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马皇后,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大脚皇后” 马秀英,她以慈德昭彰、贤良淑德而闻名遐迩,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东汉时期同样有一位马皇后,其卓越风姿与非凡功绩丝毫不逊色于前者。她就是东汉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氏,一位在历史深处熠熠生辉却又略显低调的传奇女性。
公元 39 年,马皇后出生于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出身名门,父亲是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立下赫赫战功的伏波将军马援。她自幼便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聪慧与乖巧,据说,年仅 10 岁时,她就能像成年人那般将家中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令父母惊叹不已。童年时期的马皇后,生活在优渥的家境之中,享受着锦衣玉食的待遇,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公元 49 年,马援奉命出征南方的五溪人,却不幸中暑离世,这一沉重打击如同一记晴天霹雳,瞬间击垮了整个家庭。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马家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与悲痛之中,生活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安宁与富足。马皇后的叔伯哥哥马严,在家族困境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转机,他毅然请求光武帝,让马皇后成为太子的宫人。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马皇后的人生轨迹。这一年,马皇后年仅 13 岁,尽管年纪尚小,却凭借着与生俱来的聪明伶俐和体贴入微的照顾他人的能力,迅速赢得了阴皇后的喜爱与赞赏,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宫廷之中开始崭露头角。
《后汉书》中对马皇后的描述 “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生动地勾勒出她高挑美丽的形象,不仅容貌出众,更有着独特的气质与魅力。

时光荏苒,汉明帝即位之时,马氏已然 22 岁,却遗憾地未曾为汉明帝诞下子嗣。而她的姨姐妹贾贵人,此前与她一同被选入太子宫,已生下儿子刘炟(dá)。在那个 “母以子贵” 的时代,汉明帝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因对马氏的宠爱有加,毫不犹豫地将儿子刘炟要过来,交付给没有亲生子女的马氏抚养,并深情地安慰她:“人不一定要自己生儿子,怕的只是不精心爱护养育而已。” 这一决定,看似违背常理,却又饱含着无尽的深情与信任,也为马氏的人生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马氏得到刘炟后,视如己出,悉心尽心地养育着这个孩子。幸运的是,刘炟天性孝顺淳厚,与马氏相处极为亲近,对她的感情深厚无比,甚至超越了亲生母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公元 60 年,汉明帝即位三年后,满朝大臣纷纷提议立皇后。汉明帝与母亲阴太后商议此事,阴太后早已对马氏的品德与才能赞赏有加,坚定地说道:“马贵人德冠后宫,是皇后的不二人选。” 在阴太后的支持与认可下,马氏顺利登上皇后之位,刘炟也被立为太子。马皇后出身名门却历经家道变故,从宫人一路逆袭成为皇后,成为了宫廷之中众人瞩目的焦点。无论是宫女太监,还是朝中大臣,都对她赞不绝口。
马皇后一生热爱读书学习,在闲暇时光,常常沉浸于书籍的世界之中。她尤其喜爱研读《春秋》《楚辞》以及董仲舒的著作。她为人极为节俭,以身作则,倡导宫廷上下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她平日所穿的衣服,大多是用粗布制成,不加任何奢华的花边装饰,简约而质朴。当后宫嫔妃们对她的穿着表示疑惑时,她总是微笑着耐心解释:“这种布料并不坏,染上颜色也不易褪色。” 嫔妃们在她的感染下,也开始效仿她穿着粗布衣服,宫廷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简朴的风气。
汉明帝生性喜爱游玩,然而,贤明且勤于宫务的马皇后深知玩物丧志的道理,她不会一味地纵容汉明帝的这一爱好,而是以委婉的方式时常好言好语地规劝他。有一次,汉明帝前往濯龙园赏花,带着后宫的嫔妃们一同游玩,众人却发现唯独少了马皇后。嫔妃们纷纷请求派人去叫她,汉明帝却微微摇头,无奈地说道:“她不喜欢游玩,不用叫她了。她即便来了,也不会高兴的。” 在她的规劝与影响下,汉明帝游玩的次数逐渐减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朝政之中。这便是 “妻贤夫祸少” 的生动写照。

