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世界首富,家底富可敌国,靠鸦片发家,晚年凄惨离世

桠沙看情感文案 2025-03-31 03:47:48

2001 年,《华尔街日报》评选过去一千年间全世界最富有的 50 人,其中有 6 个中国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明武宗大太监刘瑾、乾隆宠臣和珅、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还有一个便是清代商人伍秉鉴,他是唯一以经商发家的。其财富之巨,影响力之广,令后人惊叹。马克思曾在专著中提到过他的名字,他的肖像至今仍被挂在马萨诸塞州的几家博物馆里,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还有一个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

伍秉鉴出生于 1769 年,他的祖上在清朝初期移居广州,到他这一代已是第六代移民。此前,伍氏家族一直籍籍无名,直到他的父亲伍国莹,才开始涉足对外贸易领域。1757 年,乾隆皇帝实施 “一口通商” 政策,仅保留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立商行制度,由政府特许的商行垄断外贸,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自乾隆二十二年起,广州十三行每年上缴40%的关税,乾隆也成了清朝过得最滋润的皇帝。乾隆在谕旨中要求“买办洋钟表、西洋金珠 、奇异陈设或新样器物”、“皆可不必惜费”。十三行每年进口洋货千余件, 仅广东官员作为贡品进呈,就有数百件。紫檀木、象牙、珐琅、 鼻烟 、钟表 、仪器 、玻璃器 、金银器、毛织品、宠物······当时清廷所有的洋货,皆源自广州十三行。

1801 年,伍秉鉴的二哥伍秉钧壮年去世。根据后世的记载,伍秉钧死因是因为被朝廷官员栽赃陷害卷入一桩走私案,被朝廷罚款几万银元。行商无处申诉后,伍秉钧交完钱,一病不起,第二年被气死了。33 岁的伍秉鉴接过怡和行的家业,就此开启了他创造商业帝国的传奇之旅。他深谙那个年代“官路不通,财路就不通”的潜规则,花了很多心思讨好广东的上下官员,最后,伍秉鉴甚至自己捐了一个三品顶戴的虚职来保护自家的生意。

彼时,中英贸易中茶叶是第一大宗商品,伍家祖籍福建,正是中国茶叶核心产区之一。伍秉鉴亲自主持,在武夷山建立专属茶园,出产的高等级茶叶专供英国市场,其茶叶商标 “浩官” 在英国市场成为 “高品质” 的象征,每年为怡和行带来五六十万两银子的利润。当时广州城里的西洋商人中,美国人因购买力低不受待见,广利行甚至公开拒绝接待。伍秉鉴主动与美国商人合作,将低等级茶叶出口到美国,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除了卖茶叶之外,伍秉鉴还曾涉足鸦片贸易。在道光皇帝登基前,中国南方到处是印度鸦片。当时,在印度收购价仅仅150卢比的一箱鸦片,在广州就能卖出1000卢比的价格。鸦片进入中国内陆,一箱最贵达到3500卢比。那个年代的英属印度卢比是纯银制造,每一枚11克白银,3500卢比相当于660两白银,没有商人能抵挡这种诱惑。为了赚钱,广州的十三行会贿赂登船检查的官员,以“船舱有死鱼臭不可闻”等理由不进行检查。伍秉鉴通过贿赂官员在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财富,直到1821年道光皇帝下令禁烟,格掉了伍秉鉴的三品顶戴,行商伙同英人走私鸦片的趋势才被打断。

根据美国人的著作《广州番鬼录》记载,伍秉鉴的全部财产,包括房产、货物、田地、现白银、股票加起来约2600万银元,约等于1800万两白银。当时清朝的岁入也就三四千万两,伍家一户行商就能挣1000多万两白银,约占清朝岁入的1/3,伍秉鉴可谓富可敌国。美国学者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和弗兰克・萨奈罗在《鸦片战争》一书中称,到 1834 年,伍秉鉴不仅是广州行商最重要的成员,甚至可能是当时世界上的首富。在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伍秉鉴便把总商之位传给了儿子,自己则在背后把控全局。

1839 年,英国为平衡对华贸易赤字,不断扩大鸦片走私规模,美国人也纷纷效仿,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导致白银外流、烟民遍地,清王朝陷入危机。道光皇帝多次严旨要求广东严查鸦片走私,惩治不法洋商。广东官府因水师无力从海上堵截,便将责任甩给广州行商,伍秉鉴作为十三行 “行首” 首当其冲。两广总督衙门、广东巡抚衙门等各级官府频繁刁难,伍秉鉴虽捐了三品顶戴,在官府面前仍然毫无地位,只能卑躬屈膝、塞银子息事宁人,短短几年就被敲诈上百万两银子,三品顶戴也被朝廷撸掉。

林则徐以 “钦差大臣” 身份到广州禁烟,他逮捕了伍秉鉴的儿子伍元华,说洋人不交出鸦片,就把伍元华为代表的的一批行商处斩。伍秉鉴前去官府疏通,结果也被林则徐逮捕,说不交出烟土就将他和儿子处斩。堂堂世界首富伍秉鉴,跪在洋行外面磕头,求洋人把鸦片交出来。林则徐最后没有杀伍氏父子,而是封锁十三行,让洋人困在其中,断食断水。最终,洋人交出了鸦片,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其全部销毁。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海军封锁珠江口,“十三行”积极捐款兴修广州的炮台和其他工事,希望清军能打赢,但最后清军还是不敌英军。1841 年 5 月,英军直逼广州,伍秉鉴的儿子伍崇曜奉广东当局之命与英军首领义律谈判,签署《广州和约》,约定清军向英军交出 600 万元赔款,其中 200 万元由十三行行商出资,伍秉鉴家族出资最多,达 110 万元。

1842年8月,清廷战败签订《南京条约》,需向英国赔款 2100 万元,伍秉鉴又被勒令交出 100 万元。与此同时,随着清廷战败,广东一口通商的垄断地位被废除,新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南京条约》还取消了外商在华做生意必须通过十三行行商代理中介的规定,伍秉鉴家族等十三行行商的垄断贸易地位彻底丧失,商业帝国瞬间崩塌。

1842 年 12 月,心灰意冷的伍秉鉴在给美国朋友罗伯特・福布斯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现在是青年,我将认真地考虑乘船前往美国,在你附近的某处定居。” 曾经的世界首富,在政治和战争的双重打击下,已心力交瘁,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1843 年,75 岁的伍秉鉴在大清帝国的风雨飘摇中黯然离世,他一手建立的商业帝国也逐渐瓦解。广州十三行在他的时代达到了商业辉煌的巅峰,却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清廷的战败,走向了终结。

0 阅读:39

桠沙看情感文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