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药记》:殊途同归,未来可期

夜空文化 2025-02-22 08:58:07

今年春节前甲流再度袭来,不少人首选的是奥司他韦、玛巴洛沙这些能抑制甲流病毒活性的抗病毒药物——价格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这些来自国外的抗病毒药物也难免有一些副作用,比如易引发恶心、呕吐、头痛等。能够在对抗甲流的“战役”中赢得胜利的,当然不止奥司他韦、玛巴洛沙,肯定也会有其他的药物,其实中国的、外国的也都有。邓公曾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同样,不管来自哪里的药,能治了病的就是好药。

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双药记》中自古至今中外抗击疟疾的艰难历程,其实也都是同样的道理。奎宁也好,青蒿素也罢,能解除了疟疾患者的痛苦,那就值得赞赏。在中国,从东晋时候葛洪开始记载青蒿能治疗疟疾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523任务”团队发现青蒿素,期间经历了1500年之久;在国外,从大航海时代算起,从金鸡纳树皮粉再到奎宁,也有好几百年之久。两种药物艰难的发现和应用历程,以及东西方疟疾的长期战斗史,在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化学博士梁贵柏的笔下,记录得已经足够详细,甚至使人如临其境。

从《双药记》这本书中能够了解到的,除了青蒿素和奎宁这两种抗疟疾药物的发现史、发展史,还有其他吗?还有什么呢?

似乎,中国本应该在这场抗击疟疾的“战疫”中赢得先机。但历史可不是这样来书写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只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记载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他其实已经距离成功相当近了,却未能更进一步。那是因为,除了他相对来说更重视另一种药物常山在治疗疟疾中的显著作用以外,也是因为那些能提取有效成分的青蒿植物,还有品种的不同,甚至同一种青蒿在中国南北的有效成分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怪他,也不能怪李时珍,甚至在“523任务”团队那里,不是也曾经走了弯路吗?

在国外,从“秘鲁树皮”或“耶稣会树皮”再到明确为金鸡纳树皮,从金鸡纳霜到奎宁再到甲氟喹,不是也曾经困难重重吗?那么多的医务工作者、化学家在其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努力。路并不平坦,甚至还曾有反复,但还是在不断向前走。人类抗击疟疾的道路走得就是这样艰难。而且应该说,这些其实就是常态。

最终,中外殊途同归,之后还有协作,终于取得了抗击疟疾的阶段性胜利——当然还远远不到最终胜利的时刻,但这个“未来”却无疑是可以期待的。当然,其实也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西药厉害,中药也不弱,有用才是最要紧之处。为了这个争执不下,其实意义不大,不如静下心来全力加强探索与研究,用科学说话,用效果证明——这才是正确的方式方法。

0 阅读:18

夜空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