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鲁中地区集市有何特征?原来古代的淄博,集市发展如此成熟

吉康说历史 2023-06-11 00:53:10
前言:

近日,淄博烧烤火爆,淄博这所城市再次进入国人视野;其实淄博是较为典型的鲁中地区城市,而且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鲁中地区所在的齐国和鲁国即有了相当成熟的集市。

集市本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并不完全以朝代的更替为为界限。以清代为例,鲁中地区的集市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一、清代鲁中地区的集市环境

集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与一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集市在以地理实体形态存续的过程中,不仅要占据自然环境的止地空间,而且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可以说地理环境是集市时空分布格局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的变迁也会导致集市时空分布格局的变化。

因此,集市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遵循集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本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正处于鲁中南山地与鲁西平原交接的位置,地貌条件复杂多样。总体上看,本区中部及东南部为山地和丘陵,北部和西南部为山前冲积洪积平原,西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集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另外,鲁中地区的交通便利,水文环境丰富,河流较多。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河流会带来洪水灾害,甚至严重威胁到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也为沿岸百姓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交通运输等提供着巨大的便利。

本区的地貌、气候、水文等特征决定了本区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其中尤以水、溃、旱、蝗四灾最为严重。根据灾害的特征和本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四灾在不同地区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水灾和蝗灾多见于平原地区。清代后期以来,黄河屡屡改道,不仅深刻改变着本区西北部地区的地形地貌,而且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也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的集市发展。

二、清代鲁中地区的集市特征

清代鲁中地区的集市分类丰富:首先是城市或城镇集市,顾名思义,在城集就是在县城定期举行的集市。不同于一般集市,县城有很多固定店铺和商贩,商品的买卖在平时也是可进行的;另一方面,县城人口多、非农人口比例高,其集市的数量、集市的密度、商品交易量也都是其它集市难以比拟的。

其次是乡镇或乡村集市;在乡集是在乡村地区常年举行,具有一定周期规律的集市。这是鲁中地区最主要的集市形式,分布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其所在地可能是己经发展成商业聚落集镇,也可能仍只是在某个村庄内或村庄外的一块空地上。一般来说,集市所在场所比较平坦开敞,交易者多为附近流动商贩和周围村民。

然后是临时集市;临时集市就是特定季节临时举行的集市,又称季节集,即在重要物产大量出产的地方,在此种物产收获的季节举行的集市,除了不是全年开设和商品特定外,临时集具有一般在乡集的基本特征。最后是庙会性质的集市;庙会也可以称为年集,与民间风俗密切相关,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集市。它一般在祠堂、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的旁边举行,从宗教场所的祭日为中心,一年举行一次或数次,开市时间持续一天至数月不等,其辐射范围往往较一般集市更广,参加人数更多,商品数量也更丰富。

三、清代之前,鲁中地区集市发展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本区所在的齐国和鲁国即有了相当成熟的集市;宋元时期,集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市镇也陆续兴起,在鲁中地区,它们或是大型聚落,或是商业中心,或是交通枢纽,或是军事重镇,点缀在鲁中大地上,构成了鲁中地区最早的集市网络。

入明清后,这些市镇仍有很多继续存在,并发挥着集市的作用。明代鲁中地区集市继续发展,集市数量也显著增加,可见这一时期集市管理己经规范化,从而为清代的集市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清前期整个鲁中地区集市数量,较于明代有所减少,集市发展处于相对低谷阶段;清中期鲁中地区集市数量明显增加,并在达到一定数量后保持平稳,集市发展处于平稳增长阶段;清后期鲁中地区集市数量在前半段保持相对稳定,约在后半段集市数量突然有了快速增长,集市发展处于迅猛增长阶段。

因此清代鲁中地区集市数量的阶段性变化,大致反映了清代鲁中地区集市发展的时段特性,即清前期处于集市发展的低谷阶段,清中期处于集市的恢复和快速发展阶段,处于集市的 缓慢发展和相对停滞阶段,并在清末民初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四、集市分布的基本特征