有一次,他见马皇后读书十分用功,心中不禁产生了一丝好奇与试探之意,于是便将大臣们的奏章拿给她看,询问她该如何处理。马皇后接过奏章,仔细研读,微微沉思片刻后,便有条不紊地提出了一系列极具见地的处理办法,一条一条地详细讲解,分析得头头是道。汉明帝听后,不禁瞠目结舌,对她的才学与智慧大为震惊。此后,但凡遇到难以决断之事,汉明帝总会自然而然地与马皇后商量,认真倾听她的意见与建议。而马皇后每次在发表看法时,都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适可而止,从不僭越,始终将自己的位置摆放得十分妥当,既展现出了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又维护了皇帝的权威与尊严。她与汉明帝之间的这种默契配合与相互尊重,成为了宫廷之中一段佳话,也为后世树立了夫妻相处、君臣协作的典范。
公元 75 年,48 岁的汉明帝突然病逝,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太后,从长秋宫移居长乐宫。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马皇后展现出了她非凡的政治远见与历史使命感。她亲自动笔为汉明帝撰写了一部《起居注》,这是一部详细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著作,开创了皇帝起居注的先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汉章帝在阅读《起居注》后,发现其中并未提及他舅父马防服侍汉明帝服药一事,心中觉得有些不妥,便请求母亲加上这一段经历,他诚恳地说道:“先帝害病的时候,我舅父不分昼夜地伺候了一年多,太后既不奖赏,也不记功,这未免太不公平了吧?” 然而,马太后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她目光坚定地说道:“我不想让后人知道先帝跟外戚过于亲近。” 避免重蹈历史上外戚专权导致国家动荡的覆辙。

公元 76 年夏天,各地普遍发生了旱灾。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为了讨好太后和皇帝,纷纷上书,声称旱灾是因不分封外戚引起的,极力劝皇帝像光武帝对阴家人那样封马防等人为列侯。这些大臣的言论,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是为了一己私利,妄图通过讨好外戚来谋取自己的政治前途。马太后听闻后,顿时怒不可遏,她深知这些大臣的丑恶嘴脸与不良企图。马上下了一道言辞犀利的诏书,大义凛然地斥责道:“封侯不封侯,跟天旱有何关系?凡请求给马家封侯之人,无非是为自己谋取富贵罢了!” 她随后又列举了诸多历史上的例子,如汉成帝在位时一天就给外戚王氏兄弟封了五个侯,然而却并未换来风调雨顺;汉武帝在位时窦婴、田昐等外戚横行不法,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而阴家之所以能有几人封侯,那是因为他们在打天下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比之下,马家人并无功勋,怎能与阴家相提并论?她言辞恳切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作为国母,仍穿粗布衣服,就是为给外戚做一个表率。前些天在濯龙园,那些外戚来请安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连他们的奴仆也都穿戴华丽,领子、袖口都镶着崭新的白边。回头看看我的侍从们的穿戴,简直相去甚远。当时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从那以后减少了他们的费用,希望他们自己感到惭愧。难道我能辜负先帝的意愿,重演西京外戚败亡的祸乱吗?” 汉章帝读完诏书后,深受感动,他深刻地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与坚定决心。
汉章帝出于对舅舅们的亲情与愧疚,仍然诚恳地恳求马太后:“自汉朝建立以来,封舅父为列侯就像封皇子为诸侯王一样已成惯例,难道就不能让舅父们得一点好处吗?再说大舅年事已高,两个小舅也经常有病,倘若他们临终前都封不了侯,岂不让我后悔一辈子?” 面对汉章帝的苦苦哀求,马太后依然不为所动,她坚定地说道:“高皇帝有约在先,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今马家人没有功劳,就不能封侯。我决意已定,皇帝不必犹豫。” 马皇后始终坚守着高祖刘邦临终前的那句遗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汉章帝无奈之下,只得尊重马太后的决定,按她所说的去做。

在马太后的公正严明与坚决果断的治理下,马家的人和其他外戚都被深深震慑,从此规规矩矩,不敢再有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朝廷上下的风气也为之一清。
公元 79 年,年仅 40 岁的马太后因病去世,谥号明德皇后。她被尊称为 “明德皇后”,可谓实至名归。马皇后13 岁入宫,22 岁被封皇后,一生虽未生育子女,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品德与才能,尽心辅佐两任皇帝长达 27 年之久,对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她不仅赢得了丈夫汉明帝的宠爱与尊敬,更得到了儿子汉章帝的孝顺与敬重,同时也赢得了天下百姓的爱戴与赞誉,可谓享尽了人间的福气。
不仅如此,马皇后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她所著的《显宗起居注》一书,开创了皇帝 “起居注” 这一重要史书体例的先河,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此后,几乎历代皇帝都效仿这一做法,设立起居注,详细记录皇帝的言行,这无疑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关于起居注,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尙矣。” 马皇后以自己的智慧与远见,为中国史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皇后还创造了 “皇后着布衣” 的典范,她以身作则,倡导节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宫廷内外的人们。她的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她的朴素品质,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简朴、廉洁的生活。同时,她留下了成语 “车水马龙”,这一成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外戚奢华的场景,也从侧面反映出马皇后对外戚行为的不满与整治决心。
因此,《续列女传》中对她的评价可谓精准而深刻:“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 马皇后以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永恒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