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寇到忠臣,解析李定国人生大转折中的个人因素

巴州刺史 2020-04-17 10:43:24

1662年(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暹罗景线的军营中,一名中年人奄奄一息,向跪在床边的儿子交代后事,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大呼“宁死荒徼,无降也”,然后倒向一边气绝而亡。

这位中年人,正是明末清初风云人物之一,南明晋王李定国。临死之前叮嘱其子,宁死荒野也不要投降满清,最后一刻仍然保持着他对南明的忠贞和尊严。

几百年来,李定国的事迹在云贵高原和湖广地区经久流传,并被当地人民奉为精神脊梁一般。晚清革命党人起义时,蔡锷等仍然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人们记住了李定国的忠贞、他的勇猛,但他以一个谤满天下的“流寇”之身,为何主动投入南明阵营,一己之力与满清缠斗近二十年,最终又成为誉满天下的“忠臣”呢?半生流寇、半生忠臣,这样的人生大转折,以及后半生如此的坚持,李定国的内心到底深埋了什么样的信念?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农家子弟,被迫加入农民军(“流寇”)

李定国的早期经历,官方史书几乎没有提及。连他的家乡到底是榆林、还是延安,也没有定论。因为穷苦出身又身在流寇,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谁还会在乎他年岁几何、怎么成长的呢,即便是张献忠的义子,没有记录也很正常。

明末遗老王夫之的《永乐实录》中,总算是简单交代了李定国的早期经历,虽然也是囫囵不清,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一窥李定国后来人生轨迹的渊源。

《永乐实录.李定国传》记载,“李定国,字宁宇,陕西榆林人。本农家子,十岁为张献忠所掠,喜其貌度不恒,养以为己子。献忠养子四:孙可望为长,定国次之,刘文秀、艾云枝次之。……”

李定国从小在陕西榆林的农民家庭长大,跟张献忠是同乡。也正因为如此,十岁时李定国才会被张献忠掳掠,然后在农民起义军(“流寇”)中拼杀将近半辈子。

当时的陕西,天灾人祸不断,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严重的土地兼并。这片土地,再也养活不了两百年来膨胀的人口了,良人也被迫成为流民。遇到李自成、张献忠振臂一呼,为了糊口的流民就此摇身一变成为“流寇”。

李定国也许不情愿,但这并不是最坏的命运,被活活饿死、或者被农民军、官军杀死,那才是最悲惨的命运。无论如何,李定国“流寇”的标签是贴的稳稳当当得了。

【二】内心有“纲常”价值观,才会选择“扶明抗清”

李定国也可以说得上是幸运,因为长相不凡、身高八尺、眉清目秀,很招张献忠的喜欢,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收为义子。而李定国是这些义子中,最独特的那一个。

《永乐实录.李定国传》记载,“……定国长八尺,眉目修阔,躯干洪伟,举动有仪度,于群盗中独以宽慈著。……读《通鉴纲目》,略通大义,不乐为盗。”

李定国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首先,最重要的一条,李定国读《通鉴纲目》,懂得大义,对自己深陷“流寇”并不情愿。其次,为人本性宽宏大度、心底较为仁慈,“于群盗中独以宽慈著”。

大家也许有疑问,为什么李定国读了《通鉴纲目》这部书,就能深明大义呢?那就要来看看《通鉴纲目》是一部什么书,书中讲了些什么。

《通鉴纲目》是由朱熹编著的理学经典书籍,用《春秋》《左传》的笔法,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重新编写,目的在于“辨名分,正纲常”,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

李定国喜欢读《通鉴纲目》这样的书,正说明他其实更向往一个上有皇帝、下有忠臣的纲常社会,而不是颠沛流离、杀人如麻的“流寇”生涯。

这才是李定国最深层的价值观和内心夙愿,他要通过某种行动来撕掉身上“流寇”的标签。这也是为他后来“扶明抗清”,并对永历朝廷孤忠到死的根本原因。

《小腆纪年》第十八卷记载,李定国在衡阳大捷后,曾对属下说了一番肺腑之言,“涕泣谓其下曰:不奉少陷军中,备尝险艰,思立尺寸功,匡扶王室,垂名不朽。”这番话完全符合他之前的价值观,“匡扶王室,垂名不朽”。

对比孙可望,李定国在对待永历帝和复兴明室的态度上,也确实体现两个人在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

一个尊重有加,一个飞扬跋扈;一个把永历视为高高在上的君王,一个把永历当做可拿可捏的棋子;一个苦苦支撑到底,一个转身投降满清;一个把复兴明朝作为终生事业,一个把威福自重当成家常便饭。

【三】因为通兵法,才有能力实现“扶明抗清”的价值观

《永乐实录.李定国传》记载,“……定国……喜接文士,通兵法、纬象……所部将二万人,随献忠驰突豫、楚。”

李定国身在农民军中却喜欢结交文人,与其他农民军将领截然不同。而且年纪轻轻就喜欢读兵法,还能通兵法、经纬之学,可见他是有一定学问和见识的。

《鹿樵纪闻·卷下》曾记载,1641年张献忠进攻襄阳的时候,李定国亲率二十人,乔装成明军骑兵,夜入襄阳城,配合张献忠里应外合轻松拿下襄阳,可算是有勇有谋。“以二十骑夜叩襄阳城门而入”,“遂克襄阳”。

