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我想要给到孩子的,就是让他活出自己原有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就是人类最初的生命状态——平静和喜悦。
最近在读皇甫军伟老师的书,读得很慢,一字一句的,巴不得将书里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无论是在书里,还是在讲座中,皇甫军伟老师基本不跟家长讲教育的方法,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从“道”的境界谈教育。
在皇甫军伟老师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人内心深处的教育,让孩子做一个内心平静与喜悦的人,养育孩子就是养孩子的心。
将孩子的心富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养孩子的心。
但在现实的教育当中,家长们更多的都是在养孩子的外在。这外在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孩子的各种行为,是孩子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种种不好的现象。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孩子老是玩游戏,孩子总是拖延懒散等等,说到底这些都只是表象。
正如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冰山以上外显得10%-20%是人的行为、语言和故事,
而冰山以下内隐的80%是一个人的内在需要、信念和感受,以及对感受的感受,这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因为它决定了人的生命状态和整个人生发展。
在教育孩子上,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本身,是孩子的存在状态,而不是关注在孩子的行为和所做的事情上。
当我们把注意力都聚焦在孩子的行为和他所做的事情上时,那么我们就很容易陷在表象上不可自拔。
我们常常因孩子写作业拖延而大发雷霆,为孩子没做好某件事而唠叨个没完,甚至惩罚孩子等,这些都是因为家长关注在事上。
关注在事上,就会忽略人的存在。如此我们便看不见孩子,也不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更不会去在意孩子的生命状态。
久而久之,孩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出来了。
皇甫军伟老师说:
“教育是自我成熟后的自然坠落,是自我内心的修行与回环。要想让让孩子有东西吃,我们自己内心要有成熟的东西自然落下来。你心里的苦不能喂孩子,很多人是拿自己的内心的苦喂孩子,这会毒死孩子,我们应该把自己内心养熟了再给孩子”。
简而言之,我们养育孩子,首先要养好自己。家长的生命状态稳定了,内心满是平静与喜悦,孩子的生命状态自然不会是焦虑无常的。
在皇甫军伟老师的书中,让我感受最大的莫过于平静和喜悦的心境了。
·平静
平静是什么?
平静是心安,是心有笃定,是遇事不慌,是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是自我的心理空间足够广大。
想要平静,就要懂得驾驭自己的情绪。
拿破仑曾说,能控制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可怕。
情绪就像我们的影子,时刻与我们相伴,它有着巨大的威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人,也能毁掉人。
看《你好,儿科医生》节目,被里面的一个妈妈惊到了。因为儿子请假不去上课,她大发脾气,竟然一脚踹向儿子下体,使儿子的“丁丁”裂伤。
当医生问妈妈是不是本想踢孩子屁股,却不小心踢到了下体时,妈妈很坚定地回答说不是的,她就是想要教训一下孩子。
看到这里,真是为孩子捏一把汗,有个这样情绪无常的妈妈,简直是他的灾难。
家长不能控好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可能让自己平静,更不可能教育得好孩子。
想要平静,需要做到身心合一。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对人本身的关注上,基本都崇尚身心合一,身心灵平衡。
当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一致时,他就可以到达平静。
修炼平静从爱自己开始,可以通过瑜珈、正念冥想,还有学习传统文化来习得。
喜悦
我们在怎样的情景和状态下,才能感受到喜悦?
在孩子刚出生不久,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我们看着他在睡梦中微笑,会感到喜悦;在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我们会深感喜悦。
这样的喜悦是超脱现实的,是深深地发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一种愉悦情感。
平静与喜悦是每个人在生命之初就有的生命状态。
后来的我们之所以丢失了这份平静与喜悦,多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把心丢了。
我们天天沉浸在事情上,聚焦在外部世界,让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最后迷失了自己。
皇甫军伟老师说:
“对于一棵树,种子与气候都不足以决定其生命的高度与长度,更重要的是他赖以生长的土地。对于一个人,天赋和家境不是其生命高度与价值的决定要素,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状态”。
父母的教育状态来自于父母的生命状态。
当父母的生命状态充满着平静和喜悦,孩子的生命状态也会是平静喜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