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人性弱点(四):陈胜种下恶因,又自食恶果

王老讲鬼谷 2024-08-14 16:21:01
七、由私心引发的分裂与斗争武臣自立为赵王陈胜没有听取张耳、陈馀成就帝王大业的建议,而是率先自立为楚王。于是张耳、陈馀退而求其次,劝说陈胜出奇兵向北,攻取原来赵国的土地。 于是,陈胜便任命过去的好友、陈地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拨给士卒三千人,攻取原来赵国的土地。 武臣等人渡过黄河,到达各县,劝说当地有声望的人士,这些人纷纷响应。武臣沿途招募了数万人,号称武信君。武臣的大军接连攻下原来赵国的十几座城市,其他的城市固守不降。范阳人蒯彻劝武臣接受范阳县令投降,使用先声后实的计谋与怀柔的策略,让三十余座城市不战而降。 张耳、陈馀到达邯郸,听到进攻秦朝的周文撤退的消息,又听说为陈胜攻城掠地的众位将领,一旦回去,大多因谗言陷害而获罪,遭到诛杀,便劝说武臣,让他自己称王。 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并派人报知陈胜。 武臣自立,既有陈胜展示私心的影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陈胜能称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更是陈胜统治策略的重大失误,因为还没有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开始诛杀功臣,诛杀在外拥有实权的人,实在是让人心寒。 为什么陈胜还要这样做呢?极有可能是陈胜是想夺回这些臣子手中的权力,防止这些人在外做大做强,威胁自己的权力安全。 但是这样做,必然引发巨大的人心恐惧和人心离散,其他在外攻城掠地的人怎么可能再回到陈胜的身边呢?对于在外的人,最为安全的策略是占据一块地盘,无论自立,或是不自立,都不可能再回去。 陈胜恐惧自己失去权力,于是使用杀戮夺回权力,但是又创造出更大的离心作用和分离力量,因此,陈胜便不能再聚拢人心、统一人心,也没有足够的威望统领各方诸侯力量,哪怕这些力量都是他自己派出去的,哪怕武臣是陈胜的好友,但是在性命安全和权力斗争面前,友情也虚弱无力。 陈胜的应对方案陈胜得到武臣自立的消息,大怒,想要尽将武臣等人的家族全部杀死,并发兵攻打赵王。 陈胜的本能反应是极其错误的,如果他杀了武臣等人的家族,那么这些人将会立刻变成他的仇人;如果发兵攻打武臣,就是告诉天下各路诸侯,已经内讧了,大家可以自由攻击,抢夺地盘。这表明陈胜根本没有统御诸侯的能力,也不精通帝王之术。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第一步,保留武臣等人的家族作为人质,然后派出使者,一是封赏,确立武臣为赵王;二是要明确君臣关系,哪怕武臣已经被封为赵王,他依然是陈胜的臣子,在名义上要归陈胜统领。然后再徐徐图之。 第二步,陈胜继续封赏其他人,而陈胜只封了张耳的儿子为成都君,忘了封赏陈馀和邵骚。长一定要有名义,最好的名义莫过于攻下了赵地,每个人都有功劳。这样做,让武臣等人内部互相制衡,该分化就分化,该拉拢就拉拢,以备将来能够统一各方诸侯。 上柱国房君蔡赐规劝陈胜说:秦王朝尚未灭亡就杀武臣等人的家族,这是又一个秦王朝复生啊。不如趁此庆贺他为王,令他火速率军向西进攻秦。 陈胜认为说得有理,便听从他的计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中软禁起来,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派使者前去祝贺赵王即位,催促他赶快发兵向西入函谷关。 蔡赐的劝谏分为三层: 第一,阻止杀武臣等人的家族,这是正确的。杀了他们,导致内部分裂,给自己树敌,策略完全错误。 第二,庆贺武臣为王,错误。应该是封他为王,确立名义上的君臣关系。 第三,命令武臣向西进攻秦国,不切实际。因为武臣明显已经有了独立之心,绝不会主动听从陈胜的命令,如果真的想命令武臣,必须给出足够大的利益。仅仅凭借残存的君臣关系,已经不足以约束武臣了,这种情况下,再给他下命令,不可能实现。 