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西江中下游区域的市场与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吉康说历史 2023-06-11 00:53:10
前言:

早在先秦时期,西江中下游流域人烟稀少,河网密布,动植物种类丰富。西江中下游的山谷地带散布大量的越人聚落,今天当地乡村还能发现大量保留含有“垌”字的村名。秦汉时期,西江流域被纳入版图,由于与湖湘和番禺有水路沟通,汉代沿桂江至西江中游开始出现成规模的汉人聚居点。唐至宋时期,中国经济中心向江南地区转移,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宠”是长江流域与福建地区,长江流域发展的辐射仅仅波及岭南地区的一部分,广州一地及桂北、粤北地区成为岭南较先发展的地方。

明初中央对岭南社会施以有效的管治。然而尽管明朝政府诉诸大量精力管治南疆,国家秩序并未完全在南疆获得稳固地位。

一:明清中期,西江中下游区域的复杂局面

明初施政带有浓厚的传统“仁政”色彩,减免贡赋、徭役成为内容之一。除免除一些困顿州县的钱粮作为必要的稳定措施外,明朝针对两广距政治中心较远的地情,下令停止一些远途的转运行为。明初对工商业的政策主要是清理繁重税课,重新厘定税率。

明朝政府对商业的态度在于其必须规定的范畴内运行,远程走贩的商人,只要在情理之内活动,则会受到保护。明朝上层规范官员行为,禁止官吏盘剥商人,间接起到盘活地方市场与全国市场的作用。洪武二十四年,明朝政府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普查。明初时期的两广还是地广人稀的状态,鉴于此,政府组织一些移民垦田的行动。一些汉族移民越过南岭进入两广,定居西江中下游地区。

明初西江流域移民的范围分散到两广,有些移民的足迹深入到依然荒芜的西江南岸的泷水县,但西江下游的肇庆府诸县及广州府诸县等处平原地区,明显是移民迁徙的主要方向。在这些移民中,大部分为粤北南雄地区南迁,其余为全国各地的州县,亦有从西江中游北迁至府江山区。明初永宣朝西江下游肇庆府的盆地与平原垦辟出大量耕地,这些耕地位于地形平坦的沿河地带,便于灌溉,但又易受水患。相比于宋元时期的“地瘠民贫”状况则又有了很大的改善。明初岭南的经济开发基本以兴修水利、拓耕土地为主。自秦汉将岭南纳入版图后,明初的管治较之前历代更具深度与广度。 明代前期稳定的社会秩序背后,市场发展上却存在不可忽略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两点:一是宝钞政策未推动区域市场发展。二是国家控制地方的深度依然不足。

二、明清中期,西江中下游区域治理的困境及其原因

明初统治阶层与地方官僚对于西江流域复杂的族群状况,大抵采取安抚态度。永宣时期的族群关系虽偶有冲突,但大体融洽。然而承平日久,地方官僚对地方局势的警惕心放松,怠于职守,甚至连基本的城防设施都荒于修建。故在大规模地方动乱来临之时,西江中下游流域各州县完全毫无防备与应对措施。

随即西江流域接连爆发两次起义事件,此两场起义均波及西江中游,威胁珠三角,动摇桂北的行政中心,起义参与方突破了族群隔阂,有不少所谓“流民”参与。为了平定地方叛乱,明王朝调配大量狼兵戍守西江,但是戍守的狼兵内部也出现争夺田产事件。 为了更好地对南疆实行统治,西江流域作为岭南地区的纵深地带,国家与地方均重视对其经略。修筑城池以御叛乱成为明中期各州县官府的政绩之一。

明中期以前,两广政府基本各自为政。起义时,两广官府沟通不畅,资源分布不均,各部兵马与钱粮陷入了调动的困境。为摆脱各自为政的困境,景泰三年,明廷开始筹划统一两广军政,初置大员统筹。总府建立后,地方大员对西江流域的枢纽城市进行整顿。以说由于岭南局势的不稳定,明中期基层市场的发展是 建立在依靠官府庇护之下。明中期社会动乱频发,给地方生产水平的提高带来较大的局限。

明中期地方动乱的成因是什么?

