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明天》是意大利女星宝拉寇提莉丝保拉·科尔泰菜西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以二战后的罗马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家庭主妇迪莉娅的故事。她长期遭受丈夫的暴力和不平等对待,但依然默默承担起妻子和母亲的传统角色。直到一封神秘的信件出现,激发了迪莉娅的勇气,让她开始寻求更好的生活。
全片使用黑白拍摄,电影巧妙地维持泪水和笑声,在严肃与轻松间取得平衡,首次执导便创下自疫情以来意大利最高票房纪录,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电影描绘了二战后的意大利,战争虽结束了,隐性的法西斯主义仍旧存在,许多男性只会用暴力来思考。到处都有透过黑市致富的人,以及像德国占领时期一样继续挨饿的人。
《还有明天》的情节安排很巧妙,你以为这是一个被爱情拯救的故事时,它不是;你以为这是属于女性又一次的振臂高呼,但在这背后是人人都该拥有的“表达的权利”,同时也是关于每个市井小民面对困境的迷茫、勇气与决心。“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的。”在社会塑造出想要的男女形象之前,我们都只是人类而已。如同电影宣传所述,即使是2025年的今天,家庭暴力、阶级差异乃至于平等的议题与1946年一样至关重要。
天色已亮,迪莉娅在床上说了一句:“早安。”身旁的老公鲁瓦诺就赏了她一记耳光。
为甚么 ?起床气?还是习惯动作?
迪莉娅略有错愕,没有哭泣,亦不争辩,更没反抗,摸摸脸下床准备早餐。
丈夫没有证据,只是怀疑,就可以对妻子拳打脚踢。
在家里,卧病在床,大呼小叫,需索无度的公公嫌鲁瓦诺对媳妇太凶,原以为公公要帮家暴说情,结果是教他如何更“有效”地管教媳妇,还三不五时伸出咸猪手。
公公反对的不是暴力,他的主张是不要每天打,打久了就疲了,久久打一次,彻彻底底痛快的打,才是有效暴力!
比弟弟们成绩更好的女儿无法继续升学,当她看不下母亲忍气吞声气,气愤质问何以活得像块“脚踏垫”?结果自己选的未婚夫也把她当做私人财产管控。
逆来顺受是美德吗?迪莉娅有自己的生存逻辑,逆只会火上加油,于事无补,她知道如何低空飞过。
在女儿玛塞拉眼里,迪莉娅是没用的受气包,明明可以反击,可以逃家,为什么一再姑息隐忍?迪莉娅总以鲁瓦诺经历过两次大战为由,包容他的挫败与苦闷。可怜的是她的善意,老公从不领情。嫌嫌嫌、骂骂骂、打打打,成为每天例行公事。
所有的暴力场景全用音乐舞蹈来呈现,她不是歌咏暴力,而是把清官都难断的家务事,保留一线爱的生机,即使当初因为误解而结合,迪莉娅总会挂念还没长大的两个儿子,也期待玛塞拉不再重蹈复辙,嫁到有钱人家。
在修伞铺里,什么都不会的男工拿四十里拉,边做还要边教的迪莉娅只拿30里拉,凭什么?凭他是男人啊!里里外外都重男轻女的环境下,迪莉娅还有喘息空间吗?
霸凌就是暴力,找到非暴力方式对抗、压制霸凌,这种“希望”就让隧道不再那么漫长黑暗。迪莉娅的解药,剂量不大,但是够让大家看见了光,看见了方向。
《还有明天》的好看就在于迪莉娅从虎口找到了出口,在命运女神的践踏戏弄下找到了生机。最后迪莉娅透过不出声的嘴型,对着女儿唱出了自主、愉悦、尊严的胜利之歌。
电影为什么叫《还有明天》呢?观影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看着女主角度过“平凡”的日常,照顾公公、挨骂、打多份工、到市场跟朋友聊天、挨打……不断重复再重复,压抑的生活中,明天真的会到来吗?
年轻时的初恋登场,让观众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明天。女主角决心要“离开家”去往某地时,虽然有朋友的无条件帮助,却一再被突发状况阻挡,紧张的情势之下,女主角错过了“离开”的机会。
当观众都以为事情没有回转的余地时,女主角突然说:“今天错过了,我们还有明天。”
1946年,意大利举行了女性获得投票权后的首次选举,投票举办了两天。第一天错过了,还有明天。
我很喜欢在投票所的最后一场戏,女儿穿过人群为女主角送来了丢失的信件。
想起了女儿未婚夫的妈妈那句,“这一次我也可以给出自己的意见了。”无论是贫是富,她们为小小一张选票抹去口红,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坚毅。尾声那首歌唱着“6月2日和3日,女性为共和国投票。我没有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没有抵御敌人的武器,没有隐藏自己的头盔,没有能够代祷的圣人,我有的只是口中的舌头,也许还有口袋里的半个梦想。”
女主角投完票后,站在楼梯的最顶端和女儿相望,她抿着嘴像默剧般做出歌唱的样子,女儿在底下看着她也跟着笑了。当丈夫踏上台阶时,女主角本来想要再次转身逃避,但这一次她与台阶上的所有男男女女一起转身、直起腰,他们抿着嘴对暴力与恶意说不,运用肢体及镜头带来比话语更大的震撼。
无关性别,一起进入投票场所、一起离开。
无关性别,只是身而为人我们所追寻的自由。
电影最后写道,全国89%的女性前往投票,2500万选民中,包含1300万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