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视角读唐诗》:尝试一下从物理学专业角度来读唐诗

夜空文化 2025-04-09 10:41:09

平时大家都会怎么来读唐诗?中小学时候,老师会讲作者经历、时代背景来逐句逐句进行讲解,包括唐诗今译在内,都要牢记于心;如今读唐诗,估计多半还是要遵循“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读和背依然非常必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理解和掌握。但是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刚贤这里,他提供了读唐诗的又一个办法——从物理视角来读唐诗。

曹刚贤研究员的理由是,首先,出于“一个物理学工作者的习惯使然”,他“意识到一些打动人心的诗歌其内容必是合理的”。这里所谓的“合理”,于曹刚贤来说,当然是指要大体上符合物理常识——这里一定要排除诸如“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类的夸张说法。其次,他认为,不应该对包括物理学在内的理科生有刻板印象,“物理学本身是诗意的,好的物理学家也是满怀诗意的”。还有一点理由,那就是,“连常识都不放在眼里的虚构能有什么艺术的价值”——好像确实也是这个道理。

《物理视角读唐诗》这本书从《全唐诗》里选取了明显含有物理原理或者概念相关联的词句的唐诗43首(实际上涉及60首)。应该说,这是关于读唐诗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新角度。或许,在分析一首唐诗里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物理学原理或者概念的时候,读者对这首唐诗的理解无疑也会更深入一层。

唐诗之所以成为唐诗,在五言诗或者七言诗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巅峰,就是因为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而且是把中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以及文字精炼等艺术特色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唐诗之后的宋代、明代、清代乃至近现代都依然有不少优秀的古体诗、近体诗,但“唐诗”显然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高度和位置。所以,如果喜欢中国古代文学,多读唐诗显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路径;至于怎么读唐诗,更细致的路径肯定更多,《物理视角读唐诗》即是其中之一。

曹刚贤研究员从物理视角来观察唐诗,确实极富趣味,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对于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什么会是“大漠孤烟直”呢?如果没有重力,四周的空气也是均匀的,那个“烟”就会和声音一样,呈半球状往外扩散;但是有了重力之后,空气压力往上方是变小的——这个道理是帕斯卡最先认识到的——烟会优先往上方扩散,这个效果就是“门罗效应”或者说“聚能效应”,也就是说,烟往上升就是因为“门罗效应”。此外,还有一个有趣之处在于,如果有画家画这首诗的场景,曹刚贤研究员建议说,要把“大漠孤烟直”作为近景,“长河落日圆”作为远景,这个画面要讲究视觉平衡才好。

关于《物理视角读唐诗》究竟是如何来从物理视角来读唐诗的,就举这么一个例子应该也就足够了。如果有更大的好奇心,不妨找这本书来好好读一读,一定会更有收获。

0 阅读:3

夜空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