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位跟我学申论的学生,向我反馈了2025年山西省考的申论成绩,他自己感觉非常不理想。
我查了一下这位同学的日常学习情况——直播课基本没有参加,作业一次也没有提交。据他而言,录播课听了。
如果所言属实,那么问题就应该出现在作业上——没有通过做作业巩固知识点,加深记忆力,学以致用不足,导致申论的各个题型都出现了问题。
但这些并不重要,主要是要解决问题。
我与这位同学共同分析了原因,他对我说了以下的话(原话,我添加了标点):
是我自己这个人出问题了,没有好好把握这次行测进步的机会,因为自大没有更细致的研究申论整理思维。
从小我一直是同龄人中写作叙事最强的一批,包括大学专业和一路走来老师的评价都很高,让我觉得无非申论就是动笔写两下,甚至一度很看不上家里面父母单位写的东西认为是无病呻吟夸夸其谈。
但是自从接触考公也发现了哪怕是最基本的公文,想言之有物也并不容易。我觉得夸夸其谈的骈文并非只有华丽的排比,内里的逻辑之缜密结构之工整是非系统训练而不可得的。
这次的教训我会好好吸取的,同时也会在写作申论噫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后绝对会记住您的要求,不放过任何动笔的机会。
之后,他又对我说(原话,我添加了标点):
我自我感觉是我参加的申论考试里最好的一次,包括字迹时间我把握的应该是自我水平的上乘一点,前面的一些题的内容包括两省共治河流和一道汇报公文格式我也注意了,包括大作文字数也达到标准,只是最后结尾可能略仓促了些所以这个分有点前所未有了。
这次申论我的感觉是题目容易读懂,可以在材料找到很多伏笔,写的时候不至于会卡住,而我有个不太好的毛病就是考场上容易走神,经常性一道简单题浪费时间,导致后面的大作文草草结束。今年这次还算是避免了这个问题,因此觉得自己十拿九稳…现在再回想起来,有一点可能是大作文的主题“形成合力”挖掘的太浅,而且是按不太容易给高分的分主体进行讨论。
通过以上他的表述,不难看出,这位同学的语文基础比较好,而且在本次申论考试中,感觉自己答的比较好,因此感觉自己这次“十拿九稳”了,而且认为这次申论分数低的主要问题,出在了大作文上。
但看他的申论分数,明显就是各个题型都存在问题。
恰好网上已经有了本次山西省市级的申论真题,为了检验这位同学的真实水平,我让他写了一篇大作文。
为了让他能够展现出最佳的状态,我允许他查阅各种资料,按照自己认为的最好标准形成一篇大作文。
这位同学将大作文提交上来后,我看了一下,他的文字基础和语言组织力的确比较好,但对申论大作文可谓“知之甚少”,由此推断其他题型也没有学精学透。
从他的作文中,我也可以看出,我的23节申论视频课,他并没有看或者是没有认真看。
这位同学对申论大作文的误区,具有普遍性。下面,我就以这篇大作文为例,谈谈不足,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一些方向和借鉴。
需要说明的是,他的这篇大作文,是完全跑题的。
由于写作篇幅问题,这里我假设他的大作文没有跑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正确的,重点谈谈大作文中体现出来的写作误区。
这篇申论大作文的题干是:
请对划线句子“在当今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我们要善于汇聚各种力量形成合力,联结好当下,就能畅通奔向未来的路”进行深入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文章的题目
这位同学拟定的文章的题目为:巧借力凝合力赋动力
这个标题是否可以呢?我们先看看这三者的关系,先巧借力,才能凝合力,最终赋动力,逻辑关系没有问题。而且作答要求中,也提到“我们要善于汇聚各种力量形成合力”,也算切合题意。
但既然起了这样一个标题,文章就要以“巧借力 凝合力 赋动力”为主题,并以这三个点为关键词,分别拟定分论点,之后进行论证。
在第一段中,还要把这三者的关系论证清楚,之后再分别论证。
那么,这位同学是这么做的吗?
