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遇到陌生题型不要慌!秘籍在手高分不愁!

政论文 2025-04-22 14:34:21

今天,与各位同学探讨一下,在申论考试中,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应该如何作答。

2025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第四题的题干是:

假如你是S市政协委员,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助推‘元科普’,促进科普与科研共发展”的提案。请根据“给定资料4”,拟写“提案案由”和“建议”两部分的内容。(20分)

要求:理由充分,建议明确可行,条理清晰。不超过500字。

看到这道题,一些同学会懵,政协委员、提案、提案案由,这都是什么呐!

这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新形式和新词汇,不禁心里打了退堂鼓,有的甚至影响了答题。

其实,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同学们没有把握住申论命题的本质。

各位同学一定要牢记,申论命题人是要通过给定资料考察你们能力的差异,而不是为了考倒你们,让你们都答不好或答不完卷。

每次申论考试后,命题机构和命题人需要将试卷的预估难度与统计实测难度进行比对、校验,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评判、研究和总结命题得失。

如果由于命题质量原因,导致申论得分普遍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视为优秀的申论试卷,申论命题人也会有压力,甚至会影响以后的命题工作。

因此,申论命题人一方面要在给定资料中,不断变换文字和文段的组合方式,加入一些专业化的词语或概念,增加考生阅读理解的难度;

另一方面,也要在给定资料或作答要求中,增加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帮助考生理解给定资料、作答相关问题。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阅读理解能力强的考生,筛选出来。

因此,同学们遇到陌生题,一定要静下心来,细心寻找申论命题人给你的提示信息。

就拿这道题为例,有的同学看到政协委员、提案、提案案由这些陌生的词语,脑袋就一片空白。

其实,这也可以看做是申论命题人对考生的一种压力性测试,就如公务员考试面试中的应急应变类题型,看你能不能在紧急的情况下,保持冷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重点和线索。

在这道题的题干中,申论命题人已经给了你明显提示:拟写“提案案由”和“建议”两部分的内容。

一些同学会说,这个我懂,申论命题人这是在提示我,答案要分成两个部分,但我还是不知道“提案案由”应该写什么内容。

但是,你再看看作答要求:“理由充分,建议明确可行”。“建议明确可行”很显然是对“建议”这个部分内容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稍微进行推理,就应该得出“理由充分”是对“提案案由”这部分内容提出的具体要求。

那么,什么叫“理由充分”呢?很简单,就是回答“为什么”。

之后再结合题干中“关于助推‘元科普’,促进科普与科研共发展”,可以推断,申论命题人是让我们在“提案案由”中,写为什么要助推“元科普”。

这样,即使我们没有看给定资料的具体内容,大概也能判断要写什么。

主要包括:元科普是什么、元科普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当前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让人一看,元科普的确很重要,需要抓紧助推,那么,这段文字就成功了。

但是,上面的内容都要有吗?或者是上面没有的内容,写不写呢?

这个就涉及到申论的本质问题,申论是考察考生对给定资料的概括、分析、提炼和加工能力,给定资料给你什么了,就写什么;没有给你,即使是对的,也不能写。

比如,这个给定资料给你提供了元科普的重要意义,但没有给你提供元科普的紧迫性,或者是当前元科普的存在问题,那你只需要在答案中体现出元科普的重要意义,而无需写紧迫性和存在问题。

很好理解,如果你曾经研究过元科普,那么,你完全可以写出很详尽且有效的内容,这就背离申论命题的初衷——让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比拼能力。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接下来,我们逐段分析。

给定资料第一段:在大多数人看来,科学知识通常是采用特定技术方法获得的结果,其表达中含有许多专业术语,因此,科学知识对普通大众来说往往不容易理解。

政论文解析:很容易看出,这段的主体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科普的内容,而元科普与科普有关系,因此,科学知识必是采分点。

同时,科普的对象是普通大众,而给定资料提及“科学知识对普通大众来说往往不容易理解”。申论命题人还通过重要连词“因此”,来提示考生,这句话是重点。因此,普通大众也必是采分点。

给定资料第二段:而关于科普,人们通常理解为单向的知识流动,即科普工作者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内容普及给大众。

政论文解析:这段引出科普工作者,科普需要科普工作者,因此,科普工作者必是采分点。

同时,上文提到“不容易理解”,而本段中的“通俗易懂”能解决上述问题,构成因果关系,符合作答要求中“理由充分”,因此,通俗易懂必是采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申论命题人担心考生读不懂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特意提及“大众”这个词语,让考生与上段“普通大众”这个词语产生联想。但为了增加难度,并没有直接用“普通大众”这个词语。

给定资料第三段:21世纪,科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科学界有识之士提出,需要打破封闭的科学体系,既要让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充分地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也要让公众的想法和需求及时进入到科学共同体的视野之中,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论文解析:本段由一个复句组成,考察考生对语文句法结构的理解力。

复句的引领句“打破封闭的科学体系”必是采分点。

同时,为了让考生重视这段话,申论命题人特意强调“科学界有识之士”,用这个句子来提示考生,有识之士都重视这个事情,你也应该重视。

逻辑思维好的同学,很容易看出,这段主要谈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

给定资料第四段:近年来,我国将科普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2年9月,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政论文解析:这一段的内容比较难。一些同学看到这段文字,就知道肯定有采分点,因为国家重视科普,这与科普的重要性紧密相连。

但是,这么多文字,到底选择哪句,或者全部写上呢?

