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的“星舰”成功回收,表演了“筷子夹火箭”,超大流量热捧。我觉得有点过了。
这当然是一场极具马斯克风格的太空秀儿。从火箭回收技术上说,SpaceX团队恐怕自己都感到兴奋无比。毕竟,之前埃隆马斯克预测,这种用发射架两根铁臂回收助推器的技术路线,首次成功率仅有50%。
据说SpaceX项目总监坚持了这个冒险决定。理由是之前发射都不顺利,为什么这次不更大胆一点?反正马斯克也不缺钱!这可能是个玩笑,但足见“筷子夹火箭”看上去炫,相比支撑腿落地的传统方案,其实风险极大,能否保持长期可靠性还需要多次验证。
这种“史无前例”的玩法只能证明SpaceX的团队“赌对了”。按照SpaceX的创新定律来说,多次失败之后必然有一次成功,成功之后必然还会再失败,当然整体效果都是尖叫。
别忘了,这次超重型“星舰”回收前两次炸了,第三次歪了,第四次基本成功,也有瑕疵。这回已经是第五次。
而全网直播制造的光环效应,加上一直以来“星舰”粉丝们看法大多超出实际,很多吃瓜人士对“筷子夹火箭”发出过度赞美和感叹,显得特别没有技术含量。
首先,从重型火箭回收技术上说,“筷子夹火箭”只能说明SpaceX拥有了双保险,支撑腿落地和当空被夹,这两种技术路线还需要一个验证和筛选过程,以便找到降低成本和维持可靠性的最佳方案。这只是一次有限的成功,远远没有到说梦话的时候。SpaceX只不过是在如何省钱的技术上,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其次,相比人类曾经实现的太空飞行器可回收技术,SpaceX谈不上什么技术先进。曾经主流的可回收、可重复使用方案是航天飞机,美国NASA热衷于此,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失败之后,这项技术就被雪藏了。一方面是成本高,另一方面是载人。
只要载人,就不可能按照“失败-迭代-成功-再失败……”的马斯克模型去回收火箭,因为人在上面。如果不是成熟可靠技术,你放猴子上去,恐怕都过不了动物保护组织的审核。
与航天飞机的垂直发射、水平回收相比,飞船的可重复能力属于垂直发射、垂直回收,技术难度相对比较低。中国航天在这方面早有突破,能力并不逊于SpaceX,只不过很少进行现场直播凑热搜而已。
最先进的可回收技术是空天飞机,水平起飞水平降落,二级入轨还需要一个大飞机托着放飞,一级入轨则是飞行器青云直上飞出大气层,完成任务后从容而落再进大气层,跟普通飞机一个样。这都需要燃料和动力方面的技术革命,绝非现有技术条件能够轻易实现。
真正的可复用、自主返回大气层,而且在普通机场着陆的轨道飞行器,才是未来航天“科技树”。点燃这个“科技树”,相应的技术单点突破将会百花齐放,比如快速任务规划与仿真、结构和热防护技术、系统操作能力设计、气动设计、自主空间运输技术、自主返回技术,先进制导导航与控制等。
第三,即便按照马斯克“火星之旅”的规划目标,“筷子夹火箭”也谈不上是值得庆贺的牛掰技术。为什么?
马斯克的“星舰”据说2026年发射,如果顺利再过4年,也就是2030年载人“星舰”将飞往火星。当他的星舰完成火星登陆后,20年后将会建一座自给自足的“火星城”。到那时候,就必须把前往火星的太空发射成本,从现在每吨10亿美元降低到每吨10万美元。
好了,明白了吧?“筷子夹火箭”的技术意义,是为了2050年那些奔向火星的人能够买到便宜的“星舰”打折票!
我知道有很多人相信。但飞往火星和建“火星城”的核心技术难题,眼下看显然不是成本难题,而是你是否有本事先把人送过去。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还没解决,就拿降本说事儿,这弯子绕的有点大了吧。
一个基本共识是,人类火星之旅的技术前提是月球探索。先把人弄上月球,搞好了月球基地,和嫦娥姐姐、吴刚哥哥,好好聊聊天,再说火星问题不迟。眼下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已发布,大约在2030年完成。
美国人也急,NASA最近说要在2028年载人登月,这意思是坚决不能比中国人晚了。可NASA几乎都是个空壳了,他的大多数执行方案,都要马斯克“星舰”这种私人承包商落地,登月是一样的。可马斯克从来不谈登月的事儿,太小儿科了?他只爱讲火星叔叔马丁的故事。
我是非常赞同马斯克说的星球移民计划的。地球只是一个摇篮,但一切深空探索都必须以月球为基地,月球是我们进入太阳系的第一个台阶。不谈这个,其它任何计划都是打白条儿。这要么是避重就轻,要么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把“筷子夹火箭”吹成黑神话的人们,是不是应该冷静一下?三个月大的娃娃,没学会走,却会说跑,还说要给跑鞋降成本。行,你们也许是对的。但现在,建议去玩一玩冰桶挑战赛吧。
最后,对于很多特斯拉的车主而言,我知道你们相信马斯克的话和他伟大的计划。你们可以在“筷子夹火箭”的视频图像里大呼小叫,感受穿越星空的美妙。但请记住,开车注意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