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拟定的分论点:
我们要善于汇聚民众的力量,借民众之力,助基层发展。
我们要善于汇聚人才的力量,借人才之力,助经济发展。
我们要善于汇聚数字的力量,借科技之力,为发展赋能。
很显然,这位并没有很好地处理标题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虽然标题并不是中心论点,但既然选择了这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题目,在分论点中,就需要体现出这种逻辑关系。
二、文章的分论点
我们先不看这位同学的中心论点,先看看分论点的立意。
(一)关于句式
这位同学选用了三段式的分论点(见上文)。我们知道,分论点的句式结构越复杂,就越难论证。
为什么呢?因为既然是分论点,就需要把从这个分论点中的各个关键词入手,进行全面的论证。
比如:我们要善于汇聚民众的力量,借民众之力,助基层发展。
这个分论点,我们需要论证什么呢?
第一,为什么要善于汇聚民众的力量,其中包括民众是什么,民众的重要性,民众力量指的是什么,民众力量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善于汇聚,谁来汇聚;
第二,民众之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借民众之力,汇聚和借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
第三,为什么汇聚民众的力量可以助基层发展,为什么借民众之力可以助基层发展,助基层发展什么,聚集、借与助基层发展三者是什么样的关系。
各位同学看看,这么多需要论证的内容,一个分论点也就250-300字左右,其中还要有论据,你的字数够用吗?
即使字数够的情况下,这么复杂的关系,你能论证得清楚吗?
在机关单位写材料的“笔杆子”最清楚,小标题越是复杂,下面的内容就越是难写。
往往只有省委一级的大材料,由于所要论述的问题比较复杂,才会在分论点的句式上,采用三段式的结构。
市一级的“笔杆子”,都不敢轻易尝试三段式的分论点结构。
请问各位同学,你们是什么水平?
因此,我往往建议我的学生,拟定分论点,最好就是一句话。换而言之,你能把这一句话论证清楚,你就比较厉害了。
(二)关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善于汇聚民众的力量,借民众之力,助基层发展。
我们要善于汇聚人才的力量,借人才之力,助经济发展。
我们要善于汇聚数字的力量,借科技之力,为发展赋能。
这位同学想要汇聚三种力量,分别是民众、人才、科技。
我们都知道,分论点之间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才能共同支撑起中心论点。
我们看看这三个分论点的主体,民众、人才、科技,即使我们不知道中心分论点是什么,也能判断出,这三个主题,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民众、人才、科技既不是横向的并列关系,也不是纵向的时间关系,更不是事物发生发展或认知由浅到深的逻辑关系。
即使你强行进行论证连接,也必须借助N个中间连接体,那就失去了论证的意义。
这位同学分别要实现三个结果,基层、经济、赋能,也是一样,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基层、经济、赋能完全不是在一个频道上。除非你是的中心论点,就是围绕基层工作,写作逻辑为:先巩固基层现有的工作,再用经济发展助推基层工作,最后用科技提升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速度,最终实现稳步快速发展。
因此,申论阅卷人看到这样的分论点,都不用看具体内容,直接就会将大作文判定为三类文以下。
(三)关于分论点的词语
这位同学的三个分论点的主语都是“我们”,这本身就是不符合政论文要求的。
政论文对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理性、客观、明确。我们、他们等代词,本身就有不确定性,极其容易让读者误解或误判,因此,文章中不要出现此类词语。况且这还是在分论点的文字中,更需要明确性。因此,要用政府、企业等明确性表述。
同时,一些同学在政论文中,习惯用“让我们”等等口号性的表述,更是不被提倡和允许的。
三、文章的开头和中心论点
这位同学的原文:有人认为,智慧是挥斥方遒,胸有雄才大略;也有人认为,智者享受孤独,注重向内索求;但在当下愈发注重共赢共荣的时代强音下,真正的智者往往会借力而行。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到各行各业,单单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单薄的,只有汇聚各种力量形成合力,团结一切力量为己所用,或许才是现代化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
政论文评析:
(一)关于词语
这位同学在开篇就写出两句有深意的语言,就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确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如果把这两句话放在自己平时写的议论性散文中,的确够亮眼。
但是,你这是在写申论的政论文,你是代表政府在表达观点,阐述主张,“有人认为”这种表述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文章中。可以改成: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应该注意到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声音,等等。
同时,挥斥方遒、雄才大略、孤独、智者、向内索求等带有文学性、抒情化的语言,也不应该出现在政论文中。
(二)关于定位
这位同学,以智慧开篇。大作文的题干中,的确提及了善于,善于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但这位同学直接把“善于”定义为“智慧、智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写作逻辑上的误区。
正确的写作逻辑,要从善于这个词语入手,引出智慧、智者,而不是本末倒置。
(三)关于中心论点
这位同学的中心论点是:只有汇聚各种力量形成合力,团结一切力量为己所用,或许才是现代化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
中心论点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准确和鲜明。
但这位同学用了只有……才的条件复句,还使用了“或许”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词语,以及“题中之义”这种不够鲜明的词语,不符合中心论点的表述要求。
那么,怎么改呢?
