力和所作所为,也跟海盗差不多。
而当时最有能力主导东方海洋秩序的明帝国,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也已经自己退出了游戏,拱手让给了海盗。
因此,明帝国所处的亚洲太平洋海域,缺乏具备实力的海上力量,来制定规则和维护秩序。海上的权力真空,自然就被没有规则的海盗或者倭寇来填补了。
【二】明帝国在华夏大地统治的时代,恰好遇上了东洋日本的分裂时代,中下层武士和没有生计的农民,成为了海盗的主力军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而东海对面的日本则处于他们的“南北朝”时期。
后醍醐天皇结束镰仓幕府,却被足利尊氏赶下皇位,逃到吉野(奈良)形成北朝。而足利尊氏则在京都另立光明天皇,就是所谓南朝。
足利尊氏随后被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建立室町幕府,掌握南朝实权。
这一时期,实际上南北朝天皇和幕府将军都不能完全控制属下势力,各大小封建领主各行其是的大有人在,中下层武士也存在较多不受控制的情形。因此,表现出来就是东亚海面上,浪人海盗层出不穷。
而到了1467年,日本又进入所谓“战国时期”,领主军阀之间大小征战接二连三,领主和武士、领主和农民之间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自由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
加上连年征战造成中下层武士和农民生计没有着落,而成为海盗抢商船,甚至当倭寇抢对岸的明帝国,对他们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明帝国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海洋政策日趋保守,在1523年撤销市舶司断绝海外贸易,触动了沿海商人的利益和穷人的生计,把他们逼成了海商+海盗的双重身份明帝国从立国之初,就一直面临海盗和倭寇的骚扰。但由于海上贸易没有被禁绝,这时的海盗主要是日本浪人,没有多少中国人的参与。
但是明朝廷很多人认为,倭寇的主要起因是由于海上贸易利益产生的诱惑。因此力主撤销广州、泉州、宁波的市舶司,通过禁绝海上贸易,来消除倭寇。
这种意见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到了高潮,并在明朝廷的决策层中占据主导。终于在1523年,明朝廷下令裁撤市舶司,断绝海外贸易。
如此一来,那些靠海外贸易赚取财富的海商,被断绝了财路。靠海外贸易和出海谋生的穷人,则被断绝了生路。
这些人有的成为海商+海盗的双重身份,既做走私生意也干杀人越货的勾当。还有一些人,则直接成为海盗,甚至与日本浪人同流合污,变成倭寇。
有名的汪直、郑芝龙等,都是东亚海面上海商+海盗的典型代表,称霸海面数年。
正是由于海洋秩序的缺乏、日本国政治形势的混乱、明帝国自身的政策僵化和利益纠葛,叠加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猖獗、最泛滥的海盗和倭寇。有人是自愿为盗、有人则被逼无奈。但无论如何,利益始终是产生海盗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