清代鲁中地区集市分布在空间上呈现以下特征:首先,平原地区集市密度大,山地和丘陵地区集市密度小;人口密集区集市密度大,人口稀疏区集市密度小。即较为平坦的平原地形不仅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而且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反之山区农作物产量低,人口稀疏,而且崎啦的地形也阻碍了商贾的往来和商品的运输。

其次,众多集市沿水陆交通线分布。交通与商业,乃至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地处交通要道上的集市不仅是商人来往食宿和交易的场所,也是众多货物转运和集散的基地。清代鲁中地区集市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这种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全面、不均衡的。表现为集市数量在不同历史时期增速不同,也表现为鲁中地区不同分区之间集市密度的差异。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清代鲁中地区集市巧时空分布上是不均匀的,即具有集市发展的时段性恃征和集市分布的区域性恃征。集市作为历史时期农民为主的城乡居民交易的场所,其自身发展受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条件的深刻制约。在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集市的数量也会稳步增长。在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乃至衰落的时期,集市数量增速就会减缓,甚至其数量还会下降。

集市在某一地区的空间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人口密度、村庄密度及地形等是影响集市在鲁中地区分布的决定因素,交通、资源、行政边界等则是集市在鲁中局部地区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集市在鲁中地区点、线、 面的分布格局得确立。

五、清代鲁中地区,集市开市的时间

一般来说,所有集市都有自己的集期。集期即集市开市的时间安排,或可看作集市的开市频率。与山东其它地区相同,清代鲁中地区集市集期的设置也多是“旬”为周期的。首先,每旬一集。即十天中有一集,每隔十天有一集。这种集期安排保证了县城内更多区域成为集市的可能,在满足人们日常交易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县城各区域的繁藥另一方面县城各街巷的居民都能够通过这种轮集方式分摊税费和劳役,获取地租和摊位费等收益。因此,每旬一集的集期并不完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县城内不同区域居民之间相互斗争和妥协的结果。其次是每旬两集。即千天中有两集,每隔五天一集。这样的集期在鲁中地区是最普遍的。不仅是因为这种集期安排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促进集市的长续发展,也是因为种集期规律容易为人们所掌握和接受。

然后是每旬三集。即十天中有三集,中间间隔并不确定。这种集期安排也多见于在城集,这种小集的没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附近居民在非正式集日的交易需求,便利了居民生活,也反映了当地居民。有限的交易需求,尚不足以支持如此密度的集期设置,并改变五日一集的赶集习惯对人们行为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再次是每旬四集。即十天中有四集,原来每旬两集为集期的集市随着市场交易量的扩大,为满足其交易需求,在原有的集期上又重新加入了一个集期,小集次日即是大集,因此该种安排为远方而来的商人提供了便利,小集结束后的商人可以在当地住宿一晚后,继续赶次日的大集,无意中降低了商人赶集的成本并増加了其可能的交易机会。由前面的观察可以发现,采用这种集期安排的集市所在地多为经济较为发达,有交易需求,存在长途贩运贸易的市镇,这也间接证明实际的交易需求是影晌集期安排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每天一集。即每天都有集,也可称为常市。这种集市也主要存在于县城和较大的市镇中。个别时期还会有轮集。顾名思义,轮集就是在县城内按照一定周期在不同地点轮流举办的集市。因此,轮集不是指一个集,而是指一组集。

六、集市中的商品

集市贸易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清代鲁中化区集市的繁荣程度,不仅体现在集市数量的增加,集市密度的提高和集日频次增加,还体现在集市上出售商品的种类及数量的增加及其流通范围的扩大。从贸易形式来看,组成市场网络的集市大致可分作两大类。一类是一般集市,即农村集市。另一类是集散中心,即商业市镇和县城。这类集市一般规模很大,交易货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更多。就一般集市而言,其交易商品多为集市所在地的农副特产,与当地自然环境、风俗 习惯等密切相关。集市商品结构以动植物占主导的初级农业产品为主,手工制品和外来商品只占集市商品的很小比例。棉花、布匹、铁器、杂货和洋货是鲁中地区主要的输入品;牛皮、蚕丝、烟叶、草帽辫、棉布、豆油、花生油等则是本区主要的输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