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电击狗实验。
塞利格曼把一只狗关在通电的笼子里,用强电流击打狗,并且无论狗怎么努力,它都逃不出去。
一段时间后,他再把电撤了,笼子打开,这时他发现,狗已经不再挣扎,然后就那么痛苦地呻吟着等待被电。
通过这个实验,塞利格曼发现,原来痛苦和无助是习得性的。
当一个孩子觉得他做什么父母都不满意,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慢慢的他就会压抑自己,变得不快乐,最终被失落、痛苦和无助感包围,形成习得性无助模式。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后来还发现,习得性无助就是抑郁的一种模式。
20世纪70年代,塞利格曼在测验抑郁的习得性无助感模式时发现,悲观的人更容易向无助感屈服,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也更高。
那么,
孩子要如何才能从习得性无助模式中走出来呢?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心理免疫,他在后来又做了一场实验。
教会小狗征服电击
实验人员会教小狗去控制电击,让小狗主动去按电击的控制开关。
对那些已经抑郁的狗,实验人员会把它们抱离笼子,带着它们去按控制开关。
如此来回多次,无论是正陷在无助中的狗,还是已经抑郁的狗,它们都不再向无助屈服,而是主动避免电击。
这一实验结果显示, 小狗在习得了征服电击的经验之后,这些免疫经验可以助力它们不再被电击,反而可以使它们再次活跃快乐起来。
这让塞利格曼有了一个新发现,原来快乐也是可以习得的。
当一个人陷入抑郁时,我们不要一味地给他讲道理、灌鸡汤,让他快点振作起来,与之相反,他需要的恰恰是我们对他的包容、耐心、理解和支持。
▲ 改变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外在事物的评价习惯。比方说,孩子遇到挫折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退缩,否定自己,这其实就是他的解释风格,他的解释风格是偏向消极的。
改变孩子的解释风格就是,让孩子看到凡事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只看到那不好的一面。
▲ 教会孩子乐观
乐观不是天生的,也是可以习得的。
在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教会孩子乐观,他给到了一个方法,叫做乐观教养ABC法则。
ABC法则从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认知疗法而来。
A代表不好的事,C代表后果,B代表对不好事件的看法与解释。
阿尔伯特·埃利斯认为,正是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导致了某种特殊的后果。
换句话说就是,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好是坏,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比方说,考试没考好这件事,有的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行,而有的孩子则会觉得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什么,查漏补缺,继续努力,下次争取考好就是了。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表明了,哪怕发生的事情一样,其结果在不同的人那里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我将给到你书中的表格
具体的做法是在“不好的事”一栏客观描述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在“想法”一栏写下你对不好的事情的想法,使用1-100来对想法评估分数。
在后果一栏,写下你对事情所经历的感觉和反应,并根据感觉强烈度给自己打分。
最后,再确定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是否与自己的想法相关。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自己了解导致反应的原因,是改变反应的第一步,也是与自己内在对话的重要一步。
举个我家孩子的例子吧!
由于我以前常唠叨、指责孩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家孩子一遇事就说自己不会,常常否定自己,认为自己笨,整个人变得很没有自信。
后来,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读书学习,在生活中实践,跟孩子做过许多次心理建设,才慢慢改变了孩子的思维方式。
有一次,孩子写了篇作文,说的是他因为考试不达标被老师下了大组长一事。作文中他把自己被下之后的感受细细道出。
从一开始的心情低落,觉得没面子,到重燃斗志,想要再次夺回大组长的位置,孩子已经不再如从前一样说自己不行,而是坚定的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正如我常对孩子说的那句话:“在危机中看到机会,在错误中挖掘宝藏”。
孩子已经全然接收到了,孩子也渐渐变得自信了起来。
乐观确实是可以习得的。
身为父母,当我们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包容,尊重和支持,孩子就不会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