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西军”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与唐朝的藩镇有何不同

巴州刺史 2020-04-18 15:40:10

宋朝的“西军”不是藩镇,在规模、权力等方面,与唐代的藩镇相去甚远,不具备割据一方的实力和机会。实际上,“西军”是宋夏战争期间,驻守在陕西的沿边六路军队,分属六个经略安抚使管辖。种(chong)家军、折(she)家军虽有世袭权力,但也只是宋廷为应对边防,而略微变通的军政一体管理方式下的产物。

一、“西军”权力有限,没有可能成为藩镇

有宋一代,武将及其兵权都被有效控制。有鉴于唐朝和五代藩镇权力过大、屡屡吞噬中央的教训,宋朝对地方政府采取了严密的控制方式。

一是分权,地方没有单一的最高行政长官,以当时的省级行政区“路”为例,就设置了所谓“帅、漕、宪、仓”四个司,分管军事、财政、司法、救恤等事务,互不统属、分别负责。二是收权,从下至上、从乡到中央,层层收权,最后达到“上下相维、轻重相制”的格局,其实就是重要权力都收归朝廷。三是重要职务只用文臣,武将只能作为副职出现,比如“西军”的六个经略安抚使司,长官都是由朝廷委派的重要文臣担任,武将统属文臣管辖调遣。

同时,与唐代的藩镇相比,宋代的经略安抚使司路在规模、权力上都相差甚远。唐代的藩镇往往一个人兼任好几个节度使,管辖范围内的财政、军事、民政、人事等大权,统统操于一人之手。藩镇没有分权,没有监督,自然有坐大的机会和可能。而宋代的经略安抚使司路,辖下的兵力有限,即便是在与西夏交战最多的时候,一路军队也就在5、6万人,还包括一些失去战斗力的人员。同时,经略安抚使只有军事指挥权没有其他权力,即便在“西军”的军政一体之下,也只有军事、民政权力,没有司法、财政权力。尤其是财政权力决定了是否坐大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设置了秦凤路、永兴路两路提刑按察使司,把司法权另行处置。

因此,“西军”不是藩镇,更不可能成为藩镇。

二、宋代“西军”的特殊存在,种家军、折家军等

北宋在陕西设置的六路经略安抚使司,是为了应对西夏进犯、保境安民的军政合一特殊体制。六路之中,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较早设置,另外三路秦凤路、熙和路、永兴军路在庆历元年增设。

每一路以文臣为经略安抚使,之下辖有几个州府,而州府则又管辖十数个城、寨、堡。以鄜延路为例,“旧置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统延州、鄜州、丹州、坊州、保安军,四州一军;其后增置绥德军,又置银州,凡五州二军。”,也就是鄜延路管辖五州二军。其中,绥德军则管辖2城15寨16堡。鄜延路的经略安抚使都是进士出身,包括出将入相的吕惠卿、闻名于世的沈括等都曾作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威震一方。

同时,由于陕西六路军政合一的特殊体制,在西军中也存在不少将门世家,包括种氏将门(即所谓种家军),姚氏将门、高氏将门,其中尤以种氏将门最为人所知,而所谓“折家军”则属于少数民族世代延续的将门世家,也就是所谓蕃族将门。

1、种氏将门

种氏一家属于典型的文人从戎,其家族在陕西沿边的经营开始于种世衡的父亲种放。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种放应诏出山,种氏人入仕。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鄜州判官种世衡荐筑青涧城(清涧城就在绥德军管辖之下),后以卫尉寺丞改为内殿承制知城事,为正七品武职,由文官转为武官,成为种家军的开山之人。

神宗以后,种氏将门人才辈出,种世衡的子辈种古、种谔、种谊,及孙种朴、种师道、种师中。他们因家族背景,都文武兼修,自小的军事培养以及军中的生活使他们通晓边事,较高的军事素质使他们经常为文人出身的统帅所倚重。

种氏家族中,官职最高的是种世衡、做到枢密使,最有成就的则是种谔、种师道,分别在抵御西夏和金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但即便经过数代多年的经营,种氏一家对宋廷仍然任劳任怨,一是由于他们文人出身、文化传家,二则是宋代对武将的管制确实严密,种谔曾经在宋神宗密旨之下攻下绥德城,但仍然因为没有得到经略安抚使的命令擅自出击,而被参劾贬官。

2、折家军

折家军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折家是鲜卑人的后裔,从唐代或更早的时候,就在府州繁衍生息。作为河东大族,先是在李克用旗下为官,一直发挥着屏藩的作用。北宋初始,折家就归附了。

由于他们生长于边疆,熟知边境地形,且具少数民族血统武力出众。北宋朝廷允许他们以世袭方式承袭武职,为宋王朝守边。他们也没有辜负期望,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也成为一个传奇的家族。

宋代的西军,主要是作为抵御西夏政权而设,在陕西沿边与西夏缠斗上百年,直到西夏衰落无力扰边。北宋末期,西军曾参与勤王,无奈宋廷不采纳种师道的建议,最终功败垂成,汴京陷落!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