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感受经常被忽视,会对孩子有多深的影响!看完你还敢无视吗

书研聊育儿 2021-09-29 22:01:26
孩子的感受不能被忽视

孩子放学回到家,一脸闷闷不乐。

我问他怎么了?

他用手指指着自己的左膝盖说:“我在学校摔跤了,脚有点痛”。

“没事的,过两天就好了”,看着只是擦破点皮,我也没太往心里去,就随意说了一句。

听我这么一说,儿子脸上的闷闷不乐似乎更闷闷不乐了。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没有与孩子共情。

孩子跟我说他摔跤了、受伤了,肯定是想要得到妈妈的关心和安慰,可我却不以为然地跟他说“没事”,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意识到自己的不对,我立马蹲下来,让他把脚给我,然后仔细查看了他受伤的膝盖,并揉了揉。

当我查看揉完后,儿子的闷闷不乐已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脸微笑。

还好我及时意识到了,并同步做出了准确的回应,否则就又多了一次忽视孩子的感受。

英国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说: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每个决定,都掺杂着感受。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感受,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管理他的感受。感受和本能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我们否认孩子的感受,那可能会削弱他的本能”。

感受跟人的本能相连。当孩子的感受老是被忽视,没人在乎时,孩子同样也会忽视掉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一旦迟钝,他连接自己内在与外部世界的本能也就减弱了。

在乎和重视孩子的感受,是身为家长的我们务必要注重的事情。

感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能力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很重要。

无论是积极的感受,还是消极的感受,都是可以得到来自父母的认同的。

演员胡可就是一个很在乎孩子感受的妈妈。

在胡可生下二胎的那天,爸爸带着哥哥安吉来到产房看弟弟。爸爸让安吉走近看看,安吉说他害怕。

爸爸见安吉害怕,然后就说,那我们回去吧。结果安吉“哇”地一声大哭不止。爸爸见状怕太吵,连忙拽着安吉走了。

可就在回去的路上,安吉起了一身的疹子。后经医生询问得知,安吉得了急性荨麻疹。

就在胡可得知医生的判断之后,胡可便立马明白了。她是这样说的:

“作为大人,作为父母,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去关注孩子的感受。所以在那一刻,他是非常伤心的,甚至会有一种被剥离的感觉”。

孩子的感受是微妙的,孩子也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不能感知到,那就只有被忽略。

安吉终归是幸运的,他的妈妈一直在用心地呵护他、关注他,重视他的感受。

可有的孩子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就是一个被父母极端忽视的孩子。

樊胜美的爸妈从来没有在乎过女儿的感受,他们看见的永远是女儿外在的光鲜亮丽,却看不见女儿内心的累累伤痕。

女儿在他们的眼里,只是一件物品,一台提款机。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儿子欠钱了找女儿要钱还债,儿子要结婚了找女儿要钱买婚房,爸爸病了还是找女儿要钱。

到最后,一方只顾着索取,另一方只懂得给予。

爸妈从不在乎女儿的感受,而女儿也早已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失去了与自己内心链接的机会。

在樊胜美的心里眼里,她内心那个精神独立的自己早已模糊不清。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一书中有言:

“人类是先有感觉,之后才动脑思考的。婴儿与儿童特别重视感受,你如何因应及回应孩子的感受很重要,因为人类无论老幼,都需要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来关注及了解自己的感受”。

由此可知,父母重视孩子的感受,于孩子而言其健康成长的基础。

但现实情况是,父母们会经常性地忽略孩子的感受。

比如,看到儿子哭,我们会立马告诉他“男孩子,哭什么哭,流血流汗不流泪”。

父母们常常会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和认知去看待孩子,殊不知那样做恰恰是在伤害孩子。

我们该如何去包容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懂得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脑。脑是理智的,它不会感动,也不会动情。只有心才会有情感。

喜欢一个人为什么叫“动心”了,就是因为喜欢是一种情感。

倾听孩子一定要用我们的心。

只有用心,我们才能看得见、听得出孩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同时这也是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认真对待和确认孩子的感受

谈到认真对待和确认孩子的感受,我又想起了文首处我家孩子因摔跤而带来的一些感受。

很早以前,我是不太在意孩子感受的,再加上又是男孩,自以为没必要太过细心,粗糙点养就行。

但其实,当我能够认真地去对待和确认孩子的许多感受时,孩子给到我的表现是全然不同的。

就好比孩子跟我说他摔跤了一事,从闷闷不乐到眉开眼笑,只是因为我在意了孩子的感受,给了他内心的需求。

有着20年资历的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说:

“当我们的感受总是能获得父母的抚慰时,无论它是什么感受,我们长大以后都会乐观地看待他,未来也不容易陷入抑郁或者焦虑”。

在意不在意孩子的感受,简直就是天与地的区别。孩子也非常需要父母在意他的感受。

养成谈论感受的习惯

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允许和鼓励孩子自由表达他的感受,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有了这层空间,孩子的感受就不会被忽略、被压抑。

此外,父母也要重视自己情感的表达,做到言传身教。

父母爱表达,重视自己的感受,孩子定然也会关注自己的感受。

最后,借用同理心教练创始人董国臣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

“与感受建立连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帮助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把孩子培养成有自我灵魂的人,而不是一个社会机器”。

教孩子与自己的感受建立连接,是父母送给孩子生命中的最宝贵礼物。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