如果陈胜想用阴谋削弱武臣的话,就应该给武臣更大的权力,让他扩展土地,夺取原来赵国的全部土地,让他的实力快速发展,迅速接近秦王朝的核心区——关中,从而让赵国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这样做可以挑起秦赵之间的战争,同时削弱秦朝和赵国,对陈胜极为有利。陈胜就可以利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谋,获取利益。 赵王的上策张耳、陈馀劝赵王武臣说:您在赵地称王,并非楚王陈胜的本意,祝贺您称王,不过是个权宜之计。一旦楚灭掉了秦,必定要发兵攻打赵国。希望您不要向西出兵,而是领兵往北攻占燕地、代地,向南收取河内,以此扩大自己的地盘。这样一来,赵国南面可以扼守黄河,北面有燕、代旧地可为声援,楚国即便战胜了秦朝,也肯定不敢制约赵国。楚国如果不能胜秦朝,赵国的分量就必然加重。如此,赵国乘秦、楚两家疲惫衰败之机崛起,就可以伸展志向,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了。 赵王认为说得不错,于是便不向西进军,而是派韩广领兵夺取燕国故土,李良攻取常山,张厌夺取上党。 张耳、陈馀劝武臣不听从陈胜的命令是正确的。既然已经自立为王了,事实上相当于独立了,一切就由自己说了算,完全没有必要再听从陈胜的命令。 当务之急是发展自己的实力,迅速扩张地盘。而向西进攻秦朝是下策,因为除了消耗自己的实力,没有任何好处。不向西进兵,就应该向北、向南占据土地,向南占据黄河防线,向北占据燕代之地,拥有战略纵深,这才是正确的战略。 也就是说,在张耳、陈馀的战略里,现在秦赵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陈胜与武臣斗争,到底为了什么?陈胜与武臣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权力争夺战。 陈胜本来拥有天下义军的名义领导权,但是他过早的在陈地称王,向天下展示了私心,也就丧失了名义上的领导权。虽然丧失了领导权,但是陈胜并不想放弃领导权,所以他还想通过各种策略、手段夺回权力。于是,对于攻城掠地、回到身边的臣子展开了清理行动,这直接导致在外攻城掠地的武臣心怀恐惧。 要么回去送死,要么在外自立,面临着矛盾的选择,在张耳、陈馀的支持下,武臣自立为赵王。面对这样的现实,陈胜没有更好的策略。他承认了武臣自立为王的现实,却忽视了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他封赏张耳的儿子为成都君,却忽视了陈馀和邵骚,这都是陈胜统驭术不成熟的表现。 在为天下和为自己之间,陈胜选择了为自己。为天下,成就帝王之业;为自己,在陈地为楚王。在公心与私心之间,陈胜选择了私心。在如何统御下属、夺回权力上,陈胜选择了杀戮。 这必然导致陈胜驾驭的力量越来越小,因为他把身边曾经建立功劳的人杀了,群臣离心离德,一旦在外拥有了地盘和实权,便不想再回到陈胜身边,只能自立为王,起义军的整体力量越来越分散。 陈胜与武臣的斗争,陈胜全面失败了,结果也昭示着陈胜起义的事业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因为派出去的人都独立了,那么陈胜就孤立了。 一旦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旦被秦朝攻击,自立的诸侯来不及救援,或者拖延救援,极容易被击败,或消灭。 果不其然,章邯攻击陈县,蔡赐、张贺战死。腊月,陈胜退到汝阴,回到下城父,车夫庄贾杀死了他,投降了秦朝。 即使陈胜不死于车夫之手,也有可能死于秦军之手。他的权势也已经没落了,因为力量损失殆尽,各个诸侯都已经独立,陈胜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根基了。 私心让陈胜自立为楚王,自立的示范效应、陈胜的怀疑杀戮与夺权引发内部怀疑、恐惧与分裂,分裂导致了整体力量的分散,给了章邯各个击破的机会。 与其说陈胜死于车夫,不如说死章邯的进攻。因为章邯攻破了陈县,车夫想要保命,借陈胜的人头得以实现。而章邯进攻陈地的机会来自于陈胜自己,展示私心,自立为王,杀戮功臣导致义军首领分裂自立,整体力量分而不合,散而不聚,必然给敌人乘隙而入的机会。 因此,陈胜死于自己种下的因。
0 阅读:10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