可以改成:因此,各级政府要承担起工作责任,主动汇聚各种力量,协调发挥合力作用,推动现代化社会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当然,这个中心论点的角度,并不符合给定资料要求,给定资料的大主题,并不是现代化社会治理,而且表述也不规范,应该是“社会治理现代化”。
四、文章的第一个分论点
这位同学的原文:我们要善于汇聚民众的力量,借民众之力,助基层发展。基层事务纷繁复杂,只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基层治理的密码,恰恰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民众是基层的建设者,也是无可置疑的主人翁。汇聚民众的力量,可以更精确的解决隐藏在“犄角旮旯”的疑难杂症。北京朝阳区制定“社区发声人”制度,将热心社区事务、民众基础好、有一定社区影响力的人汇聚起来,让132名社区意见(注:这里省略2个字)三年间收集建议4872条,推动解决电梯改造、养老助餐等民生问题236项。无独有偶,上海长宁区开发“社区云”平台,12万居民线上参与微更新项目,票选出23个社区花园方案。这些都彰显了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要善于调动民众积极性,汇聚多元力量,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动力。
政论文评析:
(一)关于破题
这个分论点的主体是民众,因此,必须从民众这个词语开篇,进行破题。当然,民众这个表述也是不规范的,应该是人民群众。
可以调整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体,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需要政府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把这些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转化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法宝和力量源泉,助推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红利。
(二)关于论据
一是论据的文字。论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没有论据,再深刻的论点,再严密的论证过程,都不足以让人信服。
但是,这段文字的内容共309字,论据就占了132个字,加上小标题的字数,基本占了全部文字的50%。
政论文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论证。如果不论证,如何让人信服你的论点呢?
你把文字都用来写论据,你用什么来论证,让申论阅卷人替你分析和证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吗?
二是论据的选择。申论考察的是考生对给定资料的概括、分析、提炼和加工的能力,而从给定资料中提炼和加工论据,正是体现考生这些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你不用让申论阅卷人给你分的方法,非用自己积累的论据,不是缘木求鱼吗?
同时,论据要求真实性和典型性。
但申论阅卷人不是百晓生,正如上面这位同学所列举的论据,不是给定资料中的,我想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反正我是没有听说过,也就无法判定你这个论据的真实性,往往会默认这个论据是无效的。
因此,我要求我的申论学生在写论据时,做到三点:
第一,字数不超过50字;第二,论据要从给定资料中提炼和加工;第三,使用自己积累的论据,必须是全国性的,近半年发生的,有影响力,众所周知的。
五、文章的第二个分论点
这位同学的原文:我们要善于汇聚人才的力量,借人才之力,助经济发展。当下时代,不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发展,核心都在于人才战略。科技强国,人才兴国绝不是一句空话。“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功绩有人才方能建立,事业有人才才能发展。这要求我们汇聚八方人才的力量,助力产业转型发展升级。正如浙江省安吉县建设数字游民公社,将利用信息技术线上远程办公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1200名自由职业者在此构筑“云上部落”,他们用代码为白茶注入区块链基因,用设计思维重塑竹编工艺,三年带动农户增收超亿元。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年轻人的梦想,还为当地产业带来了新鲜血液。民众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年轻人与当地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二者合力必将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政论文评析:
(一)关于论证的严密性
这个分论点中,这位同学的切入点是科技强国,人才兴国,人才助力产业转型发展升级,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
接下来,只要围绕“人才为什么重要,产业转型发展升级为什么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进行论证即可。
但这位同学,在列举完论据后,直接把结论定位在“二者合力必将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产业转型发展升级和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哪个更大呢?
