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一消息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也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这次高考中,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考试题目相对简单,录取率却低至 4.74%。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966 年,高考制度戛然而止,“推荐制” 取而代之。在 “读书无用论” 的阴霾笼罩下,千百万城市青年被迫离开学校,奔赴农村,成为 “知识青年”。教育体系遭受重创,知识分子受冲击,教师队伍水平下降,正规教材匮乏。整整十年,学校教育近乎停滞,民众受教育水平严重下滑,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面积的知识断层。
许多出生于上世纪 60 年之前的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记忆。老师被赶出学校,课本教材被当成废纸,下乡青年们在得知高考恢复后,甚至连一本正经的教科书都难以寻觅,更别提考试真题和模拟训练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高考题目难度降低,对于长期脱离正规教育的考生们来说,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1977 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报考条件十分宽泛,面向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青、复员军人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这意味着,积压了十年的考生群体,都获得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考试内容也相应降低了难度,更侧重基础知识。

以1977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为例,包括作文在内,只有十个题目,题型也只有注音、词类考察、句子成分分析、复句分析、修辞方法造句,以及诗歌思想分析和文言文翻译。诗歌分析考的是毛主席的《七律》,整体来说难度不大。只不过,对于当时的考生来说,却不尽然,毕竟当时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再加上过去十年的政治运动,导致许多考生的文化水平,实际上还达不到现如今的小学标准。
数学考卷虽然也只有12道题,难度跟如今的高考相比,也基本是送分题。至于英语试卷,对于当时的考生来说,许多考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英文,可供自学的资料又十分困乏,再加上特殊政治时期影响,所以,许多考生的英语相对于交了白卷。当时总分400分,只要210分就能录取。由于10年来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很多人拿到卷子都蒙了,连题目都看不懂,出了考场就痛哭流涕。这也就造成了1977年的高考试题虽然简单,录取率却十分低,不足5%。
此次考场上,老三届、新三届学生同场竞技,更有甚者,师生、夫妻、父子同时参加高考,这在今天看来难以想象的场景,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一位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回忆道,当时他们的公社有400多人报考,年龄最大的三十多岁,最小的只有十五岁。

据统计,当年共有 570 万考生走进考场,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中国是极为庞大的。一个公社就有四百多人争相报名,江苏省因为报名人数过于庞大,甚至需要分两场考试才能安排下所有考生。如此众多的考生,而招生名额却只有 27.3 万个,录取率自然被大幅拉低,考生们如同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由于1977年的高考是在12月份,因此这一年没有考上大学的考生,紧接着又参加了1978年的夏季高考,据悉,1978年的考生达到了610万。只不过,1978年高考的录取率同样不高,只有7%,仅仅比1977年提升了两个百分点。
从恢复高考的通知发布到考试,中间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复习考试。对于考生们来说,这两个月的备考时间实在是过于仓促。白天,他们要忙于农活或者工作,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复习。而且,由于长期的教育停滞,学习资源极度匮乏。城市学生相对还好一些,有机会找到辅导班提升成绩,但农村学生面临的困难则更大,他们很难获取到参考资料。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过去的十年里,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也因长时间缺乏锻炼而退化。例如,一些考生连基本的字词都写错,把 “繁荣富强” 写成 “凡容负强”,把 “核武器” 写成 “黑武器”,这些低级错误充分暴露了当时教育的荒芜。

许多下乡青年为了能找到一本学习资料,四处奔波。有时候,哪怕是一本与考试毫不相关的书籍,他们也视若珍宝,希望能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为了解决教材不足的问题,学生们只能分工 “抄录”,将课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地抄写下来,然后再进行复制粘贴。当时,一本正规教材的 “手抄版本” 甚至能卖到几十块钱,而且还不一定能买到。在这样的情况下,考生们的备考效果大打折扣,即便题目简单,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 1977 年的高考中,除了考试成绩,政审也是影响录取的重要因素。有些人因为家庭情况或者过往的政治问题,即使考试分数很高,也可能无法被大学录取。这道关卡,对考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考察。例如,夏建国当年因为参与了 “四五事件”,差点就与北京大学失之交臂。幸运的是,最终中央出面干预此事,他才得以进入北大读书。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个人命运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一部分符合考试成绩要求的考生,最终未能被录取,进一步拉低了录取率。
尽管录取率低,但 1977 年高考的意义非凡,它打破了 “读书无用论” 的禁锢,重新确立了知识的价值,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