加入南明朝廷之后,对清军的作战也很能体现李定国的军事才能。“两厥名王,天下震动”,收服湘桂两省大片领土,是最好的证明,这无需多言。当然,由于孙可望的猜忌和掣肘,“两厥名王”的战果丧失大半,让李定国的忠诚显得更让人心酸。

而孙可望投降以后,整个永历朝廷就只剩下李定国一人足以稳定大局。自1657到1662年,李定国一人支撑整个南明朝廷,前后将近五年时间,也足以证明他在军事上的部署和指挥能力。

也正是有了在军事上的能力,才实现了李定国对南明朝廷的忠诚保护,实现了他内心的“纲常”价值。

结语

赵尔巽在《清史稿》为李定国立传并有一番评语,“定国以降将受命败军后,崎岖险阻,百折而不挠,比之扩廓帖木儿、陈友定辈,何多让焉。”

李定国一生确实“崎岖险阻”、百折不挠,他前半生是杀人如麻的“流寇”,后半生是擎起永历小朝廷的南天一柱。

他对南明朝廷,也许看似有些愚忠,但在李定国自己看来,能够驰骋疆场为自己心中的“纲常”效力,真可谓死而无憾了!相比于郑成功等其他南明人士,他的忠诚更显得让人扼腕和心酸!

23 阅读:3287
评论列表
  • 2020-04-27 22:21

    可惜了李定国,如果郑成功配合李定国的话,南明还是有希望的,可惜郑成功打自己小算盆

  • 2020-04-26 18:08

    郑成功不知道怎么就成民族英雄了,马德,南明奄奄一息,李定国多次上书要郑成功从东边出兵共同抗清,畏畏缩缩不敢出兵,垃圾,搞得李定国人马越打越少,最后只能打游击了……再到最后只能病死边境[扁嘴]

    雾冬 回复:
    是因为从荷兰手中收复了台湾
    纠错专家 回复:
    郑成功成为民族英雄不是因为抗清,是因为收复了台湾。
  • 2020-04-27 20:26

    张献忠的部下比李自成的强多了

    纠错专家 回复:
    是夔东十三家
    纠错专家 回复:
    那马跳斜日,现实中是这样吗?象在现实中是飞田步伐么?卫士只能斜着走么?
  • 2020-04-28 18:56

    没有孙可望这个无耻之徒背地里下黑手,李定国将军肃清长江以南指日可待,最终这个蟊贼帮清庭百万大军不能不能完成的事

    巴州刺史 回复:
    利益和权力分配不平衡,导致不团结。
  • 2020-05-05 02:12

    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 2020-05-07 10:54

    南明内部矛盾,葬送了大好局面,李定国也独木难支,分身乏术。晋王千古。

  • 2020-05-01 14:16

    说郑成功打小算盘的,估计历史没有学好,郑成功连福建老家都打不下来,金门厦门多次被攻击,他有什么实力去帮李定国?郑成功海上无敌,陆上嘛就呵呵了,去广东你说派陆师还是水师去?满清的援军是从北方来的,派水师有用嘛?陆师就是送死,并且郑是奉隆武的后面是永历,还有鲁王在郑成功打台湾之前就死了,郑成功杀的清军其实比李定国多,他在东南起到的作用远大于派无用的军队去广东送死,他在东南起码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微这些地方的清军不敢动,他要是去广东跟李定国合作,顶的住这些人嘛?李定国打新会为什么清军要近一年才派的出军队?就是因为郑成功在这些地方的不敢动要长北方甚至东北派人来,这些诋毁民族英雄的喷子们有没有想过?

    野猪包衣屠宰员 回复: 大师兄
    派系问题主要是都是远宗你可以当皇帝我也可以,并且因为交通的原因信息落后,像鲁王其实在隆武前面,永历在绍武前面,但是已经上了台是不可能退下来的,当年的元末起义军先是自己先分出胜负,加上宗室自己没有兵权,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的,主要是史可法太坑了,还有郑成功的格局绝对不差,郑成功海上无敌,陆上就呵呵了,他在东南起到的作用远大于去广东跟李定国合作,李定国能好好的打广东也是因为郑成功对清军的牵制,这些你想过没有?还有郑死后内斗是因为郑经被郑临死前废了,但是郑经又不会束手就擒,但就是这样郑家后面又打败荷兰的在次入侵拒绝荷兰人条件,满清勾结荷兰人对付郑家,还有满清不是没有内斗,是八旗没有斗,对其他民族的各种斗压迫
    大师兄 回复:
    隆武帝也就是唐王死于1646年,永历帝死于1661年,鲁王死于1662年,郑成功死于1662年!鲁王死在1662年11月!郑是在收复台湾第二年死的!永历之前也已经挂了!南明不能成事就是窝里斗!郑也是这样!格局上反不如投明的李定国!当然收复台湾也是英雄!郑斗志最盛时围攻南京,搅得清朝东南风雨飘摇!当时南方明朝人心还在!如南明各势力放下派系之争,在各战场相互配合还是有可能成大事,起码比割据台湾强!郑氏一族在台湾也是内部争斗,偶尔扰边。清朝也有内斗,但好像不影响大局。而台湾郑氏已不是明朝代言人,已失去大的号召力!清朝得以平定大陆各反清势力,恢复社会稳定,南方思明之情逐渐消退,郑氏战略上已失败!偏安台湾被击败只是时间问题!
  • 2020-04-27 23:14

    兵家必因天下之利而制权!嫩才……!

    巴州刺史 回复:
    有道理
  • May 1
    2020-05-05 15:37

    多亏了老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