很显然是前者,因为产业转型发展升级,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产业。论证顺序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没有大到小的。
因此,这位同学论证的集中性不够,换而言之,就是跑题。
(二)关于论证的深刻性
这段论证中,展现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但仅仅是重要性就足够了吗?
你想想,人才凭什么给你干活,为什么不到更好的地方去?你要怎么留住人才?
看看申论命题人在给定资料给你什么角度了,你就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拔高和升华分论点。
比如,给定材料中写到:J市建设产业园、创新中心等科创载体,供人才团队“拎包入驻”,还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多个科创飞地,设立市外孵化机构。
给定资料还写到:K市积极搭建科创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吸引科技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你看看,申论命题人都给你方向和角度了。政府要善于运用政策来吸引人才;政府要为人才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以优厚的条件留住人才。
这些都可以作为申论大作文论证升华的点,这也是高分大作文必备的标准。
你不在这些有用的方面多着笔墨,以此增加你论证的深刻性,反而把有限的文字,都用在了多余的论据和无用的文字上,能得到分吗?
六、文章的第三个分论点
这位同学的原文:我们要善于汇聚数字的力量,借科技之力,为发展赋能。J市依托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数据中心,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中小企业孤军奋战的困境,推进产业集群向新而行,向质图强。当前,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在演绎着科技赋能的指数级效应:科技赋能,让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一屏通览、一件事一次办,提高办事效率;科技赋能,让传统产业插上新质生产力的翅膀,助力经济发展;科技赋能,实现了线上预约、检查共享,让民众急难愁盼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难题不再难;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更亲切鲜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不再遥不可及;科技赋能,让生态环境保护实现360度无死角监管,助力打造绿水青山。
政论文评析:
(一)关于匿名化语言的处理
在给定资料中,经常会出现匿名化语言的运用,比如这个给定资料中的J市。
但如果我们将其作为大作文的论据,就不能直接使用“J市”这样的表述。
因为J市属于匿名化语言,不符合论据的真实性要求,在政论文中,基本没有这种表述方式。
因此,我们在写申论大作文时,要将其转换为:某些城市、部分城市、有的地区、一些地方等。
(二)关于排比句式的运用
排比句在政论文中比较重要,既可以增加语言的力量感和感染力,还可以节约论据的文字。
但是,我们运用排比句一定要慎重。因为排比句式各个句式的内容间,需要有严密的逻辑。
比如,这位同学这段文字中的排比句主题是科技赋能,下面分别围绕政务服务、传统产业、民生难题、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各位同学看看,这五个方面,既不是并列,也不是递进,彼此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也就失去了排比句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这五个方面的排比句,虽然突出了科技赋能的重要性,但在文段中的实际作用,主要还是充当了论据。
因此,这位同学在这段内容中,用了一多半的文字写论据,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文字进行论证,论证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七、文章的结尾
这位同学的原文:“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孤立的灯塔,而是引领舵手前行的船长。只有汇聚各种力量,借民众之力,借人才之力,借科技之力,才能为发展赋能,让发展的航船在合力的浪潮中奔向未来的路,驶向星辰大海。
政论文评析:
从结尾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确有比较深厚的语文素养,懂得作文收尾呼应的写作技巧。“众人拾柴火焰高”运用得也非常恰当,结尾也简短有力,意味深长。不足之处,仍然是使用了孤立的灯塔、引领舵手前行的船长、星辰大海等文学化、比喻性的词语。
不是说这样的语言不能用,但一定要适度。
综上,我让这位同学可以参考任何资料,没有限定写作时长,写出的这篇申论大作文,可以说是展现出了这位同学最好、最佳的状态,体现出了这位同学对申论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但结果如何呢?
一是这位同学语文基础很好;
二是这位同学不懂得申论大作文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对于申论,只能算作入门。
但是,上述我阐述的这些知识点,我在讲授的23节直播课中,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在评析其他同学大作文时,也反复要求过。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位同学要么没有听课,要么没有认真听课,要么明知为而不为。
总之,我通过解析这位同学的申论大作文,总结出同学们在具体写作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