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鹿道森的遗书,我哭得不行。
他太痛苦,太没有安全感了,就像一个濒临窒息的人渴望获救,却又无人能够救他,最后连自救都放弃了。
一个25岁的鲜活生命就此烟消云散,属于鹿道森的时光永远定格在了他跃入大海中的那一刻。
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最初的底色,童年是否被爱被善待,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否。
伤害一个人很容易,治愈一个人却很难鹿道森说起童年是从“那一脚”开始的,因为跨级功课不达标,父亲采用了暴力的方式对待他。
也正是“那一脚”,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被爱,不值得被爱的。
控制欲大且强势的妈妈,不负责任的爸爸,这样的夫妻关系注定了家里的“鸡飞狗跳”,争吵不休。
然后,鹿道森成为了留守儿童,在学校遭遇霸凌,被排挤,被孤立,被喊各种难听的外号。
再然后,鹿道森寄宿到了亲戚家。最后,家人回来了,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
这一切都让鹿道森觉得自己在“流浪”,就如无根浮萍一般没有依靠,没有温暖,更没有爱。
爱是每个生命个体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没有爱的滋养,未曾被满足的心理需求,会导致个体的生命成长变得痛苦和扭曲。长大后,他们要么伤害自己,要么伤害他人,要么压抑成疾。
正如鹿道森所言,伤害一个人很容易,治愈一个人却很难,这也是为什么阿德勒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鹿道森渴望得救,也想自救,可他始终没法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自己治愈自己。
为人父母,真的要小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你的一个不经意的愤怒的动作,对于孩子可能就是一生的伤害。
白岩松曾说过:
“为人父母要小心你的思想、语言、行动,因为这些会变成孩子的性格,也会变成他的命运。”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善待自己的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
请用行动告诉孩子,你就是值得被爱的。
前两天和我弟聊起我们的妈妈。
从小到大,我们姐弟俩都有着一个相同的感受,那就是觉得妈妈对外人更好。相反,她对自己的老公和孩子都不太在意。
比如,有什么好吃的,妈妈都会先紧着外人,热情地喊别人吃。在做事方面,别人的事一向都积极,可自己家的事,她反倒不那么想做,不愿意干。她和别人有很多话说,但同家人往往没话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认为妈妈不爱我们,也不懂得如何对家人好。
直到我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学习了家庭教育,走上了自我成长的路后,我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在于妈妈自己就从未感受到父母的爱,她根本不知道如何爱我们,只是本能地遵循父母的养育方式把我和弟弟养大。
在妈妈的原生家庭里,外公外婆极度重男轻女,五个女儿都未进过学堂门,唯有儿子上了学(儿子是老五)。
妈妈的童年,以及我那些阿姨的童年,可以说都是在父母的忽视中长大的。
妈妈对养育孩子的观念之一就是,不打骂我们,将我们养大就好。
确实,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爸妈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和弟弟,可我们似乎也从没感受到父母有多么爱我们,自己又有多么快乐。
比鹿道森幸运的是,我的原生家庭里从来没有争吵,只是有些寂静得出奇。
现在想来,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完整的,也不可能会有完美无缺的家庭。
但是,身为父母,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唤醒自己,尽最大努力给到孩子一个好的养育环境和生命状态,用爱滋养孩子。
好的父母是持续学习,不断自我成长的父母。
爱是什么?
我家先生曾回答我说,爱是责任、是付出,是奉献,爱就是一辈子。
如今再忆起,猛然间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也应该是这样的么?
可是,放眼望去,还有太多的父母把孩子当作梦想变现的工具人,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埋单。
鹿道森在遗书中多次说到钱的事情。
事业发展不好,工作没挣到什么钱,从小到大,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一直在他耳旁说没钱,长大后父母又不停地问他要钱。
钱似乎成了他与父母之间唯一的连接,可这种连接于鹿道森而言却是充满压力的,满载着的是他无边的黑暗与恐惧。
他再一次深感到自己不被爱,没有爱,没有钱,没有动力,也没有未来。
打败鹿道森的不是困难险阻,也不是缺乏对美好生活奋斗的精神和动力,而是没有爱。
爱是什么?
演员佟丽娅在一档节目中说起自己儿子对爱的理解是这样说的:
“爱就是给对方他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一直从他身上要我想要的东西”。
一个孩子对爱的理解都能如此深刻,真的让很多父母都自愧不如。
爱是每个生命成长的必需品,是富养心灵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没有爱,不被爱,也就等于没有了一切,一切都没有了。
《认同自己》一书中说道:
“慈爱体贴的父母就像一件能终生保护一个人的披风,而恶劣的亲子关系却会给人带来终生的负担”。
爱与被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终其一生,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爱与被爱,同时也活在爱与被爱中。
可如若一个人感受不到被爱,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极其缺乏爱,那么,他的一生都可能是风雨飘摇,无依无靠的。
读到遗书的最后,感受到的是鹿道森对自己无价值的无助,对整个世界的绝望。
人们常说,死都不怕,还怕活着么?
可对于无爱无望的人而言,死才是解脱。
为人父母者,请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吧!希望再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