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两度位列宰相,在地方行政也颇多政绩。
至于狄仁杰魏州的祠堂被砸,就牵涉到一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道德问题,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被儿子连累了。具体的事情到底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看。
一、唐代的魏州在哪里?根据《旧唐书》,唐初按照山河形胜分天下为10道,包括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等。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狄仁杰曾经担任刺史的魏州,就隶属于河北道。管辖贵乡县、元城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朝城县、莘县、昌乐县等8县,魏州的州治位于贵乡县的贵乡城,位置就在《水浒传》里面提到的宋代大名府。河北道和魏州都临近于当时的契丹,经常要面对契丹人的入寇。
二、狄仁杰在魏州刺史任内有什么政绩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契丹人再次入寇,一直攻到冀州城下,并攻陷冀州,整个河北都面临威胁。为应对局势,巩固城防、保境安民,武则天委派能臣狄仁杰,前往魏州担任刺史。
由于前任刺史过于畏敌,听闻契丹攻陷冀州的消息,就不由分说把老百姓全部赶到魏州城内,帮着修城墙、守城市。
狄仁杰一到任,就立刻把老百姓都放回家,让其归家从事生产。他认为,契丹人虽然攻陷冀州,但也不必如此惊弓之鸟,把老百姓全部赶到城内,是严重的扰民行为。《旧唐书》记载了狄仁杰的话,“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
看得出,狄仁杰一是爱民,另外对敌情和自身的能力也很有把握,说话来也是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吾自办之”!连契丹人听到狄仁杰来了,都赶紧掉头回去了!
正因为如此,能保境、也能安民,让老百姓很是感恩,因此为狄仁杰立碑和修建祠堂!“百姓咸歌诵之,相与立碑以纪恩惠”。
三、狄仁杰祠堂因为儿子是官贪暴而被砸狄仁杰在魏州任刺史后,他的儿子狄景晖也来到魏州,当了一个七品官司功参军。虽然品级不高,但职权范围却很宽,“掌考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禄食、祥异、医药、 卜筮、陈设、丧葬”,看起来似乎什么都管。
但很不幸,狄仁杰的这个儿子为人很差,既贪污纳贿,又相当暴虐。史书上说狄景晖危害当地百姓,“民苦之”。
因为如此,当地民众不能把他怎么样,只能把怨气对准狄仁杰的生祠,把生祠给拆毁了,从此不再奉祀。
狄仁杰另外一个儿子狄光嗣,因为狄仁杰的亲自举荐而做官,一开始还能尽职尽责,很可惜后来在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也因为贪污问题被贬官。
狄仁杰虽然贤德能干、爱民如子,但很可惜却没有把这些德行传教给他的儿子,导致两个儿子都品行不端,还连累狄仁杰自己的名声受损,这就是“子不教,父之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