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源于在外打工的孩子问我要钱。
我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不是回家来,我根本不会给他钱。
私聊到最后,孩子见问钱那么困难,便主动说回来,让我给他车费。
当他答应得这么快,我心里其实是犯嘀咕的,头脑里也打满了问号。
后来我还是给他钱了,可收钱之后,他只说了句“谢谢”。然后就是他既没有回来,也不回我的信息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晚上跟朋友说起和孩子的聊天,朋友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交给老天,不用管,该做的该说的都做了就行近三年,我一直都在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而焦虑、头大。
不停地读书学习泡社群,也时刻拉扯着孩子往我认为的正确的方向奔,但直到现在,还是没能唤醒孩子。
他依旧沉迷在游戏当中,和有着与他相同爱好的朋友混在一起,名曰打工,实则过的是有上顿没下顿,除了玩游戏不愁,其它什么都愁的日子。
可即使如此,他也觉得自己还好。
忽然间想起以前在网上看到过的一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位高知妈妈。
这位高知妈妈说,她把自己的儿子养废了。
正上初三的儿子天天就是玩游戏,早上能起就去上学,起不来就干脆不去。
对未来抱有无限乐观,没有社交,没有朋友,更没有梦想,书读不读无所谓,反正有口饭吃就行。
我家孩子不就和这位高知妈妈的孩子一样么?只要能玩游戏,怎么都行。
该说的,好话歹话;该做的,只要能做的,全都说了、做了。
当所有努力最后都化为泡影时,或许真的只能交给老天了。
不是放弃,而是真的有心无力了。
真的很敬佩作家麦家对自家叛逆儿子的坚守。
三年时间守着不踏出房门一步,也不让父母进房门一步的儿子,硬是守出了儿子的幡然醒悟。
也很佩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对叛逆儿子动手后,及时地反省自己,和出版社朋友聊自己的育儿困惑,也向心理学家请教育儿之法。
最后他先改变自己,为孩子做示范,树榜样的方式,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并赢得了孩子。
看到过一些成功范例,麦家和曹文轩也都唤回了儿子,为什么我就不能呢?
终归,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家庭的家庭结构、文化、夫妻关系和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也都各不相同。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养育准则,也没有从别处拿来就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养育之法,只有适合自家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我学了那么多,做得也不少,自我改变更是日常,可结果并不如预期。
细细思忖过后,我释然了,不再执着,也不再去苦哈哈的用力了。
正如小和尚撒种子的故事里老和尚说的那样,无论种子是被风雨吹走还是被鸟儿吃掉,都自有他自己的命运,都“由它去”。
由他去。
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路要走,至于是坎坷还是平坦,是弯弯绕绕还是一眼到底,那都是他的课题与人生。
也相信孩子终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艰难也好,轻松也罢,那都是他自己愿意走的路。
我只要相信就好。
正如《唤醒半睡的自己》中所言:
“孩子并不是父母‘教’出来的,父母也很难懂得如何有效地‘教’孩子长大。父母要放下‘我要教你长大’的傲慢,真正懂得欣赏孩子,观察孩子,陪伴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伸一把手,就是最好的培育,也是父母唯一的责任和使命”。
真的深以为然。孩子的成长基本都不会按父母想要的方向去发展。
当孩子越长大,他就越会想要挣脱父母,离开父母,走得远远的,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走他自己想要走的路。
佛家有语,人本俱足。
我也相信,孩子自有他自己的人生使命。
当然,相信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也明白哪些不能做。
身为妈妈,最怕的不是孩子长大后变得叛逆,而是在孩子长大之前,妈妈没能成长自己,没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无论是亲子问题,夫妻问题,还是一切问题,自己才是这一切的根源。
你自己好了,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不少家长付出了很多,就只为了感动自己,所谓的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感动自己,当他们发现孩子最终脱离了他们设的限,无可奈何后就会自我救赎,然后心安理得,有时候也懂孩子不是教出来的,然而就是放不下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