明中期两广的社会变迁亦不能仅仅立足于珠江三角洲社会变迁上。其局势动荡的背后,有当地各种势力对地方开拓的参与及各方参与市场的因素在内。 首先,明代前期的岭南地方发展并非只有汉族的移民屯田,各个族群均在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其次,各族群相互独立的拓植环境与明中期的地方矛盾有着较大关系。山地密布是西江流域各州县的地形特点。其次则是丘陵环绕的盆地,第三,当地族群意欲利用商品交易密布生产力不足,然而区域市场未能很好发育。

三、明后期,区域市场中心地的形成

在整个区域市场形成过程中,必然有一个增长极在诸项因素完备的情况下率先形成。进而有利于突破地理空间的隔阂,最后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珠江三角洲因为汇集华南各河流,并濒临大海的缘故,在明中期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当地社会“儒家化”推动了市场圈整合,成为区域中心地。

珠江三角洲市场圈的形成得益于水路汇通与外贸的繁荣,珠江三角洲汇集了西江、北江、东江的水系,大量物资、人员流通必须在珠江三角洲落地或中转。明中期的珠江三角洲从而在围田垦辟与对外商贸共同作用之下,经过不断变迁,最终整合成为区域市场的核心地区。两广区域市场的形成开始于地理空间的整合,明中期珠三角的崛起是形成市场中心地的重要体现,随着西江流域中下游局势的平定,珠江三角洲市场圈的整合与西江流域进行对接,清代区域市场的格局由此产生。

四、清初对西江中下游地区的管治

清朝初年,连年征战,再经长期的管治,西江流域腹地的收复预示着广西其他边缘地区的平定。清朝得以在两广确立统治地位。岭南的“明亡清兴”历程在于双方政治与经济实力对比的失衡。

南明从弘光帝登基一刻起,便陷入了军将擅权的局面。军将控制了财政大权,南明朝廷失去统筹财政的能力,后期的控制区被分割包围,又偏居于政治、经济上的边缘地带,便无法与掌控了经济核心区与 掌握了强大经济统筹能力的清朝对抗,失败在所难免。

在对抗“三藩”与郑氏的斗争中,尽管弊政迭出,但在地方经略中善于安抚与驾驭基层,才得以让清朝最终成功地获得全中国的统治权。在地方树立“正统性”的过程中,因为岭南作为 “帝国南疆”的区位,除了以儒家伦理作为教化工具外,民间信仰拥有深厚的基层舆论基础。其不仅帮助清朝脱离了原有的困境,同时鼓动当地社会尊崇被设定好的民间信仰,在康熙后期商品经济再一次发展时,移民势力借助俗神文化的平台建立会馆、庙宇,凝结乡族情义,与当地土著形成互动,进而培育市场交易圈。

五、清前期,西江中下游地区市场发展

从康熙后期放开海禁到乾隆时期,西江流域的市场经历了从空间拓展到深度整合的历程。地方社会亦经历了由“乱”到“治”的艰难整合过程,这是市场发展中,市场自发性引起社会矛盾激发的结果。

因此这一时期的市场发展拥有两面性,从米粮贸易、食盐运销、官矿商办进行中,官方对市场采取积极态度。而在市场整合下岭南各族群利用市场达到了互通,走向地方社会整合。首先,朝廷协助发展地方市场经济,由于区域缺粮,官方便组织土地垦辟;其次,官方调配米粮流通。

第三,西江流域的官盐运销;盐是国家统一调配的物资。中国幅员辽阔,而盐产地有限。盐课是朝廷的主要收入。清代沿用明代的盐引条例,允许商贾凭引贩盐,但对盐引的管理十分严格。第四,矿业官督商办与两广矿产运销; 雍乾时期是两广矿业的大开发时期,两广许开矿厂采取官督商办性质。在这一时期的开发中,原来府江支流繁荣的矿业继续得到开发,并引入商贾进行运销。

到了清中期,西江中下游地区市场已经相对繁荣,地方社会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嘉道时期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在乾隆时期的基础上仍然得到了发展,“化内”措施显著,地方局势安定。社会百业出现多元化经营态势,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最突出的就是米粮市场与商品性农业发展,嘉道时期区域的市镇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水平,流域市镇的勃兴是区域市场发展的结果,广西本地又有“无东不成市”的说法。今日西江中下游各大镇与名镇格局的奠定可追溯至嘉道年间。

总结:

市场发展需要通过各种因素的整合,市场与权力的关系是需要审视的重要关系。明代西江流域基层市场率先发展,但需要官方维护。清前期是西江流域区域市场的发展期,康雍时期市场空间得到扩张,乾隆时期完成市场整合。

一方面,米粮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部分,内河盆地依靠米粮市场得到了开发。 官府利用西米东输的契机实现了岭南核心地区的粮食平衡,官府权力发挥了主动,助推与利用了市场的发展,实现物资调配渠道的拓展。同时实现空间拓展 的还有官盐的运销。

另一方面,山区占据了西江中下游流域相当部分版图,甚至 粤桂边界地区基本由山脉与水网交错构成。因此,在两广市场的发展中,山区的空间开发是市场扩张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