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历史朝代歌,其中有这么两句:“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其中,从汉末到三国,再到两晋、南北朝,是继大一统王朝秦和汉之后一段相当长的大分裂时期,其中仅包含了西晋王朝短暂的36年的统一时期。有人说“乱世出英雄,治世出能臣”,风云变幻方见英雄本色,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而这一段较长时期的乱世,“始作俑者”其实就源于汉末桓灵时期至三国建立的这一段。
一般认为,汉末乱世始自黄巾大起义充分显现,之前东汉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动荡态势已成定局。但多数人对这一时期局势的了解,其实基本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相当成功,基本固化了一般人对东汉末期直至三国建立时如董卓、曹操、袁绍等一干人的印象,而这些人的本来面目却已经逐渐模糊。小说当然毕竟只是小说,三分史实、七分演绎而已;那么,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范晔的《后汉书》呢?这两本正史对汉末乱世以及董卓、曹操、袁绍等历史人物的记载是值得信赖还是需要存疑?真相当然只有一个,只不过需要仔细梳理,需要抽丝剥茧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到达源头——历史作家刘三解的《汉末之变:曹操发迹与董卓之死》,初平三年(192年)之前的曹操和董卓为主角,对这一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主要忠奸贤愚进行了“挖掘”,展示了一个颇有诸多不同的乱世众生相。
汉末乱世究竟是什么样?曹操在其文学作品《蒿里行》中曾有反映,通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诗句,描绘了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的景象。这一时期,史书的记载中,董卓进京,将朝廷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试图解决汉王朝的统治危机;曹操则借讨董战争将自己塑造成“朝廷守护者”的形象。董卓和曹操,究竟谁才是不折不扣的篡权者?或者说,谁才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呢?《汉末之变》对此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证,考证的结果大体上倒不出乎意料之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结果具有了无异于颠覆性的效果。
究竟是哪些考证结果颠覆了一般人的认识呢?比如对曹操的认知。曹操在任洛阳北部尉时,确实曾经竖起五色棒,逮着了小黄门蹇硕的叔叔夜行而杀之,但此举真的就证明了他不畏权贵吗?《汉末之变》给出的结论却是,曹操杀蹇硕的叔叔是用了法外重典,即他是在滥用职权,也就是说其罪不至死。还有譬如,所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真相到底如何呢?《汉末之变》认为,确实是因为吕伯奢之子垂涎于处于逃亡中的曹操等人的马匹、财物,想要谋财;而且认为,曹操虽然也确实是因为神经过敏而杀人,但他在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时,不是洋洋自得,而是无奈之举。还有譬如,曹操所谓不少英雄义举,如他到底是不是天下讨董的第一人,到底有没有收降百万黄巾等,都不是历史事实,而是经过了掩饰,是一种“权力制造的信息差”,但历史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真相是如此难得,即使如《三国志》《后汉书》这样的正史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呈现。但只要深入挖掘,综合进行印证,总还是不难拼出一个近似的原版来的。