是否可以全部写上呢?肯定不行!因为申论命题人考察的就是你对给定资料的概括、分析、提炼和加工的能力,都写上,明显体现不出你的能力。况且,文字也会超出字数要求。

是否可以缩写呢?当然也不行!申论命题人要求你“理由充分”,缩写后往往都是一个个单独的关键词,不能传递完整信息,也就不能实现“理由充分”。

那么,应该选择那句话呢?

这时,我们就要分析这段话中,每句话都有什么样的作用,以此来判断哪句话最重要。

第一句:我国将科普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背景铺垫,说明趋势;

第二句:印发文件是政策载体,提供依据;

第三句:“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集中体现政策的核心思想,不仅重新定义了科普的国家战略地位,更为后续具体政策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此,采分点就是这一句,而其他内容只是申论命题者迷惑你的手段。

从段落逻辑上看,这段主要是讲现在的政策支持科普。

给定资料第五段:在科普产业化上海论坛上,我国某著名科普作家首次提出了“元科普”的概念。“元科普”是由工作在某个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或团队)进行的科普,它是对本领域科学前沿的清晰阐释、对相关知识由来的系统梳理、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学家亲身沉浸其中的独特感悟。如果把科普比作是一棵大树,那么“元科普”就是大树的根,为其它形形色色的科普作品提供坚实依据,它真实地传递了探索和创新过程中隐含着的科学精神。

政论文解析:这段文字引出了答案的主体“元科普”。这里,一些同学会为了节省文字,而省略对元科普概念的解释,这是不对的。

提案是要给读者看的,不是每个读者都能知道“元科普”的意思,而命题者还在给定资料中,提供了这个概念,因此,必须要写清、写全。

同时,这段文字中,还提供了“元科普”有什么优势的内容。但文字过多,我们需要提炼重点内容。

怎么提炼呢?就是要围绕科普。元科普对于科普工作,有什么好处呢?

通过阅读,我们得出,既可以清晰阐释科学知识,直接科普;又可以帮助其他作者,形成科普作品,间接科普,因此才能得出结论:元科普很重要。

给定资料第五段后的内容,大多是提建议用的,也涉及元科普存在的问题。

问题也要写到提案案由这个部分中,思维逻辑是:因为元科普很重要,还面临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助推。具体分析过程,就不展示了。

一些同学会问,为什么申论命题人不在给定资料第五段后,直接写问题,而是把问题放的那么远?

这就是建议对策题、公文文种题与概括题的最大不同了。概括题的内容逻辑和答案,往往都是按给定资料的段落顺序排列。

因为凡是考试,都需要让考生有循序渐进的答题过程,要符合由人脑从简单到复杂的命题规律,这样才能让考生考出真水平。

因此,申论第一题,往往比较简单。为了增加其他试题的难度,申论命题者通用的做法是把给定资料内容的顺序打乱,也就意味着同一个层级中的答案,会分布在不同段落中,需要考生分析后复原,这是考察考生能力的一种方式。

我们看看一些同学所写“提案案由”的答案。

有的同学的答案为:提案案由:当下存在重科研轻科普现象。但近年来我国将科普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件明确提出,“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元科普”能实现科研与科普互相促进。因此要助推“元科普”,促进科普与科研共发展。

有的同学的答案为:提案案由:“元科普”推动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融合发展。一是为科普作品提供坚实依据,传递探索和创新中隐含科学精神。二是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和国家创新能力。三是科学发展内生需求,使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发展。四是科学领域创始者最了解理论,亲自科普无可替代。

有的同学的答案为:提案案由:科普是科学发展内生需求,可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和国家创新能力。但存在单向知识流动、重科研轻科普等问题,因此提出要“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由科研领军人物主导的“元科普”优势凸显,依托清晰阐释、系统梳理、理性展望和独特感悟,为科普作品提供坚实依据,真实传递探索和创新过程中隐含着的科学精神,使科研和科普形成正向的相互促进关系。

有的同学的答案为:提案案由:一是我国将科普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件明确提出“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元科普为科普作品提供坚实依据,传递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实现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相互促进。

以上这些答案,都没有真正把申论命题者在给定资料中的重点内容,全部理解并提炼出来,而是错误地选择了并不重点的词语来组织语言,因此,并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这道题的参考答案:

提案案由:近年来我国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普通大众不容易理解科学知识,需要打破封闭科学体系,用通俗易懂内容科普知识。“元科普”是由工作在某个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或团队)进行的科普,既能为普通大众清晰阐释科学知识并收集想法和需求,还能为科普作品提供坚实依据。但存在重科研轻科普现象,科学家不敢、不愿做科普,需要解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