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神化成无所不能,而那个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却几乎成了个毫不起眼的小卒子。在诸葛丞相的号令之下,李严无所适从,反不能反、抗不能抗、逃不能逃,最后落得任人摆布。
然而,在史书记载中,李严是否也是如此懦弱不堪,不值一提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三国志》对于蜀国的历史记载极为粗疏,但也可从中窥得一二。蜀汉不设史官,很多事情的原委也差不多就成了悬案,陈寿写《三国志》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蜀国将将就就写了15卷,要知道魏国可是写了30卷,连吴国也写了20卷。不过这也给了我们在史书记载的框架内,合理推测的空间。
总体来说,在才干和能力方面,诸葛亮和李严是各有千秋,诸葛亮擅长政治、长于治民,李严更擅长军事、能够带兵打仗。李严不懂政治、不善权谋,最终决定了二人的结局会走向两个极端,诸葛亮位极人臣、大权独揽,李严被放逐边地、废为庶人。
李严被废,应当说是蜀汉内部的路线之争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之争的结果。
一、刘备托孤李严,可能是个错误
李严,南阳人(算诸葛亮的老乡),刘备进军益州的时候投降,拜裨将军。章武二年,拜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白帝城托孤,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并被任命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此时的李严,是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显然是被刘备寄予厚望,用来制衡诸葛亮的,虽然诸葛亮已经痛哭流涕地表过忠心了。
李严为何会被刘备托孤,又要他“统内外军事”呢?因为他和诸葛亮不是一个派系,也不会和益州士族搅到一块,而且素有军事才能,多次以少胜多,平定叛乱。但这正是李严最致命的弱点,没有集团势力支撑,孤掌难鸣。
后世常说蜀汉政权有三大集团,所谓的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有的人认为是地域圈子小利益结合形成了各个集团,其实不然,比如马谡就不是荆州人士,但也很得重用。实际上所谓的集团之间的分歧,在于路线之争、根本利益之争。比如荆州集团,那就是要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的;益州集团,就是反对外来势力,维护本地世家大族利益的,更倾向于跟着曹魏走(曹魏重用世家);东州集团没有根基、实力不强,没有明确的倾向,但注重实际利益,不会为了理想去牺牲利益。
李严就被归为东州集团,可想而知他并没有什么集团势力,作为托孤重臣,实际上达不到制衡诸葛亮的作用。
二、被诸葛亮玩弄于鼓掌之间,李严毫无招架之力
刘备一死,诸葛亮几乎瞬间就大权独揽了,李严只剩下被呼来喝去的份。诸葛亮的大权在其,让李严一会对诸葛亮奉承至极,一会又做出无谓的抵抗,两人之间渐渐走向不可共存的境地。
李严先被转封为前将军,后又被拜骠骑将军,并被移屯江州,仍然是以最高军衔在外戍边。此时,李严居然写信给诸葛亮,劝进诸葛亮自封为王,而诸葛亮则不出意料的大义凛然地拒绝了李严的这个提议。李严在失去与诸葛亮的平等地位之后,变得有些不可思议,拍诸葛亮的马屁又拍在了马腿上。此时此刻,李严的心中不知该作何感想?显然他已经进退失据、手足无措了。
然后,诸葛亮先是命令李严带兵2万去汉中,抵挡曹真。接下来,诸葛亮以准备出兵北伐为由,要求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处理丞相府事宜。这里就很诡异了,先让李严带兵去汉中,然后又让李严把兵留下,回来当诸葛亮丞相府的秘书长,赤裸裸地把李严最后那点兵权也给收了。
可怜的李严,职位是越来越高了,貌似都快成军中第一人了。然而很可惜,你没有调兵之权,也不让你带兵了,乖乖的去当我的秘书长吧。
果然,在诸葛亮北伐进军的时候,李严被命令督运粮草。这时的李严,俨然已经成了诸葛亮的附庸,一个“统内外军事”的尚书令,变成了粮草督运官。可是李严还是挣扎了一下,以一种智商很低的方式,那就是不把粮食运到军中导致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又找借口推诿,跟后主刘禅说诸葛亮是为了诱敌而退兵,并非李严自己粮草不到位的原因。
一个可以让刘备托孤的大臣,一个被任命为“统内外军事”的将军,居然会使用如此低级的招数,让人费解。唯一的解释,就是李严已经被诸葛亮逼得退无可退,又无计可施了,才会出此下策。其实,我们也可以推测,李严很有可能是中了某种圈套,而做出上述低级的举动。
反正,无论如何,李严因此被严词切责,从一个尚书令、“统内外军事”、骠骑将军,变成了一介平民,并被迁往梓潼。
李严败了,败在没有政治头脑,没有使用政治手腕来集聚集团力量对诸葛亮形成真正制衡。而李严试图依附于诸葛亮又被拒绝于千里之外,造成自己难以自处而做出拒绝运送军粮的愚蠢之事,最终落得个废为庶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