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说:
“进入书中世界的通行证,应该在孩子能够自己阅读之前就做好准备,并由大人亲手交给他们”。
如何让孩子拿到进入书中世界的通行证?
松居直先生的这段话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关键点:
1)在孩子自主阅读前就做好准备
2)父母亲自教
父母亲自教,这是肯定的,自己的孩子肯定得自己负责,相信这一点应该没有疑义。
下面我来说说如何在孩子能够自主阅读前就做好准备。
▲ 念书给孩子听
念书给孩子听,从妈妈孕期就可开始了。
有研究表明,宝宝未出生前就具备了听故事的能力。
《1000天阅读效应》中说道:
“0-3岁早期阅读是指婴幼儿动用视、听、触、嗅、舔等一切感官,来理解色彩、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符号的所有活动”。
由此可见,在孩子生命最初的早期活动中,无论是撕书、咬书、扔书等许多随意性的行为,孩子其实都是在阅读。
知道这一点,可以让家长们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里的发展特征,从而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
念书给孩子听,一直以来都是松居直先生不停强调的阅读观念。
从他做图画书编辑的那些年,和从事童书出版行业的深刻体认,以及结合自己童年成长、育儿经验对图画书的系统全面的思考,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即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
在我家儿子还是几个月,一岁多时,每天晚上快到睡觉时间,我就会抱着他,给他读儿歌或者催眠曲。
这时,无论他之前有多吵闹,不想睡,只要我一开始读书,他就会立马安静下来,让我抱着。
然后,听着听着,没多久,他就甜甜地睡着了。
等孩子到了两三岁,陪他读得最多的就是关于爱和表达爱的绘本。至于那些认物的、认字的绘本,我印象中几乎没有。
如今回想起陪孩子读绘本的画面,更多的是一种快乐,是和孩子比划模仿绘本内容中的各种语言和动作。
真的,我和孩子读绘本,孩子根本就没学到啥,当时就是觉得好玩、有意思,主动地想要扮演书里的角色。
▲陪孩子念书时,注意孩子情绪,不勉强孩子
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
这道理用在陪孩子读书上也是合适的。
孩子如果对一本图画书不感兴趣,就不要勉强念给孩子听,可等到下次有机会时再读。
在孩子没有听父母念书的习惯前,他如果情绪不好,也不要念书给孩子听。
父母念书给孩子听,一定要留意孩子的情绪状态,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抱着轻松愉快的心态带孩子进入到阅读世界中。
▲ 择好书而读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松居直先生也说,读了一本真正的好书后,常会觉得自己与读书前相比,仿佛判若两人,有时甚至觉得好像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一扇门,自己有了明显的成长,变得强壮、勇敢、高雅。
这就是读好书带给一个人的巨大作用力,以及内心的成长。
孩子读绘本也应如此,我们给孩子选读的绘本,必须能让他们获得和大人一样的满足感,并对他们的心灵成长有帮助。
那怎样的书才是好书?
在《幸福的种子》一书时,作者松居直举了一个例子:
有两姐妹,姐姐三岁,妹妹一岁多。
入春的某一天,姐妹俩正在家里玩,妈妈在做家务活。因为才入春外面还寒冷着,姐姐不能出去,就趴在窗户边上向外看。
过了一会儿,姐姐像是发现了什么,赶快叫来妹妹看。在做家务的妈妈听了很好奇,她也向往看了看,可并没有看到什么。
然后,她听到大女儿对妹妹说:“你看,那就是闻啊闻”。
听到这句话,妈妈瞬间恍然大悟,再一次看向姐姐手指的方向。原来,那里躺着一只小狗,仔细一看才发现,小狗旁边正开着一朵小蒲公英。
这时,妈妈想起了正在陪女儿读的图画书《快乐的一天》。
在《快乐的一天》里就有闻啊闻,讲的是许多动物围着一朵小黄花在使劲的闻啊闻。
读到这里,我亦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沉浸与幸福。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书中才有的画面,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这种快乐简直无与伦比,一本好书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是心灵的成长。
因此,读好书,择好书而读,对于幼儿,搭建幼儿的阅读基础都是极为重要的。
结语:
松居直说:“三岁孩子的语言能力正在惊人的发展,想象力和好奇心也正迅速成长,他们正以明显加快的速度进入语言所创造出来的故事世界之中”。
孩子3岁以前,父母一旦帮助孩子打好了阅读基础,就等于拿到了书中世界的通行证,终身都会书不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